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功臣”王会悟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时期的王会悟

  王会悟最为人铭记的身份是中共一大胜利召开的“幕后功臣”。同时,她也是积极追求进步的女青年,是陈独秀口中的“胆大女性”、毛泽东称赞的“真正的人”。

追求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1898年7月8日,王会悟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一个书香人家。其父王彦辰系晚清秀才,在乌镇开设了一所私塾教书,学生来自四面八方。6岁时,王会悟就到私塾听父亲讲课。她与沈雁冰(茅盾)是亲戚兼同学,沈家与王家男娶女嫁,亲戚关系密切,论辈分她是茅盾的表姑,但比茅盾小两岁。
  从小受父亲开明教育影响,王会悟立志追求新文化、新风尚,反对女人做童养媳、梳髻、裹小脚等的封建传统,提倡男女平等。1910年春,王会悟考入嘉兴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王会悟13岁那年,父亲病故,王会悟忍着失怙之痛退学回家。在安顿好家里的事务后,王会悟到湖州湖郡女子中学读英语班,学习新文化。
  五四运动爆发后,王会悟深受震动,看到了《新青年》杂志后,她如获至宝,初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她主动写信给陈独秀,热忱地表示愿意支持办好《新青年》,唤起劳苦大众,打倒帝国主义。陈独秀在百忙中给她回了信,夸她为“胆大女性”,鼓励她“多读书”。
少女时期的王会悟

  追求进步的王会悟,在茅盾的介绍下,来到当时风云人物云集、新文化思想荟萃的上海,加入中华女界联合会并担任理事。由于她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写得一手好文章,被会长徐宗汉(辛亥革命元老黄兴夫人)看中,安排她做秘书兼管人事。王会悟在工作中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團,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汉俊、沈泽民、陈望道、邵力子等人结识,在他们的影响下,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
  当时,李达刚从日本留学归来,担任上海中华书局翻译兼编辑,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文章,王会悟喜欢阅读这些文章,经常协助李达抄写译文。在相处和工作中,两人收获了爱情,于1920年冬在陈独秀的环龙路渔阳里二号举行了婚礼,结为夫妇。1920年,陈独秀受聘赴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厅长,这套住宅一部分租给他们作新房,另一部分成为《新青年》杂志编辑室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联络点。陈独秀离沪后不久,李达接任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书记,李达与王会悟工作更加忙碌。

中共一大胜利召开的“幕后功臣”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与李达、李汉俊共同研究成立中国共产党之事,决定由李达、李汉俊发通知,让全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各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是,王会悟自告奋勇承接了一系列会议准备工作:帮助发送会议通知,抄写文稿,四处奔走寻找会议地点,安排代表住宿等等。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特务暗探活动猖狂,寻找会场与代表住宿地几天里没有着落,王会悟急坏了。后来她想起李汉俊胞兄李书城在辛亥革命时担任军政府参谋长,长期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名望甚高,且最近不在上海,他在上海法租界贝勃路树德里三号(现兴业路76号)的住宅正好空着,可以用作会场。于是她就建议李达通过李汉俊将住宅借用一下,李达即刻联系李汉俊,李汉俊一口同意,并请李达和王会悟去实地考察,最后决定就以这里作为会场。接着,王会悟与博文女子学校校长徐宗汉联系,以借用空教室让暑假来上海旅游的北大学生住宿几天为名,获得徐宗汉同意,将该校教室作为代表住宿地。这样,在王会悟的努力下,会场和代表住宿地都很好地落实了。之后,她又积极协助联系各位代表。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议召开的九天里,王会悟全身心投入到服务保障会议中。开会期间,她烧茶倒水,隔一段时间到门外“放风”观察;会议结束,她打扫会场,清理卫生,忙个不停。
  7月30日晚,会议刚开始,突然从西门闯进一个陌生人(后来查明是法国巡捕房暗探程子卿)。李汉俊问:“你找谁?”那人贼头贼脑地回答:“找王主席!”李汉俊说:“这里哪有王主席?”此人点头弯腰后退着说:“找错地方了,找错地方了。”迅速溜走了。马林斗争经验丰富,说:“这不是好人,是个包打听。”建议大家赶快离开。于是,李汉俊让大家去李达家。没多久,法国巡捕房就来了五个人持枪进屋楼上楼下地搜查。由于人员和材料转移及时,巡捕们搜不出可疑之物,就责问道:“刚才几个人干什么?”李汉俊回答:“是北大同学暑假相会。”巡捕们一无所获,斥责了李汉俊、陈公博几句就走了。而其他代表从李书城家散开后,为安全起见,特地绕道前往李达家,原本只需半个小时的路程,代表们三三两两走了近两个小时。第一个到达的是董必武,然后是李达、毛泽东、周佛海、包惠僧、陈潭秋、何叔衡、张国焘、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李汉俊、陈公博为安全起见暂没过来。这个详细过程,是解放军后勤学院邵维正教授录音采访王会悟时获得的,王会悟讲得很清楚。
  代表们到李达家后,研究第二天到什么地方开会。有的说到杭州西湖租只游船在船上开会,但西湖游人多,容易暴露;有的说去苏州,也因游人多,不适宜。正在大家着急时,王会悟提议:“我是桐乡人,曾在嘉兴女子师范学校读过书,对嘉兴情况比较熟悉。到嘉兴南湖租只游船在船上开会比较安全。”李达补充说:“我跟王会悟去过嘉兴南湖。南湖很大游人不多,比较安全,交通也方便,凡从上海去南方火车嘉兴都停靠,日夜都有班车,上海到嘉兴火车只要一小时左右就到达,去嘉兴南湖开会比较理想。”李达说完,让王会悟打电话到火车站问一下第二天早班车时间,并要王会悟乘早班火车打前站,先到嘉兴租好游船做好准备。
1920年王会悟(前排中)在湖郡女校与同学合影

  7月底或8月初,王会悟乘早班火车到嘉兴张家弄(现勤俭路)鸳湖旅馆订好两个房间准备给代表休息(但当天会议结束后代表们乘夜班车离开,未在这两个房间过夜,王会悟在后来接受采访录音时作了说明)。接着,王会悟向账房先生订了一艘单夹弄游船,付四元大洋;订了一桌中餐,付三元大洋;剩下的一元大洋给账房先生作小费。细心的王会悟还向账房先生借了一副麻将牌,准备给代表们作掩护,若开会时有意外情况发生,就把麻将牌摊开打麻将。随后,王会悟直奔火车站接代表们。上午9时许,上海中班火车到达嘉兴,代表们跟着王会悟直奔南湖游船渡口,王会悟站在船头上,等代表们全部上船到了中舱,叫船老大把船开到南湖东南方向,在离烟雨楼湖心岛200米的地方把船用杆撑住,代表们就在船中開起会来,王会悟坐在船头上“放风”。午餐时,王会悟用小拖船摆渡,将午餐送到船上,代表们吃过午饭也不休息,继续开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和《中国共产党宣言》,选举产生中央局,书记为陈独秀,组织主任为张国焘,宣传主任为李达,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大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下午6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就这样,在微波浩渺的南湖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1922年12月,毛泽东邀请李达王会悟夫妇到湖南长沙清水塘的家里做客,毛泽东向夫人杨开慧介绍了王会悟为中共一大胜利召开作出的贡献。毛泽东说,中共一大胜利召开全靠李达王会悟夫妇的积极努力,特别是王会悟同志忠心耿耿为大家服务,日夜辛苦做保卫工作,出谋策划将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船上续会。杨开慧听后感动地说,王会悟同志真是位女强人。

为历史资料工作积极贡献


  一大结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党最早的一份妇女刊物《妇女声》创办,王会悟是刊物的主要负责人。协助她办报的,还有后来成为瞿秋白妻子的王剑虹等人。王会悟为办好这张小报花费了大量心血,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她除了负责组稿、审稿外,还经常亲自撰写稿件,几乎每期都载有她的文章,最多的一期达到四篇。王会悟在《妇女声》上连续发表了《本年世界妇女运动概况》《介绍北京女学界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新动向》以及《湖南女工之觉悟》等文章。当时,党中央的一些负责同志对办好这份刊物十分关心。陈独秀、李达以及沈泽民、邵力子等都为该报写过稿。
  大革命失败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王会悟配合李达坚持革命宣传,他们用省吃俭用省下的私款,在上海开办“笔耕堂书店”,翻译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程》和《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并使因查封昆仑书店而无法印刷出版的一批宣传民主、反对独裁的进步书刊得以面世。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王会悟在北京将李达多年保存的书稿装入一只箱子,埋入自家院子的土坑里,独自一人带着三个孩子南下寻夫。途经青岛、徐州、郑州和汉口,最后终于在湖南零陵与丈夫李达团聚。
  1947年前后,王会悟回到乌镇老家,养病的同时办了两件事:一是成立“新乌青社”,发动以教育界进步青年为主的60余人参加,组织他们上街宣讲和开展文艺演出,出刊《新乌青》杂志六期,针砭时弊,力推民主;二是组建“青镇妇联”,介绍海外和沪上的时事新闻,教育女青年开启思路、向往进步、融入社会。
  “文革”中,李达被迫害致死,王会悟也受到牵连,“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李达的冤屈才彻底平反,王会悟的声誉也得到恢复。
  因为一大,王会悟的名字与党的历史交融在一起,她晚年也为一大历史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常在病中接待调研中共一大和上海早期党的活动情况的来访者。
  1978年初,邵维正教授借调到中央党校编修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一开笔就碰到中共一大历史资料匮乏的难题,他下决心调查清楚党的诞生情况。在调查中,认识了王会悟的女儿李心怡,通过李心怡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找到了王会悟。当时王会悟正在病床上,当邵维正讲明来意后,王会悟不顾病痛欣然应允,详细讲述了中共一大的来龙去脉。在讲到转移到嘉兴南湖开会时,王会悟指出:“张国焘在他的回忆录里说在上海等候了两天才转移到嘉兴南湖续会,是瞎讲。”“当时,会议已开了好几天,代表们心急要回去,加上法国巡捕房特务活动猖獗,怎么能在上海等候两天呢?”“张国焘的回忆录有点夸大自己功绩。”王会悟的讲述为邵维正编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提供了丰富的一手史料。
老年时期的王会悟

  从1981年至1991年,王会悟不顾年老体弱,多次接待各地宣传、文化、党史部门的来访,讲述中共一大会议情况和上海早期党的活动情况。除了党史,她还讲述了她家与茅盾家的亲戚关系,证实了茅盾的一些作品,为我国文学史研究积极尽力。
  王会悟一生未曾身居高位要职,但她为党、为妇女解放事业所作的贡献人们不会忘记。
  (责任编辑 于锦洋)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问题,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拼搏意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了资金缺乏、粮食短缺、物资紧张、条件险恶等困难,凭着自己的双手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挖砌土石方1696.2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将漳河水源源不断地引入了林县大地,引来了祖
1949年夏天,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经过湖北、湖南时,迎接他们的却是长江大洪水。这是相当于1931年的大水——1931年长江洪水淹死了14.2万人!  刚建立的长江水利委员会首先把重点放在防洪上。1950年2月,长委会提出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计划。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听取汇报,看了设计书,并问工程寿命有多长。当听到至少可以用20年时,毛泽东说:“20年够了。”荆江分洪工程在當时只能算一项应急的过渡
2019年是孔子诞辰2570周年,也是原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国孔子基金会原名誉会长谷牧逝世10周年,还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35周年。谷牧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文化大革命”后,谷牧欣然担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名誉会长。在他的悉心关怀和亲自指导下,孔子基金会在推动“三孔”文物保护、儒家文化研究与普及、曲阜名城建设、国际儒学交流等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谷牧为孔子
徐海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是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他英勇顽强、多谋善断、机智灵活,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善于把握全局的领导才能。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身经百战,具有不畏艰险、敢打必胜的英雄胆略,先后9次负伤,身上留下17处伤疤。毛泽东曾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威震鄂豫皖的“徐老虎”  徐海东1900年6月17日生于湖
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加强对北方国民革命运动的领导,成立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以李大钊为书记的北方区委抓住冯玉祥倾向革命的时机,向冯部国民军派遣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促使国民军所到之处的地方党组织逐步建立、发展起来。  9、10月间,国民军进军甘肃,随后逐步确立、巩固了在兰州的政治、军事地位。随军抵达兰州的共产党员根据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指示,积极开展建立地方组织的工作。宣侠父、钱泉等不
迎宾礼仪是展示我国形象的第一窗口,是我国礼宾工作的重要内容。“文化大革命”前一年,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来到外交部礼宾司,几十年间国宾接待、迎来送往是经常性的工作。回首迎宾往事,迎宾礼仪从大操大办,到今日科学规划,秩序井然,从容自如,反映了新中国礼宾工作不断改革完善,尽现大国风度,折射出一个新兴大国诞生、前进、崛起的步伐。  我国迎宾礼仪大体上分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当时的历
1938年夏,保卫武汉的战斗已揭开序幕。当战斗尚在遥远的外围地区进行时,武汉上空继“二·一八”、“四·二九”、“五·三一”三次空战大捷之后,又一次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八·三”空战。中国空军部队在苏联空军志愿军的配合和支援下,一举击落敌机12架,打得日寇空中飞贼晕头转向,铩羽而归。就在这次空战的同一天,在赣东弋阳地区发生了群众自发营救苏联飞行员的动人事件。现根据记忆所及,将当时的情况记述如下。  
临战授命  1953年3月军委决定将志愿军炮兵扩编,由炮兵指挥所扩建为炮兵司令部,调我们的父亲高存信任志愿军炮兵司令员,限三天到位。任务也很明确,指挥志愿军的炮兵,打好金城战役。父亲立即出发,只带了三个人:一个作战参谋、一个秘书和一个司机。  父亲是科班出身的炮兵。为了抗日,1933年他考入黄埔军校十期炮科,后来参加革命到了延安,又到了华北冀中敌后。那时八路军还没有整编制的炮兵,他就当作战科长、联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受到陕甘根据地军民的热烈欢迎。鲁迅听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消息后,兴奋异常,他和茅盾联合发出祝贺长征胜利的电报:“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党中央收到鲁迅祝贺长征胜利的电报后,次年春将冯雪峰派往上海,去寻找和恢复那里的党组织。中央对鲁迅的评价是革命的硬骨头,党外的布尔什维克。所以冯雪峰临走时,张闻天和周恩来关照他到上海后
山雨欲来风满楼。  胡马反扑咸阳的消息不翼而飞!西安市民的心顿时提了起来!  在此紧张形势下,大约1949年6月10日傍晚,新华社第一野战军前线分社副社长田方突然接到通知:“彭总紧急召见。”  他匆匆地来到西安西大街建国公园内的第一野战军司令部,心里沉甸甸的。  他来到一幢老式而考究的平房里,一进门,就看到副司令员张宗逊、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和副参谋长王政柱等早在等候自己。  “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