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分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写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但在写作教学中,对于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式司空见惯。优秀生的“佳作”备受青睐,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写作缺乏系统解惑。这种现状和新课标要求的写作目标相悖。为了初中毕业生英语写作达到新课标规定的五级要求,需要对写作课教学进行改革,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课堂,让学生全员参与,尝试“隐性分层教学法”,事半功倍。
  [关键词] 隐性分层;重要意义;实施策略;写作教学
   根据兰州市教育整体规划,科中被定位为市属优质初中,停止高中招生。原高中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新手”,对初中教学存在“人生路不熟”的情况。能否教好初中生,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研究,磨袭淬砺,学生三年成绩的出类拔萃,得益于“隐性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
   一、“隐性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近年来,兰州市教育局多管齐下,实行划片分区,就近入学,零择校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教育不公的瓶颈,但是,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被编入同一个班级单位,给教学增添了另外一个难题——“大锅饭中的小灶问题”。在全面取消尖子班、重点班、快慢班之时,“随机分班制”造成班内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矛盾很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实行“隐性分层教学”[1]。
   (一)尊重学生自尊心的需要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论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中指出:“产生自尊心是理性,加强自尊心则是思考。”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稍有偏颇,学生会杯弓蛇影。因此,教师必须在保证学生绝对隐私的情况下,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目标,根据学生智力、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分为“优秀、中等和学困”三个层次,把教学细化为基础、变式和综合三类,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实行“隐性分层”,保护学生自尊。
   以八年级上册Unit9邀请函为例。邀请函的写作本该手到擒来,但课堂节奏起伏跌宕。让任课教师心如芒刺,对尊重学生自尊心有了质的飞跃。八年级1班有个平时拘谨内向的女学生,两次铿锵有力地反问,让老师瞠目结舌。原因是老师忽略了她去提问别的学生,而对她却是付之一哂,结果该学生疾声大呼“invite sb. to……”的用法。迅雷不及掩耳,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鼓舞了该学生的士气。她的两次“质问”,广开聋聩。第一次发问,是为自尊而争;第二次的“呐喊”发蒙振聩,激发出了她的“内驱力”。教师临危自省,当堂大胆尝试了“分层教学法”。学困生收集写作所需词汇;中等生用词汇简单造句;优秀生连句成篇。
   (二)满足学生差异性的需要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学生表现出的能力差异很明显。班里50个学生,有10%的学生各项能力独占鳌头,但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强人意;英语写作,1/2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语法错误;3/4的学生能组词造句,但语言不规范;还有1/4的學生谬误百出,词不达意,中国式英语层出不穷。因此,英语写作课不做“大锅饭”,需“小灶”常态化;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写作目标和评价体系要因人而异。在课堂实现写作能力分层和个别化写作分层,满足学生差异性需要。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需要
   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强调了“内部动机”的作用,认为内在动机是推动学习的真正动力。假如学习是一辆汽车,那么学习动机就是发动机、方向盘。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把握不住方向盘,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很有必要。老师借助家长群这个平台,将教学实况视频转发给家长,家长怡情逸兴,就会褒奖学生,家校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隐性分层”将会推波助澜。
   以八年级5班王同学为例。王同学被称“睡佛”,无论老师怎么声嘶力竭地喊,还是叫不醒这个装睡着的人。这位学生对英语写作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英语老师绞尽脑汁,尝试各种办法,终于破解了王同学英语写作课负隅顽抗的“密码”。通过旁求博考,得知王同学竟然是位女“画家”,且鼎铛有耳。冰消冻释,终于得到了她的杰作。未曾想她竟用“ugly”(丑)标注着她的英语老师,“ugly”格外耀眼。此画笔酣墨饱,得其神髓,愤怒中散发着一点轻怜痛惜,表明她渴望进步,只是没有把她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老师借助被浓墨重彩的“ugly”,灵机一动,一个My ugliest teacher写作油然而生。课前,Do you think your English teacher is so ugly?老师的设问醍醐灌顶。“睡佛”一镬之味,慢条斯理地抬起了久违的头。立谈之间,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学生眼前。老师的赞不绝口,打开了王同学的话匣子。她口若悬河,讲述了这幅画的来龙去脉,妙语连珠之中带着歉意:“I’m sorry, Mr. Li. I make an apology to you now.”让人欣喜若狂。事实证明,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对学生进行分层。
   二、“隐性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初中英语写作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也是初、高中英语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衔接。初中英语写作,同一课堂,倡导异曲同工。解决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得撑”和学困生“吃不消”的现象,实行隐性分层教学至关重要。“隐性分层教学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英国作家赛缪尔·约翰逊有句名言:两个人在一起不出半小时就会显出差异,一个人会明显地超过另外一个人。同样,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相同时间内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显现出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这种学生之间的差异,必然要求开展分层教学,但要避免厚此薄彼。教师备课要有梯度,重点备学生。因为学生参差不齐,教法要因人而异,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拉近师生距离。优等生的写作从严要求;中等生,以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二、三级标准为目标;学困生,重在参与,精准指导,力争达到或接近新课标写作要求的一级标准为原则。    (二)推动个性化教育目标发展,提升写作课堂教学效果
   20世纪70—90年代,美日等国家提出了“高质量教育”的概念和目标。为实现高质量教育,需开展个性化教育。相对而言,日本教育界更重视个性教育,就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的意识,克服教育的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等弊端。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所强调的“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等四种基本学习内容,无疑是对素质教育中个性发展理论的更深层次的论述。我国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力推进个性化教育。英语作为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科,特别是写作教学,开展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掌握學生的能力差异,并以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细化目标,提高学生写作教学的参与度,提升英语写作课教学效果,有力支持初中英语写作课学生个性化目标的实现,为实现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毋庸置疑,传统的写作课惯例就是“四步”程序:给出写作任务,限定时间,收交批改,点评范文。动笔之时,优秀生崭露头角,中等生紧跟慢跑,学困生苦思冥想。“隐性分层教学法”应用于写作教学,就完全可以克服写作的划一性。如对学困生降低要求,重在参与,只要句子结构健全,教师不惜用fantastic、excellent等词语大加赞赏,让学困生在写作中感受到被认可。并用keep on trying,激发学困生枯苗望雨的欲望,体会到写作的快乐,循序渐进地培养学困生的写作兴趣;中等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写作课可以和教师默契配合,如遇复杂句,师生可以“窃窃私语”,中等生可“借花献佛”,表演师生“窃窃私语”的句子,也可添枝加叶[2] 。给优秀生造成危机感,让学困生羡慕。附加老师的赞不绝口,提升中等生“威望”,中等生心照不宣,防微杜渐;优等生,需要严格按照中考英语阅卷要求去衡量。
   (三)实现写作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推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隐性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法应用于课堂,并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能够在改革传统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让初中英语写作课更加科学、高效,对于践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写作五级要求,“隐性分层”后,学困生完成一级要求,收获成就感;中等生完成二、三级要求,可丁可卯,体会成功感;四、五级要求相对较高,优等生应该易于破竹,体悟优越感。难点问题,老师指点迷津,画龙点睛。因此,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剑之任,在“隐性分层”中实现写作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方法和推进写作教学改革的天作之合。
   (四)缩短学生之间差距,学会合作、探究,提高成绩
   差距,指距离某种标准的差别程度。在同一课堂学习的学生,本来差距微乎其微,但由于学习方法、习惯和基础知识因素,学生成绩逐步有了差距。不可否认,不同的家庭教育产生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学习习惯产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方法产生不同的基础知识;不同的基础知识决定了不同的学习成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不能吹毛求疵,把差距归咎于外因,而应该探赜钩深,寻找内因。在写作过程中,老师避免紧盯学困生习作的语法错误,而要打通思路,首先解决中国式英语句子,逐步规范写作,提高学困生参与写作教学的积极性。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协同作战。对于中等生和学困生合作中的难点问题,鼓励优秀生勇于担当。这样,写作教学课就会形成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火树银花”景象。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缩小写作差距。
   三、“隐性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英语写作,是书面交流的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要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写作要求,必须讲究策略问题。“隐性分层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较,其优势就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活动,学生在愉悦地环境下训练,有的放矢。一般意义上的分层就是对隐性分层后的教学对象实行教学目标、施教、评价、辅导和作业等方面进行分层,而“隐性分层教学法”对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分层应该打破传统的分层,至少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优秀生,玉尺量才,写作标准略高一筹。优秀生,基础知识扎实,词汇量丰富、选词灵活,适应各种体裁和题材的写作。因此,对优秀生要适度提高写作要求和标准,促使优秀生百尺竿头,精益求精。以“妈妈尽力帮我数学”为例,优秀生的写作标准就是:My mother does whatever she can to help me with math.
   第二,中等生,恰如其分,写作标准避免实与华违。中等生,基础知识基本满足写作要求,基本能表达清楚写作要点,并能适度拓展。因此,中等生不宜要求过高,遵从恰到好处原则,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的方式,避免写作标准制定过高而出现实与华违的结果。写作中出现的少量语法错误,教师和颜悦色点评,引以为戒。鼓励中等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例如,我不知道玛莉能不能参加我的生日聚会。写作本句,中等生以I don’t know whether Mary can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为标准。中等生写出I have no idea whether Mary can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这么大气磅礴的句子勉为其难。对中等生要量力而行,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其悟出锦囊佳句。
   第三,学困生,降格以求,写作标准求同存异,但求无过。提高写作水平,学困生往往靠死记硬背,缺乏用心体会或者说对英语写作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浓,只是疲于应付。因此,对学困生降低标准,求同存异,力争将错误降到最低。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写作中的亮点。多使用You tried hard,You can do it,You are special,Super job等嘉奖语言。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赏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我喜欢踢足球,我同桌也喜欢踢足球。其中,I like play football, my deskmate likes play football, too最为常见,但动词非谓语用法错误显而易见。因此,老师就要降低标准,见缝插针,对like to do/doing sth简单介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静不露机,让学生顺藤摸瓜,纠正句子错误,不定式作宾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老师此时必须宽大为怀,降低学困生的写作标准,与学生风雨同舟,此动彼应,一起探究。教师做个事后诸葛亮,慢慢抽钉拔楔语法错误,避免同一错误重蹈覆辙。写作效果会无心插柳柳成荫。
   初中英语写作课,老师一直探索前进,改革步履维艰。优秀生妙笔生花,骄傲情绪在所难免;中等生因陋就寡,逐渐滑坡;学困生能力有限,马尘不及。“隐性分层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感,实现写作课无“闲人”的快乐课堂,彻底改变英语写作课老师单打独斗的场面。
  参考文献
  [1]杨艳.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22.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6.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物理实验”为例,提出了基于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本科学生寻求更有效的线上与线下学习路径,并构建了多维度的线上与线下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把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有机结合,翻转课堂,选择了适合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科学设计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式,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
[摘 要] 2019年国家启动了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充分体现了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思路,对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X证书制度紧贴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新要求,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缓解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对会计类诸多X证书进行梳理,选择了匹配度较高的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开展课证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能使学生从两篇或多篇具有一定相似点的课文中发现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改变以往的学习单一课文的思维模式中激发了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创设了新颖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变得更加广阔更加深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较阅读;梳理;品读;韵味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9/22-001
上海会议的地址仍在,  诞生了一个伟大政党;  五十多人的宣誓仍在,  写就了九千万精英的党纲;  嘉兴南湖上的红船仍在,  歷史长河里它执着远航;  镰刀铁锤的旗帜仍在,  给全人类指引出,  命运共同进步的方向。  怎能忘,  硝烟弥漫的南昌,  郁郁葱葱的井冈,  红旗卷起农奴戟啊,  党旗在高高飘扬!  怎能忘,  长征路上党旗在高高飘扬,  万水千山我们意志如钢;  遵义城内党旗在高高飘
期刊
[摘 要]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方兴未艾,以数字化、智能化作为核心驱动的“数智化”转型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新焦点。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学质量的内部治理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高校内部治理及“数智化”转型相关文献的梳理,厘清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数智化”治理之概念内涵,分析了“数智化”技术推进教学质量治理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并从管理革命、制度跟进、数智素养提升三
[摘 要] “生理学”因知识量庞大,且抽象、深奥对学习者的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要求高,因而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学习自信心不足。目前应该充分利用蓬勃发展的线上教育资源结合线下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指向能力培养的问题、案例引导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模式,通过观察、讨论、交流、质疑、分析和归纳等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借助文本中的国学经典,达到对少年儿童培根、启智、铸魂、增慧的目标,这也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时代命题。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环节。教师要认真分析当下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引领学生阅读探究,改变原有阅读教学方法、转变学生传统的阅读学习方式,从而营造更具活力的阅读学习氛围,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效率。  关键词:中学语文;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0/23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则》首次定义了教育惩戒的概念,明确了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当今社会,赏识教育、鼓励教育成为主流,其意图是呼唤和要求主体教育的回归。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时常被作为一种教条推进。人们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正面教育”之上,除指责惩戒以外,还会把惩罚与人格对立,且常常冠以教师职业道德与
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通过对高阶思维的教育现状开展调查,经数据分析找出了高阶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认知缺乏、高阶思维的教育能力低下、高阶思维的教育实践缺失。然后经研究得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高阶思维的具体内涵、高阶思维的培养意义、信息技术学科高阶思维的教学支架及培养策略,由此可为高阶思维的培养落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