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英魂万古存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fd454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书寄语,纸短情长,红色家书让历史有温情有热度,使革命先烈英魂从书本走进人们精神世界。今年“五一”偶得几日闲暇,怀着虔敬心情捧读《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以下简称《红色家书》,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2021年版),心潮起伏,仿佛听见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在痛苦呻吟,似乎看到崭新的中国在积贫积弱中浴血重生、走向辉煌,再次领略和感受革命先烈于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中的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红色家书》共辑录了李大钊、方志敏、陈毅安等三十位革命烈士的遗书、就义诗、家信等红色书信,并辅之以烈士生平简介和感人事例介绍。这些红色书信蕴含着革命前辈和先烈对信仰的坚毅追求,对党忠诚坚贞的赤子之心和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律动着以身许国的拳拳情怀和舍身为党的殷殷告白,因此,这是一部最真实最客观的党史读物,是最生动最鲜活的红色教材。全书依循每封家书的内容和主旨,甄别划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和“教子篇”四个部分,其中“明志篇”辑选的家书主要彰显了先烈们坚定的信念和坚毅的追求;“正己篇”收录的家书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律己正身的道德操守;“亲情篇”遴选的家书深刻反映了先烈们对亲人的深挚情感和真诚宽慰;“教子篇”选取的家书则充分展现了先烈们教诲子女的思想理念和铭示后人的价值追求。
  从古乐府诗吟唱“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到唐代诗人张籍咏叹“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北宋诗人晏殊唏嘘“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到南宋词人李清照感慨“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表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经典诗词述说和状摹家书。家书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一段历史的标识,而一封封红色家书则是对一位位革命先烈心路的复盘与心迹的再现。《红色家书》一书辑录的家书均以每位革命先烈的“生平简介”为经,以“他们的故事”暨感人事迹为纬,经纬交织,时空交汇,为革命先烈构建了一座祭奠、膜拜的精神丰碑,让他们的不朽功勋和圣洁精神在书墨中传承和弘扬。“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红色家书大多是革命先烈慷慨就义之前的一蹴而就,纸短情长溢于言表,或洋洋洒洒或寥寥数语,或文采飞扬或平白质朴,或文言或白话或诗歌,或抒怀或纪事或寄语,或慷慨激昂或“儿女情长”,字里行间洋溢着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壮志豪情和初心使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别妻离子,生死以赴,他们在人生最后一刻写下的一封封家书,是一颗颗对党对人民的虔敬忠诚之心。魂系中华、忠勇为党的刘谦初烈士,临刑之时谆谆嘱托子女“爱护母亲(中国共产党)!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其情沉挚,其意真纯;“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方志敏烈士,面对死亡发出了“我们始终是党的正确路线的拥护者和执行者”的真切告白,其心可鉴,其情可昭。这份真切告白在刘伯坚烈士“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的铿锵宣示中得以回应,在吉鸿昌烈士怒斥特务“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的浩然正气中得以突显,在赵一曼烈士“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温情叮嘱中得以流露。正是革命先烈对共产党的坚贞不渝、忠义炽热,才有“最服膺马克思主义”的杨匏安烈士在面对威逼利诱时,斩钉截铁地怒斥敌人“死可以,变节不可能的”,才有“大丈夫头可断,志不可屈也”的邹子侃烈士面对严刑拷打时,果敢决绝地告诫刽子手“宁死而不求虚伪、卑污、罪恶的自由”。《红色家书》乃革命先烈之遗言,英烈遗言犹如誓言,誓言昭示义胆和忠魂,这些红色家书穿越动荡年代,历经漫长岁月的淘洗,深深觸及后人的灵魂。一封封红色家书承载着豪情、亲情和友情,蕴藏着智慧、道德和人格,绽放着共产党人的人性光辉。“一封家书别生死,几纸笔墨诉衷情。”每封红色家书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故事撼动五内、催人泪下。生死弥留际,真情流露时,情深意笃的革命先烈亦如此。在他们留给党组织和家人以及同志的绝笔信和就义诗中,不仅看不到对苦痛的胆怯和对磨难的退缩,相反面对酷刑和死亡,他们从容淡定,大义凛然。“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读着一封封具有穿透人心力量的红色家书,人们又似乎听到了战场的枪声,看见了弥漫的硝烟,眼前掠过那段历史的表情与光影。革命志士已魂归天地,但他们的赤子情怀仍然盘桓于苍穹之间,回肠荡气,延绵不绝,昭告人们珍惜今天的福禄平安,勿忘革命的艰苦卓绝。
  凡革命先烈者忠为其魂,魂在虽死犹存。一封封家书里有一种信仰叫“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有一种忠诚叫“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有一种担当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取义、视死如归、血染河山,才有新时代的朗朗乾坤,才有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安康,才看到“中华民族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一封红色家书就是一座丰碑、一种精神、一种传承,标识着人生的高度、深度与广度,一封封红色家书展现的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魂。理想信念高于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红色家书的主人公都是慷慨赴难、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都是与“缺钙”、“软骨病”绝缘的铮铮“硬骨头”,他们具有朴素而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脊梁和典范。《红色家书》中的革命先烈早已长眠于地下,但他们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却永存人世间,他们的光辉事迹不仅将被载入史册,更应被后人铭记于心。
其他文献
最近有新闻报道,张桂梅校长又带领着一百五十名华坪女子高中的毕业生走进了2021年的高考考场。荣誉等身、头衔无数的女性张桂梅,倾命付出二十年,在云南山区创办了一所不设门槛、免费入学而且只招女孩子的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我当时的初衷,是想解决低素质的母亲、低素质的女孩儿这种恶性循环”。她决心从女子教育入手,志在改变当地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截至2020年,已有将近一千八百名山区女孩因着张桂
在世纪之交,许多本土学者一直怀有重构“文学地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学术理想与使命,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梅新林、葛永海教授新近出版的《文学地理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以下简称《原理》)以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新文学地理学”这一宏大学科体系为目标,力图通过中、西对话与融通来实现新的超越与回归。  法国学者迪布依《法国文学地理学》(1942)与费雷《文学地理
我原本思忖,已是耄耋之年的莫季米尔·格里加尔,总该是眼花耳聋、老态龙钟,蜷缩在轮椅中;访问他的人必须俯下身去既礼貌又不得不提高嗓音向他说些请安祝福性的话语,很难与之正常地交谈吧。我只要把中国读者对伏契克的敬仰与对他的感谢之情,向他表达一下就心满意足啦。  可事实远非如此。话,也得从头说起。  知道格里加尔这个名字,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中学时代读了捷克作家、记者、反法西斯英雄伏契克在死囚牢中
陈旭《中国鸟类观察》为二十八种飞鸟立传,正如该书封面上所写:“这是一本关于鸟、观鸟、鸟类文化的图书。”  红腹锦鸡作为中国特有鸟类,虽然难得一见,却是中国文化凤凰的原型。周代书籍《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经。《诗经·大雅》更有“凤凰如飞,翽翽其飞”的描述,周人关于凤凰,还有“凤鸣歧山”的传说,歧山是周人龙兴之地,歧山和秦岭大山中的锦鸡便蒙上了神秘的光彩,成了神鸟凤凰。说到底,神话还是离不开
一  据说,英伦首席才子亚契(Jeffrey Archer)曾十一次登上《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作家排行榜第一名;自视甚高的丹·布朗在看了亚契小说之后摇头叹息,表示“叹为观止”。美国《时代》杂志的书评更加夸張,竟然表示亚契的书写不输大仲马。各种让人震惊的传言背后有一个坚实的数字,《该隐与埃布尔》一书在译成多种文字之后,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已经有一亿人读过这本书了。好吧,既然是这样,那么就买来看一看好
一  1922年7月1日—15日,十七岁的梁遇春在福建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赴上海西门外江苏省教育会报考北京大学英文学系预科。报考時缴试验费现洋二元,最近四寸半身照片一张,填写详细履历,并呈验中学校高等或专门学校文凭。  7月17日—22日,他在上海报考北京大学后,根据报名先后,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并通过体检。  从7月24日开始,他在上海的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参加北京大学招生考试。初试考国文:解释
第一讲〓课程导言:寻求文学要点的讲述  前两年我在科大讲过“文学常识”,共二十二讲。这一次我讲述另外一个题目:“文学慧悟十八点。”“慧悟”这个词,钱锺书先生很喜欢,他告诉我这两个字可以多用。慧悟,就是要用智慧去感悟万物万有,包括社会人生与文学艺术。我准备讲述的是文学的起点、特点、难点、基点、优点、弱点、戒点、亮点、拐点、盲点、终点、制高点、焦虑点、死亡点、审视点、回归点、交合点等,讲述的方式也是慧
母亲陈书(1660—1736)去世时,年已半百的钱陈群(1686─1774)还记得小时候挨过的痛打:他与弟弟在读书楼上念书,母亲在楼下纺织,有时听到“读书声轻浮”,就悄悄登楼查看。小孩子天性贪玩,加之他自恃记性好,“读书不能沉潜”。有一天,母亲恰好看到他和弟弟又离开座位嬉戏,气得将他痛打至流血。后来再犯,母亲责令钱陈群跪在家庙里,罚他不吃不喝,她自己也痛哭自责,绝食两天。钱陈群涕泣表态:请母亲不要
席氏为明代四川望族。明代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吏部侍郎席春、户科给事中席彖三兄弟,合称“三凤”,为席氏三杰。在席氏众多英才中,席书更是佼佼者。  席书(1461—1527),字文同,号元山。据清代道光本《席氏族谱》载:其祖先原籍山西省平阳府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南宋末年始迁蜀,入籍蜀中遂宁县席家沟(今属遂宁市蓬溪县吉祥镇)。入川始祖为席友轸,至第七世席书,席家人文蔚起,科甲连绵,仕途显赫
从姚鼐的“初复堂”说起  清雍正十年(1732),姚鼐出生。  这一年,他的父亲姚淑与伯父姚范变卖了位于南门的老宅“树德堂”(姚鼐出生于此),举家迁入北门口。姚鼐在《先宅记》里称新宅为“初复堂”,位于今天的桐城中学校园内。  六十余年后,在南京钟山书院讲学的姚鼐在《左笔泉先生时文序》里回忆:那时,邻居左笔泉先生经常踱步而来,与在姚家教书的方泽先生谈诗论文。少年姚鼐最喜欢听他们取古人之文吟诵,“抗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