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夜最繁盛的时候,有朋友从远地来,喝完酒坐车回去,借着微醺,聊起年轻时那些激烈和惆怅,车里几人,间或大笑、争论和感叹。窗外树影幢幢,即闪而过,不知谁幽幽地叹了一声,“我们回不去了”,无尽的沉寂中,谁也没再说一句话。
“我们回不去了”这句话,出自张爱玲《半生缘》。十八年后,分别半生的曼桢和世钧再次相遇,“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这句话从曼桢口里说出,分外凄婉和无奈,也让多少读者为之哀怨、纠结。多年以后,在一个狭小的出租车里,这句话重新诉出,同样让几个经历过落拓冷暖的人,感觉说什么都成多余。
阅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个体经验与文本经验重合的那一瞬间。那一瞬间,仿佛有上帝之光照耀,有时可以慰藉一段无法可解的孤独,有时可以照亮一条踽踽独行的道路。也许它不能改变一场荒凉的人生,但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它像一个陌生人一般,闯入人的心灵,击中人的心灵,让人陷入长长的叹息—这漫长而久远的人生!这已经足够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月下这本《爱恨不如期》,即是一本典型的、以个体经验之私“寻找”张爱玲的书。之所以说是“寻找”,而不是“解读”,是因为,作者从头到尾倾注其中的,是一种基于“人与人”的平等视角,而不是“人与偶像”或“批评家与作者”的不平等视角。解读张爱玲的书,市面上很多,很多作者站在一种进化的观点去评价、剖析,或分析其成就与局限,唯独少见真正把张爱玲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去解读的书。
而月下的《爱恨不如期》中,对张爱玲抱持的却是一种“当作人”的态度。与其说是出于对张爱玲的迷恋与痴狂,不如说根本是知己与知己的心灵对话—在这对话中,她寻找到一个真实的张爱玲,也达成了自我。她从一个“常人”张爱玲出发,理解她的宿命、刻薄、苍凉、自恋、孤独、欲望、虚无……正如序言中所说,“有些人鄙弃她的繁丽,有些人斥责她的立场,还有那些崇拜她的人,只爱她身上与众不同的光环,欣赏、爱慕,却并不真正懂得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愿意去懂张爱玲的人,笔下的文字有何等波澜,也需懂得的读者来定夺了。
理解张爱玲,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是胡兰成。这本书中,作者对胡兰成的态度有趣得紧。一方面作者站在张爱玲的视角,承认胡兰成是真正理解张爱玲的人。另一方面,对胡兰成的薄幸多情,作者却脱离张爱玲的视角,对胡兰成进行了毫不客气的嘲讽—“此人人性起点太低,前前后后那些迷他的女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爱玲可是洞察人性的高手,他的负心、凉薄已让人心寒,他的得意忘形、寡廉鲜耻更是可鄙可笑了。”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对胡兰成,更多是出于身不由己的爱,哀伤,甚至恨,却唯独没有鄙视和嘲弄,这关乎本性,也关乎尊严。作者怜惜张爱玲,恨屋及乌,连负她的男人也不放过,真是爱恨不如期!
落足到文字上,我未见过有谁将张爱玲的冷彻运用到骨子里。有人说,张爱玲是冷的。这冷,在她的文字里,就是冷眼的冷,而并不是无情的心冷。因为有了这旁观的冷眼,她才能把这感情世界看得如此通透,也正因为心不冷,才能将这种通透转化为饱满的文字。月下的文字即是如此,文字中似乎永远藏着冷冰冰的笑,可一旦谁被那冷吓得退缩,他也无法看到其内心的炽热。
美国诗人朗费罗有句诗,“每个生命中,有些雨必将落下,有些日子注定要阴暗惨淡。”在那些注定要阴暗惨淡的日子里,这样一本书,可聊以解忧。
“我们回不去了”这句话,出自张爱玲《半生缘》。十八年后,分别半生的曼桢和世钧再次相遇,“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这句话从曼桢口里说出,分外凄婉和无奈,也让多少读者为之哀怨、纠结。多年以后,在一个狭小的出租车里,这句话重新诉出,同样让几个经历过落拓冷暖的人,感觉说什么都成多余。
阅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个体经验与文本经验重合的那一瞬间。那一瞬间,仿佛有上帝之光照耀,有时可以慰藉一段无法可解的孤独,有时可以照亮一条踽踽独行的道路。也许它不能改变一场荒凉的人生,但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它像一个陌生人一般,闯入人的心灵,击中人的心灵,让人陷入长长的叹息—这漫长而久远的人生!这已经足够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月下这本《爱恨不如期》,即是一本典型的、以个体经验之私“寻找”张爱玲的书。之所以说是“寻找”,而不是“解读”,是因为,作者从头到尾倾注其中的,是一种基于“人与人”的平等视角,而不是“人与偶像”或“批评家与作者”的不平等视角。解读张爱玲的书,市面上很多,很多作者站在一种进化的观点去评价、剖析,或分析其成就与局限,唯独少见真正把张爱玲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去解读的书。
而月下的《爱恨不如期》中,对张爱玲抱持的却是一种“当作人”的态度。与其说是出于对张爱玲的迷恋与痴狂,不如说根本是知己与知己的心灵对话—在这对话中,她寻找到一个真实的张爱玲,也达成了自我。她从一个“常人”张爱玲出发,理解她的宿命、刻薄、苍凉、自恋、孤独、欲望、虚无……正如序言中所说,“有些人鄙弃她的繁丽,有些人斥责她的立场,还有那些崇拜她的人,只爱她身上与众不同的光环,欣赏、爱慕,却并不真正懂得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愿意去懂张爱玲的人,笔下的文字有何等波澜,也需懂得的读者来定夺了。
理解张爱玲,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是胡兰成。这本书中,作者对胡兰成的态度有趣得紧。一方面作者站在张爱玲的视角,承认胡兰成是真正理解张爱玲的人。另一方面,对胡兰成的薄幸多情,作者却脱离张爱玲的视角,对胡兰成进行了毫不客气的嘲讽—“此人人性起点太低,前前后后那些迷他的女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爱玲可是洞察人性的高手,他的负心、凉薄已让人心寒,他的得意忘形、寡廉鲜耻更是可鄙可笑了。”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对胡兰成,更多是出于身不由己的爱,哀伤,甚至恨,却唯独没有鄙视和嘲弄,这关乎本性,也关乎尊严。作者怜惜张爱玲,恨屋及乌,连负她的男人也不放过,真是爱恨不如期!
落足到文字上,我未见过有谁将张爱玲的冷彻运用到骨子里。有人说,张爱玲是冷的。这冷,在她的文字里,就是冷眼的冷,而并不是无情的心冷。因为有了这旁观的冷眼,她才能把这感情世界看得如此通透,也正因为心不冷,才能将这种通透转化为饱满的文字。月下的文字即是如此,文字中似乎永远藏着冷冰冰的笑,可一旦谁被那冷吓得退缩,他也无法看到其内心的炽热。
美国诗人朗费罗有句诗,“每个生命中,有些雨必将落下,有些日子注定要阴暗惨淡。”在那些注定要阴暗惨淡的日子里,这样一本书,可聊以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