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系统性保证人们可以用其他熟悉的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新的概念。文章从题目选择、前言分析、论证方式与效果、结语发现等多角度入手,对张立英、徐勇先生的文章《从语料库看英汉隐喻模式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评价。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张立英、徐勇先生在2010年5月第3期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从语料库看英汉隐喻模式的异同》一文。该文利用语料库方法,以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为例,采用隐喻模式分析方法,考察了英汉隐喻的异同,同时探讨了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的源域同一与否的问题。结果表明:英汉语在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上既有共性也存在有文化差异引起的个性,且既共享部分源域又有各自特有的源域。该文分别选用若干表示爱情和理智概念的英语单词及对应的汉语词为关键词采用WordSmith3.0软件对语料库进行检索,进而总结出英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模式,再分别比较英汉语中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模式的异同,最后探讨英汉语在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上的异同关系,从而检验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和有效性。该文从所用语料库中检索到英语例句1964个,汉语例句2095个,分别就“英汉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用法百分比”“英语爱情隐喻模式”“英语理智隐喻模式”“汉语爱情隐喻模式”“汉语理智隐喻模式”“英汉爱情隐喻对比”和“英汉理智隐喻对比”得出7个详细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对比英汉语中的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发现:(1)英汉中的爱情和理智隐喻模式具有一致性,数量上存在差异,而无质的区别;(2)汉语更多将爱情看做一种自然实体,而英语则倾向于把爱情看成一种物体,尤其是比较珍贵的物体;(3)汉语隐喻有更丰富的意象,隐喻的源域也更多样化,这和汉字是表意文字有关;(4)本研究还部分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提出的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跨文化相似性。
该文利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英汉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的异同,并借此探讨两者在概念上同一与否,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知识,该文提出当前关于隐喻研究的语料多来自研究者自己的内省而非自然发生,导致研究脱离了具体语境、实用性值得怀疑这一问题。随后,作者提出目前学界涉及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如何分离这个话题的相关研究还较为少见。该文运用语料库方法考察英汉关于爱情和理智隐喻的异同,同时探讨它们源域是同一的还是独立的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该文的数据来源包括FLOB英语语料库、部分BNC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分别选用表示爱情和理智概念的英语单词love、mind、reason和wit及对应的汉语词“爱情”“理智”“理性”和“机智”为关键词对语料库进行检索,该评价认为在关键词的选择上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1)爱情隐喻模式下只针对“爱情”/love这一对关键词展开检索不够全面,还应该考虑将“爱慕”/affection,“炽热的爱”/passion等相关表达爱情的词语纳入关键词的范围内;(2)对于理性隐喻模式下关键词的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有待商榷,如“理性”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一是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跟“感性”相对)二是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这样看来,选择“机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理性隐喻模式的关键词就欠考虑,因为在该书中对于“机智”一词的解释为:脑筋灵活,能够随机应变。
在數据分析和讨论部分,该文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对部分语言现象做出解释,结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及有效度。本评价认为该文在论证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在分析“英语爱情隐喻模式”和“英语理智隐喻模式”时,作者通过观察数据得出mind除了和wit、reason共享部分源域外,还有“MIND IS A CONTAINER(占36%)这个概念隐喻,如in mind、out of mind”,该评价认为此处该文有必要提及mind与love关于“容器”这一共享源域;(2)在分析数据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的基础上,该文作者指出“‘爱情是容器’是英语所特有的爱情隐喻,主要体现在fall in love这个短语上”,该评价认为此说法不够严谨,难道在汉语中就没有“爱情是容器”这一隐喻概念了吗?本评价认为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反例,比如“陷入爱里面”这一说法,就是基于“爱情是容器”这一概念隐喻而发展起来的。
基于数据分析,该文在结语部分总结了五点发现,有理有据。论文作者依据广泛的资料展开的论证归类及原因探索与本评价作者所作的观察和思考是基本一致的,英汉语在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的源域上都存在明显不同,这两种隐喻模式具有一致性也存在数量上的差异但无质的区别,汉语隐喻意象更丰富跟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有很大的关系,但总体上讲英汉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两种模式仍具有跨文化相似性。
参考文献:
[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张立英,徐勇.从语料库看英汉隐喻模式的异同——以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作者简介:帖 伊(1987.6-),女,河南郑州人,现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张立英、徐勇先生在2010年5月第3期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从语料库看英汉隐喻模式的异同》一文。该文利用语料库方法,以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为例,采用隐喻模式分析方法,考察了英汉隐喻的异同,同时探讨了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的源域同一与否的问题。结果表明:英汉语在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上既有共性也存在有文化差异引起的个性,且既共享部分源域又有各自特有的源域。该文分别选用若干表示爱情和理智概念的英语单词及对应的汉语词为关键词采用WordSmith3.0软件对语料库进行检索,进而总结出英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模式,再分别比较英汉语中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模式的异同,最后探讨英汉语在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上的异同关系,从而检验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和有效性。该文从所用语料库中检索到英语例句1964个,汉语例句2095个,分别就“英汉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用法百分比”“英语爱情隐喻模式”“英语理智隐喻模式”“汉语爱情隐喻模式”“汉语理智隐喻模式”“英汉爱情隐喻对比”和“英汉理智隐喻对比”得出7个详细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对比英汉语中的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发现:(1)英汉中的爱情和理智隐喻模式具有一致性,数量上存在差异,而无质的区别;(2)汉语更多将爱情看做一种自然实体,而英语则倾向于把爱情看成一种物体,尤其是比较珍贵的物体;(3)汉语隐喻有更丰富的意象,隐喻的源域也更多样化,这和汉字是表意文字有关;(4)本研究还部分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提出的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跨文化相似性。
该文利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英汉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的异同,并借此探讨两者在概念上同一与否,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知识,该文提出当前关于隐喻研究的语料多来自研究者自己的内省而非自然发生,导致研究脱离了具体语境、实用性值得怀疑这一问题。随后,作者提出目前学界涉及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如何分离这个话题的相关研究还较为少见。该文运用语料库方法考察英汉关于爱情和理智隐喻的异同,同时探讨它们源域是同一的还是独立的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该文的数据来源包括FLOB英语语料库、部分BNC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分别选用表示爱情和理智概念的英语单词love、mind、reason和wit及对应的汉语词“爱情”“理智”“理性”和“机智”为关键词对语料库进行检索,该评价认为在关键词的选择上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1)爱情隐喻模式下只针对“爱情”/love这一对关键词展开检索不够全面,还应该考虑将“爱慕”/affection,“炽热的爱”/passion等相关表达爱情的词语纳入关键词的范围内;(2)对于理性隐喻模式下关键词的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有待商榷,如“理性”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一是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跟“感性”相对)二是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这样看来,选择“机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理性隐喻模式的关键词就欠考虑,因为在该书中对于“机智”一词的解释为:脑筋灵活,能够随机应变。
在數据分析和讨论部分,该文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对部分语言现象做出解释,结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及有效度。本评价认为该文在论证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在分析“英语爱情隐喻模式”和“英语理智隐喻模式”时,作者通过观察数据得出mind除了和wit、reason共享部分源域外,还有“MIND IS A CONTAINER(占36%)这个概念隐喻,如in mind、out of mind”,该评价认为此处该文有必要提及mind与love关于“容器”这一共享源域;(2)在分析数据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的基础上,该文作者指出“‘爱情是容器’是英语所特有的爱情隐喻,主要体现在fall in love这个短语上”,该评价认为此说法不够严谨,难道在汉语中就没有“爱情是容器”这一隐喻概念了吗?本评价认为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反例,比如“陷入爱里面”这一说法,就是基于“爱情是容器”这一概念隐喻而发展起来的。
基于数据分析,该文在结语部分总结了五点发现,有理有据。论文作者依据广泛的资料展开的论证归类及原因探索与本评价作者所作的观察和思考是基本一致的,英汉语在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的源域上都存在明显不同,这两种隐喻模式具有一致性也存在数量上的差异但无质的区别,汉语隐喻意象更丰富跟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有很大的关系,但总体上讲英汉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两种模式仍具有跨文化相似性。
参考文献:
[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张立英,徐勇.从语料库看英汉隐喻模式的异同——以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作者简介:帖 伊(1987.6-),女,河南郑州人,现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