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学习当中总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引导得当,能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巧妙开展教学,那么生成的课堂必定是鲜活的、生动的,富有创造性的。
一、允许出错,保护自尊心;正确引导,增强自信心
学生学习上的错误,不但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也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尝试、发现、创新的宝贵资源。作为教师,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失败乃成功之母,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胜利和成功。
二、利用错误,激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例如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练习十二的第四题:计算74除以9,并验算。大部分学生的结果是错误,有的得出商是7,余数是11;有的得出余数是1.1。针对这一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让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两种判断的方法:
(1)余数11与除数9相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
(2)验算:7×9 1.1≠74,说明商和余数都是错误的。
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看到:有的错误是因为学生疏忽导致的,对待此种情况,我们要抱有宽容的心,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指责,一句温暖的提醒,想必学生更容易接受。有的错误是因为教师在讲解时,学生一时分心,结果没有及时地掌握好知识造成的,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要帮学生及时地补充,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各方面都做得比别人慢, 往往跟不上别人的脚步,因此在善待他们错误的同时,对于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绩,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保护好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错误,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次平行四边形的练习课中,有这么一道题目:“图形(梯形)怎样改才能成为平行四边形。”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其他的做法。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有的学生说:“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的学生说:“我又找到了一种新的做法。”……我选几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一位学生说:“我们这组有一位同学做错了,是因为没有符合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点。”“答得很好,你们自己能够发现错误是一种很大的进步。那么,除了常见的做法之外,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做法吗?”我笑着问道。这时,另外几组的学生举起了手:“我们这组还找到一种方法,除了把不平行的这组对边改成平行之外,还可以把不相等的这一组对边改成相等。”另外一组的学生补充道:“不相等的这一组对边可以以梯形的上边为准改为两边相等(为正方形),也可以以梯形的下边为准改为两边相等,这样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就不同了。”“你们是怎么想出这些方法的呢?”我问道。“老师,我们小组是将图形剪下来,动手折发现的。”说完,他当场演示了一番。
这道看似极为普通的一道题,却占去了这堂课相当一部分的时间,但是我认为值得!因为利用学生的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让学生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个数学老师都可能经常遇到与上面这些教学实例类似的情况,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试想:如果我当时在课堂上轻易地包办代替,将正确的结论呈现出来,而不就错因势利导,那么,好的教学契机就会错过,学生就不能获得良好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智慧的火花。
一、允许出错,保护自尊心;正确引导,增强自信心
学生学习上的错误,不但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也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尝试、发现、创新的宝贵资源。作为教师,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失败乃成功之母,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胜利和成功。
二、利用错误,激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例如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练习十二的第四题:计算74除以9,并验算。大部分学生的结果是错误,有的得出商是7,余数是11;有的得出余数是1.1。针对这一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让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两种判断的方法:
(1)余数11与除数9相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
(2)验算:7×9 1.1≠74,说明商和余数都是错误的。
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看到:有的错误是因为学生疏忽导致的,对待此种情况,我们要抱有宽容的心,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指责,一句温暖的提醒,想必学生更容易接受。有的错误是因为教师在讲解时,学生一时分心,结果没有及时地掌握好知识造成的,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要帮学生及时地补充,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各方面都做得比别人慢, 往往跟不上别人的脚步,因此在善待他们错误的同时,对于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绩,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保护好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错误,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次平行四边形的练习课中,有这么一道题目:“图形(梯形)怎样改才能成为平行四边形。”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其他的做法。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有的学生说:“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的学生说:“我又找到了一种新的做法。”……我选几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一位学生说:“我们这组有一位同学做错了,是因为没有符合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点。”“答得很好,你们自己能够发现错误是一种很大的进步。那么,除了常见的做法之外,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做法吗?”我笑着问道。这时,另外几组的学生举起了手:“我们这组还找到一种方法,除了把不平行的这组对边改成平行之外,还可以把不相等的这一组对边改成相等。”另外一组的学生补充道:“不相等的这一组对边可以以梯形的上边为准改为两边相等(为正方形),也可以以梯形的下边为准改为两边相等,这样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就不同了。”“你们是怎么想出这些方法的呢?”我问道。“老师,我们小组是将图形剪下来,动手折发现的。”说完,他当场演示了一番。
这道看似极为普通的一道题,却占去了这堂课相当一部分的时间,但是我认为值得!因为利用学生的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让学生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个数学老师都可能经常遇到与上面这些教学实例类似的情况,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试想:如果我当时在课堂上轻易地包办代替,将正确的结论呈现出来,而不就错因势利导,那么,好的教学契机就会错过,学生就不能获得良好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