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集聚优势和基础平台作用,促进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对我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发展物流园区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物流园区运作模式创新的四种模式。
【关键词】物流园区;运作模式;创新
一、发展物流园区的重要性
物流被称之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的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被称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物流行业已成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而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新型节点,物流园区是指以开发区内企业和开发区形成的产业集群为目标客户,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通过政府营销、园区政府部门(主要以园区管委会为主)营销、客户营销和项目营销等方式,针对开发区和开发区内企业在原材料入厂上线、仓储、运输、配送、报关、保税库仓储及增值服务、逆向回收等方面的物流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和物流服务,提供基于供应链的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物流园区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商流的协调运作下,以物流为核心,通过物流与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物流与商流这三种方式,构建基础设施平台、交通网络与信息平台、供应链平台等改善物流的服务质量,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各类物流服务供应商和物流设施设备在空间上的聚集中心,更是现代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物流节点,物流园区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能整合区域经济内部以及上下游产业资源的合理优化,促进区域一体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物流园区的合理规划和科学运作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我国的物流园区最早于1998年在深圳出现。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把“物流园区工程”列为9项重点工程之一。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即“物流国九条”)又提出,“科学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组织制定《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在各级政府重视支持和企业积极参与下,得到快速发展。从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物流园区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建设发展有待规范。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一些地方脱离实际需求,盲目建设物流园区,片面追求占地面积和投资规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物流园区内涵的认识,一些市场和物流企业也冠以物流园区的名称。二是设施能力有待提高。从已建成的园区看,多数物流园区水、电、路、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集疏运通道不畅,路网配套能力较差,普遍缺少铁路和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另外,在一些重要物流节点,仍然缺少设施齐全、服务能力较强的物流园区。三是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多数物流园区虽然具备了运输、装卸、仓储配送和信息服务等功能,但与物流发展的市场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设施装备配套性差、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信息联通不畅等问题,多式联运和甩挂作业、冷链物流服务、信息管理、流程優化、一站式服务等功能亟待完善和提高。四是经营管理体制有待健全。有的物流园区缺乏政府的协调和推动,面临规划、用地、拆迁、建设等方面的困难;有的物流园区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盈利模式,园区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五是政策扶持体系有待完善。由于缺少针对物流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建设标准,物流园区普遍存在“落地难”、“用地贵”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
三、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创新
我国物流园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发展的物流园区运作模式的探索,能帮助园区经营者在运营中做出更正确的选择和调整,以便充分发挥集群效应下的竞争优势,这对于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可以形成物流园区的建设开发模式、运营管理模式、入园企业选择模式和物流园区商业模式等四种模式。
(1)建设开发模式。根据国内外与物流园区功能相同或相当的物流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经验,物流园区在发展模式上可能的选择将有4种,即经济开发区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工业地产商模式和综合运作模式。由于物流园区项目一般具有较大的建设规模和涉及经营范围较广的特点,既要求在土地、税收等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也需要在投资方面能跟上开发建设的步伐,还要求具备园区的经营运作能力的保证,因此,单纯采用一种开发模式,往往很难达到使园区建设能顺利推进的目的,必须对经济开发区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工业地产商模式等进行综合使用。我国物流园区的开发方式主要有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企业自主开发三种模式。调查显示,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是目前物流园区开发中采用最多的一种。
(2)运营管理模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行业铺路,市场策骑”这十六个字生动的概括了我国目前物流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的现状。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政府过多的参与到园区运营,政企不分,难以市场化运作,容易产生非市场化的行为,不利于物流园区的发展。因而对于在政府主导的物流园区组织管理体系中,要实行行政管理主体与运营主体的分离,园区管委会与物流园区管理公司各司其职。行政管理主体是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驻机构在物流园区内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政府服务,方便园区企业办事。园区管委会为入园企业提供从企业设立、项目建设、员工招聘到企业运行各个阶段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同时,为园区承担某种程度的社会管理职能。运营主体是物流园区管理公司,主要负责园区的总体策划、物业管理、项目管理、基础设施开发以及对入园企业进行服务等,不参与入园企业具体经营活动,实行入园企业自主经营。物流园区管理公司负责园区总体平台的经营管理,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3)入园企业选择模式。物流园区入园企业选择指标的确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流企业评估指标、园区企业生态指标和协同运作指标。其中物流企业评估指标是基础,对于入园的企业必须在此指标之上,评估指标的确立主要以《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标准》为基础。园区企业生态指标具有排他性,是指物流园区的企业结构,即已经入驻企业的业务范围,以及物流园区发展第三方物流需求的种类,园区企业的竞争状况等。协同运作指标是指园区内企业以信息化为手段,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可行性指标,协同运作指标关注的是在园区发展成熟阶段园区内企业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整合资源、协同运作走向一体,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的能力,这也是发展物流园区的终极目标。
(4)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主要由企业经济层、运营层和战略层组成的系统运行,商业模式是一种供应链型,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商流的控制,将原材料采购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最终用户、仓库、配送中心等连成一个完整的物流功能模式。供应链型发展物流园区又可分为单产业集群模式和多产业集群模式。在单产业集群物流园区模式提供的是针对某一类型客户的专业化管理服务。而多产业集群物流园区模式提供的是针对多类型客户的网络化管理服务,物流服务范围涉及多个产业的供应链过程。
参考文献:
[1] 吴文征.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2]毛海军,李旭宏,何杰.开发区专业物流园区规划[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9).
[3]王之泰.中国需要物流基地[J].中国商贸,2000(3).
作者简介:
张仕平(1958-)男,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关键词】物流园区;运作模式;创新
一、发展物流园区的重要性
物流被称之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的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被称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物流行业已成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而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新型节点,物流园区是指以开发区内企业和开发区形成的产业集群为目标客户,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通过政府营销、园区政府部门(主要以园区管委会为主)营销、客户营销和项目营销等方式,针对开发区和开发区内企业在原材料入厂上线、仓储、运输、配送、报关、保税库仓储及增值服务、逆向回收等方面的物流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和物流服务,提供基于供应链的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物流园区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商流的协调运作下,以物流为核心,通过物流与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物流与商流这三种方式,构建基础设施平台、交通网络与信息平台、供应链平台等改善物流的服务质量,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各类物流服务供应商和物流设施设备在空间上的聚集中心,更是现代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物流节点,物流园区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能整合区域经济内部以及上下游产业资源的合理优化,促进区域一体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物流园区的合理规划和科学运作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我国的物流园区最早于1998年在深圳出现。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把“物流园区工程”列为9项重点工程之一。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即“物流国九条”)又提出,“科学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组织制定《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在各级政府重视支持和企业积极参与下,得到快速发展。从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物流园区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建设发展有待规范。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一些地方脱离实际需求,盲目建设物流园区,片面追求占地面积和投资规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物流园区内涵的认识,一些市场和物流企业也冠以物流园区的名称。二是设施能力有待提高。从已建成的园区看,多数物流园区水、电、路、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集疏运通道不畅,路网配套能力较差,普遍缺少铁路和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另外,在一些重要物流节点,仍然缺少设施齐全、服务能力较强的物流园区。三是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多数物流园区虽然具备了运输、装卸、仓储配送和信息服务等功能,但与物流发展的市场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设施装备配套性差、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信息联通不畅等问题,多式联运和甩挂作业、冷链物流服务、信息管理、流程優化、一站式服务等功能亟待完善和提高。四是经营管理体制有待健全。有的物流园区缺乏政府的协调和推动,面临规划、用地、拆迁、建设等方面的困难;有的物流园区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盈利模式,园区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五是政策扶持体系有待完善。由于缺少针对物流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建设标准,物流园区普遍存在“落地难”、“用地贵”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
三、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创新
我国物流园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发展的物流园区运作模式的探索,能帮助园区经营者在运营中做出更正确的选择和调整,以便充分发挥集群效应下的竞争优势,这对于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可以形成物流园区的建设开发模式、运营管理模式、入园企业选择模式和物流园区商业模式等四种模式。
(1)建设开发模式。根据国内外与物流园区功能相同或相当的物流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经验,物流园区在发展模式上可能的选择将有4种,即经济开发区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工业地产商模式和综合运作模式。由于物流园区项目一般具有较大的建设规模和涉及经营范围较广的特点,既要求在土地、税收等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也需要在投资方面能跟上开发建设的步伐,还要求具备园区的经营运作能力的保证,因此,单纯采用一种开发模式,往往很难达到使园区建设能顺利推进的目的,必须对经济开发区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工业地产商模式等进行综合使用。我国物流园区的开发方式主要有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企业自主开发三种模式。调查显示,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是目前物流园区开发中采用最多的一种。
(2)运营管理模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行业铺路,市场策骑”这十六个字生动的概括了我国目前物流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的现状。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政府过多的参与到园区运营,政企不分,难以市场化运作,容易产生非市场化的行为,不利于物流园区的发展。因而对于在政府主导的物流园区组织管理体系中,要实行行政管理主体与运营主体的分离,园区管委会与物流园区管理公司各司其职。行政管理主体是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驻机构在物流园区内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政府服务,方便园区企业办事。园区管委会为入园企业提供从企业设立、项目建设、员工招聘到企业运行各个阶段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同时,为园区承担某种程度的社会管理职能。运营主体是物流园区管理公司,主要负责园区的总体策划、物业管理、项目管理、基础设施开发以及对入园企业进行服务等,不参与入园企业具体经营活动,实行入园企业自主经营。物流园区管理公司负责园区总体平台的经营管理,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3)入园企业选择模式。物流园区入园企业选择指标的确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流企业评估指标、园区企业生态指标和协同运作指标。其中物流企业评估指标是基础,对于入园的企业必须在此指标之上,评估指标的确立主要以《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标准》为基础。园区企业生态指标具有排他性,是指物流园区的企业结构,即已经入驻企业的业务范围,以及物流园区发展第三方物流需求的种类,园区企业的竞争状况等。协同运作指标是指园区内企业以信息化为手段,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可行性指标,协同运作指标关注的是在园区发展成熟阶段园区内企业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整合资源、协同运作走向一体,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的能力,这也是发展物流园区的终极目标。
(4)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主要由企业经济层、运营层和战略层组成的系统运行,商业模式是一种供应链型,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商流的控制,将原材料采购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最终用户、仓库、配送中心等连成一个完整的物流功能模式。供应链型发展物流园区又可分为单产业集群模式和多产业集群模式。在单产业集群物流园区模式提供的是针对某一类型客户的专业化管理服务。而多产业集群物流园区模式提供的是针对多类型客户的网络化管理服务,物流服务范围涉及多个产业的供应链过程。
参考文献:
[1] 吴文征.物流园区网络协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2]毛海军,李旭宏,何杰.开发区专业物流园区规划[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9).
[3]王之泰.中国需要物流基地[J].中国商贸,2000(3).
作者简介:
张仕平(1958-)男,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