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成语的汉译英向来是翻译工作的难点,而在散文这种文体中经常出现各种成语,因此,本文以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在散文翻译中,成语汉译英时意象的保留、丢失与改变。
关键词: 功能对等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成语汉译英 意象
一、散文的发展和特点
散文,属于文艺语体的一种。它是用以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的一种用语体式。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除诗歌、戏剧、小说、辞赋以外的所有散体文章。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阶段分别有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和清代散文。到了现代,新文学诞生后,散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散文,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通过翻译这一手段,将中国现代散文这一文学瑰宝与世界共享是必要且极有价值的。现代散文一般按照内容和性质分四种: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现代散文的特点如下: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语言比较诗歌的语言自然朴素,在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上也没有限制,结构较为自由,篇幅长短自如,内容、范围广泛。散文的历史和特点决定了成语必然高频率出现于散文中。
二、成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难点
《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定义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四个特点:(1)词序一定。如“鹅行鸭步”不可说成“鸭行鹅步”。(2)用字一定。如“顶礼膜拜”不能改为“顶礼跪拜”。(3)字数一定。如“寒来暑往”不能写成“寒来则暑往”。(4)语言简练而且有固定意思。如“汗牛充栋”是用于形容书籍极多,而不是流汗的牛占满屋子。
一般说来,成语有六种出处:(1)神话传说。如“移山倒海”、“画龙点睛”等。(2)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等。(3)史实轶闻。如“毛遂自荐”、“名落孙山”等。(4)诗文语句。如“门庭若市”、“扬眉吐气”等。(5)民间口语。如“孤掌难鸣”、“水到渠成”等。(6)外来译语。如“五体投地”、“火中取栗”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此,可以说成语是语言和历史的精华,是千百年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却是一面镜子,能清楚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但中西方无论在文化、思维习惯或者表达方式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在翻译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成语时,如果只简单采取直译,追求语言形式类似或者形式对等,最终可能很难达到传递中国文化這一目的。因为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必须充分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这种差异使得成语成为了翻译工作中的拦路虎之一。曼彻斯特大学教授Mona Baker曾提出成语翻译的难点主要有四个方面:“成语在目标语中无对应语”;“成语在目标语中有对应语但所适用的语境不同”;“成语在源语中其形式及字义都有意义,除非目标语与对应语在形式与意义上都一致,否则很难成功代替源语”;最后她提出“成语翻译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保持源语中的在字面上无法得到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确,汉语成语中有自己独有的意象,正是这些意象会唤起读者特有的反应。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提出的许多翻译理论在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功能对等”就是其中之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奈达把“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他认为以前提出的“动态对等”只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上的一致优于形式上的一致,有失偏颇,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内容和形式矛盾。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将原来的“动态对等”改为两者兼顾的“功能对等”。他主张,译文不仅要求信息内容对等,而且要尽可能在形式上也对等。相比之下,“功能对等”比“动态对等”更具说服力。
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更应关注的是如何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而不会被原文的语言结构所束缚。动态对等翻译和传统上的“自由翻译”并不相同,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意思,而并不是译者毫无节制地自由发挥。
关于“功能对等”,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又提出了翻译对等,而且他强调,所谓“对等”分为“最高层次对等”(maximal equivalence)和“最低层次对等”(minimal equivalence)。最高层次指译文达到高度对等,使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时和源文读者面对原文时做出基本相同的反应。而这种层次上的译文,奈达认为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尤其是当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和语言结构差异较大时更不可能。最低层次指译文能达到充分对等,使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欣赏程度能和源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基本一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低于这一要求的译文就很难让人接受。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不仅是一种信息的转换、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更能使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时作出和源语读者基本一致的反应。在散文翻译中,这一理论更是得到广泛应用。如何依托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进行成语翻译也就成为广大成语翻译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四、张培基教授的散文翻译及译例分析
张培基教授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他在文学翻译,特别是中国现代散文翻译具有高深的造诣。张培基教授在所著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几乎涵盖了五四运动以来所有的经典佳作。此书一问世就引起巨大反响,被众多学习专业译者视为经典,并被列入许多高等学府英语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必读书目。因此,笔者认为从张培基教授的译作中总结探讨成语汉译英的难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下是从功能对等理论结合译例的讨论。
1.意象的保留
瞿秋白在他的散文《儿时》中写道:“而‘浮生如梦’的人,从这世界里拿去的很多,而给这实际的却很少……”“浮生如梦”这一成语出自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也就是说把人生当作虚幻的梦境,张培基教授将其译为“those who dream away their life without doing anything useful”。这里译者根据功能对等的理论,不仅保留了意象“梦境”,而且对成语的意思稍作补充解释,成功地给译入语读者重塑了一个相同的意象。
李大钊在《今》一文写道:“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译者给出的对应的译文为“Ring the bell of the present,and you will hear the distant echoes of the infinite past and future.”成语“遥相呼应”出自《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且蒙古尽驱其家属来攻,父子兄弟,往往遥相呼应。”意思为远远地相互联系。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在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意象,成功重塑了一个生动而且与原意象几乎相同的意象。
2.意象的丢失
在夏丏尊的《中年人的寂寞》一文中,作者写道:“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这里有两个成语,一为“总角之交”,一为“竹马之交”。总角之交出自《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髻结之。”这里的总角其实是古时候中国儿童的一种发型,成语的意思指的是儿时的朋友。张培基教授这里将其译为“a friendship originate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意思成功传递了,在翻译中,两个梳着“总角”的儿童这一意象就丢失了。竹马之交,出自唐·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原本的意象包括了“竹马”这一儿童玩具,但这里这一意象也被舍弃。按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首先,张培基教授用副词“innocently”就已经成功传递了头梳总角时的朋友间感情纯真这一信息。其次,“play together”替换出了骑竹马的这一复杂涵义,那么译入语读者阅读到这里,就能轻松接受到竹马之交需要表达的共同玩耍这一意义。其次,因为这两个意象都只属于中国文化,对译入语读者并无多大意义,所以就算保留也并无多大意义,只会徒增累赘。
同样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成年人的世界时说:“人到了成年以后,彼此都有生活的重担须负,入世既深,顾忌的方面也自然加多起来,在交际上不许你不计较,不许你不打算,结果彼此都‘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这里作者直接译出其比喻意义“...scheming against each other”。但是在这个成语的翻译中,有两个意象丢失,一为“钩心”,一为“斗角”。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如果不抛弃这两个极具中国古代文化背景深意的意象,就有可能会给译入语读者造成困扰。
3.意象的改变
谢冰莹的《刹那的印象》一文中,她提及:“有一天,我和两位小学时代的同学,去一个同乡家里吃饭,主人刚刚买了一个十三岁的丫头来,那女孩长得面黄肌瘦,身材短小,满脸现着泪痕。”这里成语“面黄肌瘦”出自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眼欺缩腮模样,面黄肌瘦形相。”张培基教授将其译为:“She looked thin and sickly.”成语的原意给出的意象,一为身体骨瘦如柴,一为面色发黄,作者如果在此直译的话,译入语读者将无法理解说她面色发黄,是说身体不健康的意思。于是作者将其译为look sickly。但这里意象其实发生了改变,因为look sickly,可能性會有很多种,例如脸色发白、脸色潮红等。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能让译入语读者产生相似的反应,并且符合了散文简单质朴的风格。
叶圣陶在《我坐了木船》一文的结尾写道:“我真感谢他们,当然不敢说不必再行考虑,只好带玩笑的说,‘吉人天相,’安慰他们激动的心情。现在,他们接到我平安到达的消息了,他们也真的安慰了。”“吉人天相”这一成语出自明·杨珽《龙膏记·开阁》:“令爱偶尔违和,自是吉人天相,何劳郑重,良切主臣。”原意是好人会得到天的帮助。作者将其译为“A good guy always enjoys Heaven’s protection.”。由于中文中的“天”和英文的“Heaven”在文化及宗教意义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在中文中“天”为道教说的神仙居住的地方,在英文里“Heaven”是教徒们笃信信耶稣的人死后所去的世界。因此,可以说这里的意象有了根本的改变。但是,作者在这里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还是能成功地使得译入语读者有相同的反应和体验。相同的例子还同样出现在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的翻译中。朱自清先生原文中写道:“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作者一样将其译为“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
五、结语
人类文化总存在相似性和共通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某些意象能够得以保留。但如果不能,译者可以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或将某些意象舍弃,或将某些意象作出适当改变,以期达到基本的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晁继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5.
[2]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Eugene A Nida,Charles Taber.The Theory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2.
[4]李陈岚茜.英汉成语翻译的直译[J].外语教研,2008,(4).
[5]刘家丰.中国成语辞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1.
[6]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文学大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5.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谢媛媛.功能对等和汉语成语翻译——《骆驼祥子》译例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VOL.16,(2).
[9]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功能对等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成语汉译英 意象
一、散文的发展和特点
散文,属于文艺语体的一种。它是用以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的一种用语体式。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除诗歌、戏剧、小说、辞赋以外的所有散体文章。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阶段分别有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和清代散文。到了现代,新文学诞生后,散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散文,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通过翻译这一手段,将中国现代散文这一文学瑰宝与世界共享是必要且极有价值的。现代散文一般按照内容和性质分四种: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现代散文的特点如下: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语言比较诗歌的语言自然朴素,在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上也没有限制,结构较为自由,篇幅长短自如,内容、范围广泛。散文的历史和特点决定了成语必然高频率出现于散文中。
二、成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难点
《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定义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四个特点:(1)词序一定。如“鹅行鸭步”不可说成“鸭行鹅步”。(2)用字一定。如“顶礼膜拜”不能改为“顶礼跪拜”。(3)字数一定。如“寒来暑往”不能写成“寒来则暑往”。(4)语言简练而且有固定意思。如“汗牛充栋”是用于形容书籍极多,而不是流汗的牛占满屋子。
一般说来,成语有六种出处:(1)神话传说。如“移山倒海”、“画龙点睛”等。(2)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等。(3)史实轶闻。如“毛遂自荐”、“名落孙山”等。(4)诗文语句。如“门庭若市”、“扬眉吐气”等。(5)民间口语。如“孤掌难鸣”、“水到渠成”等。(6)外来译语。如“五体投地”、“火中取栗”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此,可以说成语是语言和历史的精华,是千百年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却是一面镜子,能清楚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但中西方无论在文化、思维习惯或者表达方式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在翻译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成语时,如果只简单采取直译,追求语言形式类似或者形式对等,最终可能很难达到传递中国文化這一目的。因为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必须充分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这种差异使得成语成为了翻译工作中的拦路虎之一。曼彻斯特大学教授Mona Baker曾提出成语翻译的难点主要有四个方面:“成语在目标语中无对应语”;“成语在目标语中有对应语但所适用的语境不同”;“成语在源语中其形式及字义都有意义,除非目标语与对应语在形式与意义上都一致,否则很难成功代替源语”;最后她提出“成语翻译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保持源语中的在字面上无法得到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确,汉语成语中有自己独有的意象,正是这些意象会唤起读者特有的反应。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提出的许多翻译理论在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功能对等”就是其中之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奈达把“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他认为以前提出的“动态对等”只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上的一致优于形式上的一致,有失偏颇,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内容和形式矛盾。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将原来的“动态对等”改为两者兼顾的“功能对等”。他主张,译文不仅要求信息内容对等,而且要尽可能在形式上也对等。相比之下,“功能对等”比“动态对等”更具说服力。
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更应关注的是如何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而不会被原文的语言结构所束缚。动态对等翻译和传统上的“自由翻译”并不相同,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意思,而并不是译者毫无节制地自由发挥。
关于“功能对等”,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又提出了翻译对等,而且他强调,所谓“对等”分为“最高层次对等”(maximal equivalence)和“最低层次对等”(minimal equivalence)。最高层次指译文达到高度对等,使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时和源文读者面对原文时做出基本相同的反应。而这种层次上的译文,奈达认为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尤其是当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和语言结构差异较大时更不可能。最低层次指译文能达到充分对等,使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欣赏程度能和源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基本一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低于这一要求的译文就很难让人接受。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不仅是一种信息的转换、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更能使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时作出和源语读者基本一致的反应。在散文翻译中,这一理论更是得到广泛应用。如何依托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进行成语翻译也就成为广大成语翻译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四、张培基教授的散文翻译及译例分析
张培基教授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他在文学翻译,特别是中国现代散文翻译具有高深的造诣。张培基教授在所著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几乎涵盖了五四运动以来所有的经典佳作。此书一问世就引起巨大反响,被众多学习专业译者视为经典,并被列入许多高等学府英语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必读书目。因此,笔者认为从张培基教授的译作中总结探讨成语汉译英的难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下是从功能对等理论结合译例的讨论。
1.意象的保留
瞿秋白在他的散文《儿时》中写道:“而‘浮生如梦’的人,从这世界里拿去的很多,而给这实际的却很少……”“浮生如梦”这一成语出自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也就是说把人生当作虚幻的梦境,张培基教授将其译为“those who dream away their life without doing anything useful”。这里译者根据功能对等的理论,不仅保留了意象“梦境”,而且对成语的意思稍作补充解释,成功地给译入语读者重塑了一个相同的意象。
李大钊在《今》一文写道:“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译者给出的对应的译文为“Ring the bell of the present,and you will hear the distant echoes of the infinite past and future.”成语“遥相呼应”出自《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且蒙古尽驱其家属来攻,父子兄弟,往往遥相呼应。”意思为远远地相互联系。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在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意象,成功重塑了一个生动而且与原意象几乎相同的意象。
2.意象的丢失
在夏丏尊的《中年人的寂寞》一文中,作者写道:“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这里有两个成语,一为“总角之交”,一为“竹马之交”。总角之交出自《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髻结之。”这里的总角其实是古时候中国儿童的一种发型,成语的意思指的是儿时的朋友。张培基教授这里将其译为“a friendship originate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意思成功传递了,在翻译中,两个梳着“总角”的儿童这一意象就丢失了。竹马之交,出自唐·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原本的意象包括了“竹马”这一儿童玩具,但这里这一意象也被舍弃。按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首先,张培基教授用副词“innocently”就已经成功传递了头梳总角时的朋友间感情纯真这一信息。其次,“play together”替换出了骑竹马的这一复杂涵义,那么译入语读者阅读到这里,就能轻松接受到竹马之交需要表达的共同玩耍这一意义。其次,因为这两个意象都只属于中国文化,对译入语读者并无多大意义,所以就算保留也并无多大意义,只会徒增累赘。
同样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成年人的世界时说:“人到了成年以后,彼此都有生活的重担须负,入世既深,顾忌的方面也自然加多起来,在交际上不许你不计较,不许你不打算,结果彼此都‘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这里作者直接译出其比喻意义“...scheming against each other”。但是在这个成语的翻译中,有两个意象丢失,一为“钩心”,一为“斗角”。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如果不抛弃这两个极具中国古代文化背景深意的意象,就有可能会给译入语读者造成困扰。
3.意象的改变
谢冰莹的《刹那的印象》一文中,她提及:“有一天,我和两位小学时代的同学,去一个同乡家里吃饭,主人刚刚买了一个十三岁的丫头来,那女孩长得面黄肌瘦,身材短小,满脸现着泪痕。”这里成语“面黄肌瘦”出自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眼欺缩腮模样,面黄肌瘦形相。”张培基教授将其译为:“She looked thin and sickly.”成语的原意给出的意象,一为身体骨瘦如柴,一为面色发黄,作者如果在此直译的话,译入语读者将无法理解说她面色发黄,是说身体不健康的意思。于是作者将其译为look sickly。但这里意象其实发生了改变,因为look sickly,可能性會有很多种,例如脸色发白、脸色潮红等。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能让译入语读者产生相似的反应,并且符合了散文简单质朴的风格。
叶圣陶在《我坐了木船》一文的结尾写道:“我真感谢他们,当然不敢说不必再行考虑,只好带玩笑的说,‘吉人天相,’安慰他们激动的心情。现在,他们接到我平安到达的消息了,他们也真的安慰了。”“吉人天相”这一成语出自明·杨珽《龙膏记·开阁》:“令爱偶尔违和,自是吉人天相,何劳郑重,良切主臣。”原意是好人会得到天的帮助。作者将其译为“A good guy always enjoys Heaven’s protection.”。由于中文中的“天”和英文的“Heaven”在文化及宗教意义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在中文中“天”为道教说的神仙居住的地方,在英文里“Heaven”是教徒们笃信信耶稣的人死后所去的世界。因此,可以说这里的意象有了根本的改变。但是,作者在这里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还是能成功地使得译入语读者有相同的反应和体验。相同的例子还同样出现在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的翻译中。朱自清先生原文中写道:“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作者一样将其译为“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
五、结语
人类文化总存在相似性和共通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某些意象能够得以保留。但如果不能,译者可以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或将某些意象舍弃,或将某些意象作出适当改变,以期达到基本的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晁继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5.
[2]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Eugene A Nida,Charles Taber.The Theory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2.
[4]李陈岚茜.英汉成语翻译的直译[J].外语教研,2008,(4).
[5]刘家丰.中国成语辞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1.
[6]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文学大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5.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谢媛媛.功能对等和汉语成语翻译——《骆驼祥子》译例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VOL.16,(2).
[9]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