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教学中常见的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287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也是特殊的四边形,但因为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与平行四边形相比,在辅助线的做法方面就有了较多的选择余地,在解决相关题目时,我们往往利用辅助线将其分割,从而构造出例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进而研究问题. 因此解决梯形的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它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明显的不同,又要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去解决梯形中的相关问题. 而构造辅助线把梯形分割成平行四边形及其他的图形则是非常常见的方法,它在计算或证明有关边、角、对角线、面积等有关问题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就梯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方法向大家做以介绍.
  方法一 做一腰的平行线,构造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例1 如图1,在梯形ABCD中,AB∥CD,∠D = 2∠B,AD = a,CD = b,求AB.
  解 过点C做CE∥AD,交AB于点E.
  ∵ AB∥CD,CE∥AD,
  ∴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
  ∴ ∠D = ∠AEC = 2∠B,AD = EC = a,DC = AE = b.
  ∵ ∠AEC = ∠B + ∠ECB,∴∠B = ∠ECB,∴ EC = EB = a.
  ∴ AB = AE + EB = a + b.
  这个题目是梯形中最常见的辅助线做法之一,尤其是等腰梯形,通过这个辅助线的做法可以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及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这也就成为了较普遍的一组辅助线做法,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
  经典练习题1 等腰梯形的两底之差为12 cm,高为6 cm,则其锐角为____.
  经典练习题2 梯形的两底长分别为16 cm和24 cm,下底角分别是60°和30°,求较短的腰长.
  方法二 作出梯形的高,构造直角三角形和矩形
  例2 如图2,梯形ABCD中,AD∥BC,∠B = 45°,∠C = 120°,AB = 8,求CD的长.
  解 过点A,C分别作AE⊥BC,CF⊥AD,垂足分别为点E,F.
  ∵ AD∥BC,AE⊥BC,CF⊥AD,
  ∴四边形AECF为矩形,∴ AE=CF.
  这也是梯形中最常见的辅助线做法之一,利用两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就可以得到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矩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而矩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初中教学中是比较具体的,学生掌握的也比较好,所以利用这种辅助线将梯形进行分割,进而解决问题也是常见的方法,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经典练习题3 如图3,等腰梯形ABCD中,AB∥DC,AD = DC = 10,∠DAB = 60°,求此梯形的面积.
  经典练习题4 已知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D < BC,∠DBC = ∠ACB,AC = BD,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方法三 过顶点做一条对角线的平行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例3 如图4,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且AC = 5 cm,BD = 12 cm,求该梯形的中位线长.
  解 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 AD∥BC,DE∥AC,
  ∴ 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 AD = CE,DE = AC = 5 cm .
  ∵ AC⊥BD, DE∥AC,∴DE⊥BD.
  在Rt△BDE中,BD = 12 cm,DE = 5 cm.
  ∴ BE = 13 cm,即CE + BC = 13 cm.
  ∴ AD + BC = 13 cm,∴ 这个梯形的中位线等于6.5 cm.
  这种辅助线常见于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已经知道的情况下,尤其是对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通过这种辅助线则可以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相当于把一条对角线进行了平移,从而可以把两条对角线置于同一个直角三角形内,利用勾股定理则可以轻松求出第三条边长, 进而解决问题,这种辅助线因为对对角线互相垂直的题目应用相当方便,所以要让学生对此类问题形成规律性的理解和记忆. 经典练习题5 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为17,底边长为10和20,则梯形的面积是________.
  经典练习题6 一个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梯形的高为2cm,则梯形面积为________.
  方法四 延长两腰交于一点,构造两个相似三角形
  例4 已知:如图5,在梯形ABCD中,AD∥BC,AD < BC,E,F分别是AD,BC的中点,且EF⊥BC. 求证:∠B = ∠C.
  解 如图,分别延长BA,CD,相交于点H,由题意可知,AB与DC关于EF对称,则点H必在EF上,
  ∴ HF为BC的垂直平分线,
  ∴ HB = HC,∴ ∠B = ∠C.
  梯形中除了以上常见的几种辅助线做法外,还常用到以下辅助线:
  ① 连接上底的一端与一腰的中点,延长交下底的延长线于一点,将梯形割补成与之等积的三角形,如图6.
  ② 构造平行四边形,如图7.
  总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比较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上述方法灵活应用,万不可用一些固定的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所以以上各种方法仅是对教学过程中梯形相关问题的常规解决方法的一种探索,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其他文献
小班化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先进教育思想.2010年我校经过区教育局批准为区小班化试点学校.笔者深感跟以前所任教的大班截然不同,如今小班人数少了,每名学生都处于同样突出的地位,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都能够真正地动起来,走进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欣喜地发现在小班化的课堂上,新课程理念得以较好体现.我们的数学课,也因小班化教学而更加精彩!  一、把握核心,引导每名
期刊
教材分析:选自苏教版《数学》八年级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一)》第三节《证明》第三课时,基于自主合作学习教学的模式进行设计.  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课学生初步体验了数学证明的思路,并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得到了有关平行线的定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基本事实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推论.  学生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尝试用拼图的方法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七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尝试用说理
期刊
三角形“五心”的向量问题在近年高考与竞赛中屡见.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吉林省预赛中,就有这样一道题:已知I是△ABC的内心,AC=2,BC=3,AB=4,若AI=xAB+yAC,则x+y的值为.  本文探求该题的起始,探究该题的演变,分析三角形“五心”的性质.  一、三角形重心的性质  例1 (同上教版课本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67页练习8.3第3题)已知G是△ABC的重心,若AG=xAB+yA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师和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数学教师和学生的解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互动说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说题的含义及其与解题的区别  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认为,数学解题“就是在原先是隔开的事物或想法之间去找出联系……”数学解题就是单
期刊
【摘要】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于教学思路的选择,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转换,避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转换思路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因为所学知识难度的增加而产生了学习压力,此时,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整教学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机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那么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学
期刊
【摘要】 由于数学学科的高度精确性和抽象性,导致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是冷冰冰的.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只要做好课堂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枯燥的知识也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悬念导入、实验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游戏导入等,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很有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万事开头难,讲课也是如此. 对于初中数学课来说,一个良好的开始可以在很短的时间
期刊
【摘要】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被应用到数学课堂上,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是各位教师持之以恒的追求目标. 本文将探究运用当堂检测这一教学模式,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质量.   【关键词】 当堂检测;课堂教学;课堂效率    所谓“当堂检测”,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测试, 它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数学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课堂
期刊
2011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清楚表明:“……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注重对中学数学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中学数学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因此我们应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
期刊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小数》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一位小数,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加、减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要求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知道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进行小数的化简,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
期刊
【摘 要】 解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数学思维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作为解题的最后一个环节——解题反思对提高学生的解题和探究能力举足轻重,但这一环节却极易被学生忽视. 本文从数学解题反思的几个内容浅析其培养思维的价值.   【关键词】 解题反思;培养;思维品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怎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现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