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互动,凸显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强调师生交流对话及教学的动态生成。所以,我们在注重课堂读读说说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安安静静”,只有做到“气定神闲”,才有“超然物外”的境界,才能体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那么,教师该如何让语文课堂中的“无声”尽显魅力呢?
一、 于默默读书中营造一片“无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就包括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情动而辞发”的过程,而默读是用眼看、用心想,也就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因此,“读”不仅仅体现为书声琅琅的有声朗读,还体现为同样重要的无声朗读,也就是默读。一位教师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一课时,在重点段落安排了三次读书:一读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到底奇妙在哪儿呢?要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二读要求认真、投入,教师示范读第1自然段;三读,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儿。这三次不同的读,从基本的朗读到体会的朗读,从琅琅读书到默默读书。每一次读都做到有目的,让前一次为后一次铺垫。待到默读时,教师给学生充分的默读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语言、理解内容,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 于细细品味中营造一片“无声”
在品味文本时,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产生独特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有效对话、感情朗读做好必要的铺垫。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学生感悟《鞋匠的儿子》一课中林肯总统的第一段话的。
师:(出示:“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读完这段话你们关注到了什么?
生:句中有三个“永远”。
师:这三个“永远”有相同的意味吗?(学生静静品读)
生:第一个“永远”,看似感谢这位议员,似乎表现林肯的大度、宽容,其实是林肯在对那位议员进行有力的回击。
生:第二个“永远”表现林肯的坦诚,他为当一个鞋匠儿子而自豪、骄傲。
生:第三个“永远”,充满着对父亲的尊敬、爱戴。
通过读、问,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三个“永远”,再让学生自己去细细品味林肯意味深长的话。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思维有了充分发散的空间,就连一些思维较慢的学生也有了发言的机会。由此,学生各自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学生也在倾听的同时,获得思考的撞击。其实,学生的心灵感悟和精彩发言,主要来自默读批注、潜心涵泳,“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 于静静思索中营造一片“无声”
每一篇课文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对这种情感的领悟不能靠强行说教,只能用感情去触摸,去领悟,在静静的思索中体会。“魂牵梦绕”是《钱学森》一课的文眼,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它能让学生读懂钱学森,感受在他身上涌动着的爱国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钱学森人格魅力的熏陶。
师: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这种“魂牵梦绕”的深情?把找到的句子画出来,并写上批注。
(生默读、思考、交流)
生:我从“日夜盼望”一词感受到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深情,他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想的都是为国家出力。
生:我从“终于”一词感受到钱学森盼望祖国的解放,盼望祖国的强大的愿望已经越来越强烈了,新中国的成立,使他无比兴奋、无比激动,的确是他盼望已久的。
生:我从“应当”一词感受到钱学森对祖国那份深深的爱,“应当”就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就是义不容辞,最应该做的。
师:说得好!钱学森把回国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细细读读他说的朴实无华的两句话,其实都流露出他——一个中国人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啊!
教师在这个“走进课文,走近人物”的环节给学生以充分的静思默想的时间,让教学“留一道缝隙”,其效果是学生回答的热情和情感的表达,自主地思考和探究。学生沉浸于文本中,不是一般性的接触文本,而是作为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是情与意的交融,是言与思的汇合。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他们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得以自由放飞。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意境,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状态。让学生细细地品读,静静地感悟,默默地思考,让课堂时而有声,时而无声,在有声与无声的相生中尽显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
(作者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
一、 于默默读书中营造一片“无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就包括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情动而辞发”的过程,而默读是用眼看、用心想,也就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因此,“读”不仅仅体现为书声琅琅的有声朗读,还体现为同样重要的无声朗读,也就是默读。一位教师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一课时,在重点段落安排了三次读书:一读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到底奇妙在哪儿呢?要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二读要求认真、投入,教师示范读第1自然段;三读,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儿。这三次不同的读,从基本的朗读到体会的朗读,从琅琅读书到默默读书。每一次读都做到有目的,让前一次为后一次铺垫。待到默读时,教师给学生充分的默读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语言、理解内容,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 于细细品味中营造一片“无声”
在品味文本时,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产生独特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有效对话、感情朗读做好必要的铺垫。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学生感悟《鞋匠的儿子》一课中林肯总统的第一段话的。
师:(出示:“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读完这段话你们关注到了什么?
生:句中有三个“永远”。
师:这三个“永远”有相同的意味吗?(学生静静品读)
生:第一个“永远”,看似感谢这位议员,似乎表现林肯的大度、宽容,其实是林肯在对那位议员进行有力的回击。
生:第二个“永远”表现林肯的坦诚,他为当一个鞋匠儿子而自豪、骄傲。
生:第三个“永远”,充满着对父亲的尊敬、爱戴。
通过读、问,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三个“永远”,再让学生自己去细细品味林肯意味深长的话。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思维有了充分发散的空间,就连一些思维较慢的学生也有了发言的机会。由此,学生各自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学生也在倾听的同时,获得思考的撞击。其实,学生的心灵感悟和精彩发言,主要来自默读批注、潜心涵泳,“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 于静静思索中营造一片“无声”
每一篇课文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对这种情感的领悟不能靠强行说教,只能用感情去触摸,去领悟,在静静的思索中体会。“魂牵梦绕”是《钱学森》一课的文眼,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它能让学生读懂钱学森,感受在他身上涌动着的爱国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钱学森人格魅力的熏陶。
师: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这种“魂牵梦绕”的深情?把找到的句子画出来,并写上批注。
(生默读、思考、交流)
生:我从“日夜盼望”一词感受到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深情,他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想的都是为国家出力。
生:我从“终于”一词感受到钱学森盼望祖国的解放,盼望祖国的强大的愿望已经越来越强烈了,新中国的成立,使他无比兴奋、无比激动,的确是他盼望已久的。
生:我从“应当”一词感受到钱学森对祖国那份深深的爱,“应当”就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就是义不容辞,最应该做的。
师:说得好!钱学森把回国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细细读读他说的朴实无华的两句话,其实都流露出他——一个中国人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啊!
教师在这个“走进课文,走近人物”的环节给学生以充分的静思默想的时间,让教学“留一道缝隙”,其效果是学生回答的热情和情感的表达,自主地思考和探究。学生沉浸于文本中,不是一般性的接触文本,而是作为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是情与意的交融,是言与思的汇合。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他们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得以自由放飞。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意境,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状态。让学生细细地品读,静静地感悟,默默地思考,让课堂时而有声,时而无声,在有声与无声的相生中尽显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
(作者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