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在“无错”的芬芳与光泽中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听什么样的老师上课?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无论是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普遍认同的是如下几条标准:尊重和理解学生,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不偏不向,平等待人,办事公道;守信用;活泼开朗、有幽默感;和蔼可亲、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
  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就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和谐。课堂成为师生展现自我的天地。课堂的生命力来自每个学生的自我展现,也来自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谁都希望看到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一张张自信的笑脸,我想那就如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千姿百态,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可现在课堂常会出现“冷场”现象,有时学生对话题不感兴趣,有时学生敢想而不敢说,怕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竟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所处的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要让敢发言的学生不带任何遗憾地坐下,让每一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无错”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无错”原则让孩子畅所欲言地说
  提问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越小问题越多,也许成人眼中不成问题的问题都会成为他们的问题。我想这是孩子对生活的兴趣。当孩子渐渐长大了,问题反而变少了。我们在听课时总有这样的感觉:“好”学生上课时总是敢想敢问,思维独特,常常让大家都赞叹不已。并不是说他们真的就是神童、天才,也不是他们的答案就一定是标准答案。主要的是他们受表扬的机会多,领“奖”的机会多,而其他学生由于受到多方面教育因素的限制,往往变得谨于发言了,怕自己的答案不正确,会闹笑话。因此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教师转换教学观念,不轻易否定学生,凡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是正确的,坚持“无错”原则,以唤醒每个学生心灵深处这种自我漠视的意识,引发学生的说话欲望,使学生抛去顾忌,战胜自我,课堂上变得敢说。《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中的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歌声会—— ,——到——。”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想到了很多,也说了很多:歌声会领您走进大森林,看到美丽的鲜花;歌声会……,听到小鸟的愉快的歌声;歌声会……,闻到花儿的芳香……孩子是会想的,也是会说的,关键看我们给不给他机会。
  
  二、“无错” 原则让孩子敢于异想天开
  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因此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想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听神话故事,爱看科幻片,如同他们都喜欢幻想、乐于想象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创造一种和谐的情境,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得到体验,学习创造。教师要充分信赖每一个学生,把他们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中来,多创设情境,鼓励孩子大胆地想勇敢地说,不论答案如何先不急于否定,因为没有异想天开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然后在想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观察、讨论,最后验证自己的猜想。即使不成功,也可以对自己说没有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我在教完《乌鸦喝水》一文后,留给学生这样一个小问题:这只乌鸦第二次又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不过这次瓶子里只有小半瓶水,它还是用了上次的方法,能喝到水吗?大家讨论得很激烈,有的坚持“能”,有的则坚持“不能”。于是我让学生回去动手试一试,用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猜想。第二天,许多学生都带来了答案,坚持“能”的同学也很诚恳,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交流。我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力,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完善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协调。
  
  三、“无错” 原则让孩子入情入境地读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安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是一种负担。”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要多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时总是刻意地教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并要求把重点字词重读。当然这无疑是个有感情朗读的好方法,但时间一长,孩子自己不敢去读,而是等老师“告诉”,怕自己的读法与教师的有差别。因此教师在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时就不能按部就班地对所教内容进行琐碎分析,把教材嚼碎了喂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体验人物的情感,文章的意境。如《水乡歌》一文是一首韵文儿歌,教学时让学生自己“认为怎样读就怎样读”。有的学生读得悠扬抒情,有的学生读得抑扬顿挫,还有的抓住了重点字词来朗读……我都给予了肯定,因为他们都把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读出来了。最后我给学生配上了美妙的水乡音乐,让学生在那优美的情境中再次体会水乡的美。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就像一幅画的美就在于它色调、构图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就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给孩子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让学生在“无错”中真正做到敢说、敢想、敢读,让学生在真正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放飞心灵,体验学习的乐趣。
  (责编钟 岚)
其他文献
如何高效地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走出高耗低效的误区,是每一位教师不断在思索、探求的课题。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来灵活分配,调整好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特别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时机。  一、课初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一)读题质疑,激活探究兴趣  国标本小学语文的文题都有着言简意赅的鲜明特点,揭题时,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留白”来提问,这既可以训练学生
埃及人阿巴斯·阿卡德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当然,课外阅读不仅仅是为课内阅读服务的,我们要引领学生走出以课外辅导书为主的阅读领域,在小学阶段这个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奇石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活动准备    1 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奇石苑”,采访清江奇石村。  2 搜集家乡奇石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赏奇石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长阳是块神奇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泰戈尔    一、缘起:文学对岸的理性皈依    语文教育究竟要让学生学些什么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在当时的背景下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叶老的解释作为选文、文本解读与教学预设的前提,形成的重视剖析内涵、以读带讲、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堂,堪称语文教学的经典。同时,今天强调“语文是文学”、“语文教育
教育是一种“为人”的艺术,“育人”、“立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又是一种“人为”的艺术,“育人”、“立人”又要人(教育者)来完成。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仅有知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智慧,即“对情境的认识、辨别和顿悟”(美国学者里弗语)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更直接,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学校教育实施的渠道固然很多,但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却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智慧
《白鹅》是丰子恺先生的名篇,文童幽默风趣,读者令人忍俊不禁,其中,解读白鹅的“高傲”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执教时,遭遇了学生对白鹅“高傲”的出乎意料的解读,在处理时陷入了尴尬。请看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说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当作者抱着这个雪白的大鸟回家时,它——  生:伸长了脖子,左顾右盼。  师:是啊。伸长了脖子,它在看什么呢?  生1:它在看周围的环境,这
设计理念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对于自己去过的地方,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何让我们的习作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建立一种内在的默契呢?在指导中,我努力为学生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了解习作方法,体验生活,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    目标预设  1.在收集材料和课堂情景创设中唤起学生心灵共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可分为“共能”与“异能”两种。“共能”是指所有学生都要具备的写作能力;“异能”是指学生个人特殊的写作才能,不是人人都要具备的。在写作教学中亟须对这两种能力加以鉴别,只有作准确的区分,弄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知道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是不需要教的,才可能对写作教学作科学合理的设置与安排。以往写作教学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不是以为所有的写作能力学生都必须掌握,就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批判性思维是新时代践行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是新时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我思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維》对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笔者在开展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判性思维素养培养模型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证研究”(18YBA328)时对本书作了重点研读。该书通过具体教学案例论述了如何在各教学环节实践批判性思维的渗透,如何
书名:语文课堂的多维观察  作者:李卫东  出版单位:广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43585492  定价:38元  课例研究指的是對典型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研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它具有改善教学行为的作用。课例研究以教师为主体,是一个持续不断、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需要采用观察、分析以及反思等手段,对课题选择、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