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

来源 :现代教育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jie_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时代,实现教育信息化2.0的关键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而掌握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与经验对提升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借鉴意义.为此,文章采用问卷法对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交叉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大多对信息化教学持积极态度,但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动力不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年龄上差异明显,在性别、学科上存在差异,而在教龄、地域、职称上差异较小或不明显.由此,文章得出结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提升中存在教师自我效能感不足、应用培训与学科教学融合不紧密、应用实效尚未达到预期等问题.基于此,文章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出相关策略,以期为探究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教育教学的融合路径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工智能素养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已成为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分析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概念和相关模型,然后以“人工智能五大理念”为理论基础,建构了人工智能素养结构模型,模型指出,使能目标、内核目标和发展目标是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三大目标,AI知识、AI能力、AI伦理是人工智能素养的三个重要维度.最后,文章从构建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开展高质量人工智能教学活动、制定多角度评价标准三个方面提出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当前,慕课和混合式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了教学改革,国家逐渐意识到应更加重视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而虚拟教研室是“互联网+”时代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一种探索.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虚拟教研室提出的背景,分析了虚拟教研室的内涵及三种类型,阐释了虚拟教研室七大特征;随后,文章提出了包含团队建设、平台建设、机制建设、内容建设四个部分的虚拟教研室建设框架;最后,文章以计算思维导论虚拟教研室(CTV)为例,介绍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案例.作为协同教研的一种新形态,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将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提升、对高校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