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工作,准确把握其内在规律,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进行,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反腐倡廉;教育监督;惩防腐败
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是建设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抓源头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举措。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对于根治腐败这一社会毒瘤,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开展反腐败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带来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潮,而且这种思潮已渗透到党内,并不断蔓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级阶段,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管理中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漏洞,极易成为腐朽思潮的滋生温床,给一些心怀不轨的违法乱纪分子可乘之机。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权谋私,这是腐败现象的最主要特征。一些党员干部利用公共权利谋私利,把权利进入市场,搞权钱交易。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一些干部把商品交换关系同权力相结合,进行权钱交易,使权力商品化。如有的利用手中掌握人、才、物的权利捞取个人好处;有的领导滥用所谓“自主权”以集体名义合伙侵吞国家资产;有的巧立名目,索贿受贿,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利成了他们中饱私囊的魔棍和筹码。二是奢侈挥霍过度。一些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个别干部以权谋私欲望膨胀。在历史大变革时期一些党员干部忘掉了党的理想、宗旨,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谋私利的工具,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一些党员干部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和腐蚀,信仰发生危机,追求腐化奢侈的生活,甚至挥金如土,他们利用公款请客送礼,出入豪华宾馆,坐高级轿车,建私房、买证券;更有甚者不惜花费国家大量外汇去国外“潇洒走一回”。真可谓腐化坠落到了极点。三是腐败手段越来越狡猾、隐蔽。有些人打着搞活市场经济的旗号,钻政策、法规不完善的空子,投机倒把,牟取暴利。有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订立攻守盟约,而且有预谋、有组织,作案手段隐蔽狡猾,防查抗查能力强,难以发现和查处。诸如此类的腐败现象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严重阻碍和破坏了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并且大大影响了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降低了党组织的威信,破坏了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对我们党的地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构成了威胁,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些甚至成了某些地方和单位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反腐倡廉政策、制度逐步完善,执行获得巨大成绩的背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少数人对党中央的重大部署理解不够,对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深。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关系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说,腐败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大敌,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大障碍,严重了将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惩治腐败,势在必行。
二、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几点对策与思考
(一)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开展反腐败的关键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党的各项事业中,党不仅要依靠广大干部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依靠党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去教育和影响群众、带动群众,组织和发动群众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的今天,领导干部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各项工作的组织者。肩负着文明建设的重任,他们的思想、生活作风如何,带给群众的影响极大,是关系到党和政府影响力、号召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党中央把抓好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带头廉洁自律的问题作为反腐败斗争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了反腐败斗争胜利的关键。
所谓廉洁自律,就是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党性原则及廉政准则;为人处事讲公平、公正、合理;不向恶势力低头;敢于同不正之风做坚决的斗争;处处以党纪国法严格要求自己。“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一个领导干部只有作到廉洁自律、正气凛然,才能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发言权和主动权。实践证明,哪个单位领导廉洁从业、勤政为民,队伍就能风正劲足,形成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如果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损公肥私,搞不正之风,则会导致人心涣散,管理混乱,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就会兴风作浪,危害国民,给国家财产和社会影响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例如:广西自治区成克杰、江西省胡长清、中石化老总陈同海等上层领导犯罪的事例足以说明这些问题。所以说作为领导干部都应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讲民主,不独断专行;遵纪守法,接受群众监督,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样才能挺直腰板,树立正气,教育和说服他人。
(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确保惩防腐败体系构建
教育、制度、监督既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三个关键环节,也是三大支撑点,还是三个实体部分。教育侧重于教化,是基础;制度侧重于规范,是保证;监督侧重于制约,是关键。三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教育要取得经常性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要靠制度、监督作保障。制度的实施,不仅需要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还需要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有效的思想教育来推动。监督工作要取得实效,不仅取决于监督的权威性,还需要加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强调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只有统一于反腐倡廉的全过程,战略方针才能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形成,反腐倡廉教育水平才能有新的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建设才能不断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才能更加有效,预防腐败的综合效应才能进一步增强。为此,我们要在深刻领会《实施纲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一是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建立“不愿为”的自律机制。制度带有严肃性、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行的优良传统,牢固构筑抵御腐蚀的思想道德防线,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政,不愿腐败;二是继续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建立“不敢为”的惩治机制。依靠制度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发挥法规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使领导干部不敢腐败;三是继续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建立“不能为”的防范机制。监督带有权威性、有效性、经常性和自觉性,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以权谋私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因此监督主要是对权力的监督,腐败依靠权力。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等易于发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的监督,不断拓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领域,使领导干部不能腐败。从而确保惩防腐败体系的构建和有效运行。
(三)加大腐败成本,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腐败现象
腐败成本是指人们在权利与利益相交换时所作的投入,或者说所付出的代价,它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名誉成本;是指腐败行为者所要付出的名誉代价;二是纪律和法律成本,是指腐败行为者所要承担的纪律和法律方面的风险和代价;三是经济成本,是指腐败行为者所付出的经济成本。
对腐败行为惩处力度最终表现在腐败成本的高低上。提高腐败成本和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大众媒体“曝光”力度,提高腐败的名誉成本。是腐败分子付出惨重的代价。二是强化执法执纪的力度,提高腐败的纪律和法律成本。要求执法机关作到执法如山,决不留情。三是强化经济退赔和经济处罚的力度,提高腐败的经济成本。对那些侵吞国家和他人财产的,或造成损失的,一定要如数追缴和赔偿,同时还要大数量的经济处罚,使腐败分子在经济上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极大地提高腐败的经济成本,是我国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现实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关键词:反腐倡廉;教育监督;惩防腐败
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是建设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抓源头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举措。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对于根治腐败这一社会毒瘤,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开展反腐败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带来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潮,而且这种思潮已渗透到党内,并不断蔓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级阶段,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管理中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漏洞,极易成为腐朽思潮的滋生温床,给一些心怀不轨的违法乱纪分子可乘之机。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权谋私,这是腐败现象的最主要特征。一些党员干部利用公共权利谋私利,把权利进入市场,搞权钱交易。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一些干部把商品交换关系同权力相结合,进行权钱交易,使权力商品化。如有的利用手中掌握人、才、物的权利捞取个人好处;有的领导滥用所谓“自主权”以集体名义合伙侵吞国家资产;有的巧立名目,索贿受贿,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利成了他们中饱私囊的魔棍和筹码。二是奢侈挥霍过度。一些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个别干部以权谋私欲望膨胀。在历史大变革时期一些党员干部忘掉了党的理想、宗旨,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谋私利的工具,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一些党员干部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和腐蚀,信仰发生危机,追求腐化奢侈的生活,甚至挥金如土,他们利用公款请客送礼,出入豪华宾馆,坐高级轿车,建私房、买证券;更有甚者不惜花费国家大量外汇去国外“潇洒走一回”。真可谓腐化坠落到了极点。三是腐败手段越来越狡猾、隐蔽。有些人打着搞活市场经济的旗号,钻政策、法规不完善的空子,投机倒把,牟取暴利。有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订立攻守盟约,而且有预谋、有组织,作案手段隐蔽狡猾,防查抗查能力强,难以发现和查处。诸如此类的腐败现象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严重阻碍和破坏了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并且大大影响了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降低了党组织的威信,破坏了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对我们党的地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构成了威胁,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些甚至成了某些地方和单位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反腐倡廉政策、制度逐步完善,执行获得巨大成绩的背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少数人对党中央的重大部署理解不够,对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深。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关系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说,腐败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大敌,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大障碍,严重了将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惩治腐败,势在必行。
二、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几点对策与思考
(一)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开展反腐败的关键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党的各项事业中,党不仅要依靠广大干部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依靠党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去教育和影响群众、带动群众,组织和发动群众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的今天,领导干部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各项工作的组织者。肩负着文明建设的重任,他们的思想、生活作风如何,带给群众的影响极大,是关系到党和政府影响力、号召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党中央把抓好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带头廉洁自律的问题作为反腐败斗争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了反腐败斗争胜利的关键。
所谓廉洁自律,就是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党性原则及廉政准则;为人处事讲公平、公正、合理;不向恶势力低头;敢于同不正之风做坚决的斗争;处处以党纪国法严格要求自己。“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一个领导干部只有作到廉洁自律、正气凛然,才能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发言权和主动权。实践证明,哪个单位领导廉洁从业、勤政为民,队伍就能风正劲足,形成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如果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损公肥私,搞不正之风,则会导致人心涣散,管理混乱,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就会兴风作浪,危害国民,给国家财产和社会影响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例如:广西自治区成克杰、江西省胡长清、中石化老总陈同海等上层领导犯罪的事例足以说明这些问题。所以说作为领导干部都应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讲民主,不独断专行;遵纪守法,接受群众监督,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样才能挺直腰板,树立正气,教育和说服他人。
(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确保惩防腐败体系构建
教育、制度、监督既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三个关键环节,也是三大支撑点,还是三个实体部分。教育侧重于教化,是基础;制度侧重于规范,是保证;监督侧重于制约,是关键。三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教育要取得经常性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要靠制度、监督作保障。制度的实施,不仅需要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还需要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有效的思想教育来推动。监督工作要取得实效,不仅取决于监督的权威性,还需要加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强调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只有统一于反腐倡廉的全过程,战略方针才能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形成,反腐倡廉教育水平才能有新的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建设才能不断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才能更加有效,预防腐败的综合效应才能进一步增强。为此,我们要在深刻领会《实施纲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一是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建立“不愿为”的自律机制。制度带有严肃性、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行的优良传统,牢固构筑抵御腐蚀的思想道德防线,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政,不愿腐败;二是继续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建立“不敢为”的惩治机制。依靠制度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发挥法规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使领导干部不敢腐败;三是继续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建立“不能为”的防范机制。监督带有权威性、有效性、经常性和自觉性,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以权谋私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因此监督主要是对权力的监督,腐败依靠权力。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等易于发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的监督,不断拓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领域,使领导干部不能腐败。从而确保惩防腐败体系的构建和有效运行。
(三)加大腐败成本,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腐败现象
腐败成本是指人们在权利与利益相交换时所作的投入,或者说所付出的代价,它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名誉成本;是指腐败行为者所要付出的名誉代价;二是纪律和法律成本,是指腐败行为者所要承担的纪律和法律方面的风险和代价;三是经济成本,是指腐败行为者所付出的经济成本。
对腐败行为惩处力度最终表现在腐败成本的高低上。提高腐败成本和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大众媒体“曝光”力度,提高腐败的名誉成本。是腐败分子付出惨重的代价。二是强化执法执纪的力度,提高腐败的纪律和法律成本。要求执法机关作到执法如山,决不留情。三是强化经济退赔和经济处罚的力度,提高腐败的经济成本。对那些侵吞国家和他人财产的,或造成损失的,一定要如数追缴和赔偿,同时还要大数量的经济处罚,使腐败分子在经济上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极大地提高腐败的经济成本,是我国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现实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