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相关者利益与企业价值的契合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ly198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企业价值,财务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因此,本文从企业财务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利益相关者局限于企业投资者、企业经营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和政府等,进而分析了企业相关者利益与企业价值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相关者利益;企业价值;契合
  作者简介:周家文(1978—),男,湖南郴州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1-0011-03
  
  一、引言
  
  关于企业价值,财务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公司价值是指公司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股票与负债市场价值之和)”;“企业价值通俗地说是企业本身值多少钱。……在对企业评价时,着重的不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第一种观点仅仅是一种“存量资产价值”观,不仅忽略了企业内部客观存在的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组织资本等重要无形资产,更完全忽略了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与获利水平,而后者恰恰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益相关者,Mitchell,Agle 和Wood(1997)对其定义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而狭义的概念则指出哪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具有直接影响从而必须加以考虑。“广义上说来,企业的相关利益者包括存在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但是,在确认财务管理目标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时,这样说无异于推卸责任,将这个目标放到一个只能在理论上讨论,而在现实中无法运用的地步。”因此,本文从企业财务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利益相关者局限于企业投资者、企业经营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和政府。这几方均对企业有投入,能分享收益并承担企业的风险。
  从上述对企业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重要特征,其一,企业价值不仅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投入要素的价值,还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投入要素的价值。杜智勇(2000)认为,企业的账面价值也不等于企业的实际价值,企业商品的价值是由各个生产要素的价值及其有机组合决定的。而生产要素所有者包括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包括经理和员工,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因此,企业价值应该是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集合,但并非简单累加。其二,企业价值不仅仅是企业目前的利润,更强调企业潜在的增值能力。李心合(2000)认为,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不能用传统的利润指标来衡量,而应该用内含各类相关者利益的“有效增加值”来衡量。企业是由各种生产要素构成的集合体,各个要素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资本的属性。“概言之,凡是创造商品的活动都是生产性的,都创造新价值;其投入不论其表现形态如何,也都应称作资本。”而资本的自然属性就是为了寻求增值,这就决定了企业并不只是简单地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价值增值。我们把企业当作商品用来交换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取企业的这种增值能力。而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其价值的增值将越来越取决于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集体贡献。“企业的生命力决不是来自股东,而是来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由此可见,企业价值的本质是增值能力,至于他兼顾了相关者利益,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否则,企业的增值能力无法实现。因此,企业价值兼顾了各相关者的利益,而且也必须兼顾相关者的利益。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的理想财务目标
  
  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各种企业财务目标,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具有一定的逻辑一致性。如果单从企业的财务目标出发,无论是逻辑认证还是实证研究,常会出现相反的结论。但在不同目标理论指导下的价值衡量标准、合约设计指导等方面却又相互矛盾。为此,从理论上寻找一种既能涵盖诸多目标的价值,并以此来解释各种财务现象,又能整合现有研究成果的财务目标就非常重要。在将博弈论和契约理论引入分析框架后,我们都能在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重要理论成果上找到逻辑支点。在此,我们认为企业价值作为一种整合之“合力”,本身具有虚拟性和博弈性之特征。
  企业的契约理论认为,处在市场中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连结,它是由股东、管理者、雇员、债权人等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各自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集团”或理性经济人。其中的“约束条件”就是已有的可以谈判的契约和制度框架。相对于契约,在短期内,制度是固定的,但作为一种长期安排,制度是一种内生变量则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制度安排的达成最终只能取决于博弈各方谈判能力的对比。市场中的企业行为则是所有个人行为的综合表现,企业则是理性人为了扩展个人理性而采用的一种合作方式。由于企业所有的相关利益要求者的行为是互为关联的,企业相关利益者的这种博弈是一种合作博弈。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其行为就是由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均衡所达成的。于是,企业目标在不同的均衡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就不足为奇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各契约方讨价还价能力的显著变化,以前的均衡状态被打破。新一轮的博弈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再也无法容忍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剥夺他们的权益,迫切要求分享与自己的贡献、实力相对称的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因地位的相应提高而拼命争取自身利益;而股东的“发言权”却大为削弱,远不如工业经济时代。最终博弈的结果,各方只能相互妥协,共同参与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从而来达到一种合作博弈。由于企业价值兼顾了各相关者的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便成为了这种合作博弈的理想目标。要实现或趋近这一理想目标,必须分析企业处于怎样的均衡状态,从而设计一整套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尽可能地走上合作博弈的轨道。而这种合作博弈的基石就是如何兼顾利益相关者来达到其利益的最大化,即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各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的理想目标,因此,对于利益相关者,笔者认为该目标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较好地兼顾了利益相关者;第二层意义是企业价值最大化除了兼顾相关者利益外,还能使相关者利益达到最大化。
  股东是最重要的相关者,企业价值最大化自然能保证其财富的最大化。另外,还有利于培养安定性股东并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对于债权人,当企业持续经营时,企业价值最大化保证了债权人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并参与重大财务决策的讨论,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从而降低贷款风险并获得稳定的本息收入。当企业不能持续经营而清算时,企业价值最大化能使企业破产后的剩余财产最大限度地满足拥有优先剩余财产分配权的债权人的需要。对于经营者而言,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评价其经营业绩优劣的标准,对于经营业绩好的经营者,将能得到更为丰厚的报酬和提升的机会。这里须指出的是,除了对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消耗的补偿,即工资收入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还保证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对税后纯收益的分配权。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满足人力资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杨瑞龙(1998)认为,对“企业剩余”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实物资本,而且还有雇员投入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以及债权人形成的资本等,按照谁贡献谁收益原则,这些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对于政府来说,企业价值最大化能保证企业的税前利润达到最大化并严格执行政府制定的政策,从而使政府能征收更多的税收且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对于社会来说,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条件是社会资源的最合理配置,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社会资源分配到为社会创造最大财富的投资机会上。而创造财富的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自然可以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化。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使微观效益、宏观效益、社会效益达到统一,最终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
   企业价值是由各个生产要素的价值及其有机组合决定的,是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集合。而且,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合作博弈的结果,他并没有偏向某一个利益相关者。因此,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自然就等于追求各利益相关者在均衡状态下的利益最大化。从问题的另一方面说,正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下转15页)(上接12页)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均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经营者逆向选择、职工消极怠工、政府罚款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企业只有在不断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工资收益最大化、经理利益最大化等具体目标的过程中,才能提高长期获利能力,不断实现资产增值,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综上而知,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了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保证了企业价值最大化,其实两者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一个财务目标的两个方面。然而,这并不是说企业价值最大化就着重价值,而忽略财务关系;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就着重财务关系,而忽略价值。企业价值最大化正是在处理好财务关系的基础上注重企业价值的,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虽是从财务关系角度来考虑的,然而“利益最大化”已经蕴涵了价值。显然,两者的不同仅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而已,而其实质是相同的。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Mitchell,Agle,Wood.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 (10).
  [2] 王化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J].会计研究,1999,(10).
  [3] 杜智勇.企业价值确定论[J].经济问题探索,2000,(03).
  [4] 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J].会计研究,2000,(10).
  [5] 杨瑞龙.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1998,(01).
  [6] Coase Ronald.The Nature of the Firm. In Readings in Price Theory, Stigler and Boulding,Chicago:R.D.Irwin,1952.
  [7] 谷书堂、李维安.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问卷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1999,(06).
  [8] 华金秋、杨丹.企业财务目标新论:现实与理论的偏差与校正[J].财经问题研究,2004, (05).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并完善,目前企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要想对工商管理实现更高水平的迈进,就要深刻理解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融入到工商管理中
2005年10月8日,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提出在“十一五”发展规划期间,大力提倡“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摘要:进入21世纪后,服务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成为各服务企业的关注焦点。本文对服务企业顾客价值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概括出服务企业顾客价值的3个主要来源——服务质量、顾客关系、品牌权益,并阐述了服务企业如何管理和提升顾客价值。  关键词:顾客价值;服务质量;顾客关系;品牌权益  作者简介:冉斌,女,吉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管
期刊
工商管理是时下最科学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式进行企业管理,目的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提高管理能效,促进企业发展.对员工来说,科学的管理方式能激发
55岁,微胖,秃顶,目光睿智,谈吐文雅——站在记者面前的邹远东是个成功的企业老总,也是一位声名远播的科学家。但跟很多科技人员携带成果下海经商不同,他是先下海经商,然后才
期刊
一个科技产品,无论其科技含量多高、价值多大,如果不能把它推上市场变成畅销的商品,就分文不值.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从产品到商品是一个飞跃,如果不能实现这个飞跃,跌
一、中国农业现状rn今天的中国在一些方面可以说已经跨入了世界强国之列,但是中国不能因此而骄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