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考试题的变化及其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来源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7年,历史学科被苏州市纳入中考范畴,目前已经历了三次中考,结果三年来的市平均、合格率和优秀率三项指标都呈下降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最有说话权的考生普遍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试题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不是在为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本文从考生对试题的直接感受出发,通过对三年的中考试题的比较分析,探究三次考试中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缘由,从而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试题变化 教学启示
  
  2007年,历史学科被苏州市纳入中考范畴,目前已经历了三次中考,结果三年来的市平均、合格率和优秀率三项指标都呈下降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春江水暖鸭先知”,本文从考生的直接感受出发,通过对三年的中考试题的比较分析,探究三次考试中出现的新变化,从而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试题在变化
  身为连续三年的初三任课教师,笔者在第一时间听到了三年的考生对试卷的最直接感受。现总结归纳如下:第一、答题所用的时间愈来愈长。第一年大部分学生20分钟后都做完试卷,快的学生甚至只用了一刻钟;第二年大部分学生用了25分钟以上,第三年则大部分学生30分钟都没能完成。第二、试卷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一会儿中国一会儿世界,一会儿古代一会儿当代,常常被搞得头昏脑胀。第三、对试卷的答案一年比一年没有把握。连续三年来,笔者有意识抽取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做了调查。第一年被调查的学生普遍非常自信,估分都在48、49分,甚至有满分。第二年被调查学生普遍估分比第一年低两分,第三年被调查的学生普遍估分在45分以下。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50分,同样是20个选择题、6个判断题、6个填空题和3个选择题,学生对试卷的反响却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根据学生地直接感受,笔者对三套试卷的试题进行比对,发现试题在逐年变化。
  首先,最明显的变化是试卷的容量在逐年增加。2008年的中考卷字数总量是3078字,2009年增加到4237字,2010年增加到4560字,呈逐年增长趋势。那么这增长出来的字数到底来自哪里?为找答案,笔者对不同题型的题目字数做了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从中可以看出:选择题和分析说明题字数的增加导致卷面字数的逐年增长。分析说明题字数的增长非常明显是材料的增多。那选择题是什么原因?其字数的增长究竟意味着什么?经过二次比对,笔者发现选择题字数的增长的主要原因也在于试题中材料的增加。2008年20个选择题中共6题中有材料,占总体数1/3不到。但2009年选择题中涉及材料13题。2010年选择题中包含明显材料的有11题,后两年中涉及材料的选择题数都超过总题数的1/2。
  题目中材料数的明显增加使学生在考试时的阅读量也相应的明显增加。无怪乎学生觉得完成试卷的时间越来越长。其实增加的非但是材料的数量,材料的有效程度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所谓材料的有效程度是针对试题所涉及的材料对于完成这一试题所起的作用。如果没有试题中的材料,学生照照样能完成答题,那就是无效材料。如2008年中考试题中的选择题第15题:试题前面有“千年伟大思想家的评选”的一大段材料,共190字,由于没有这些材料,光最后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也能选择出正确答案,这段材料就成了摆设,属于无效材料。
  相反,如果没有试题中的材料,学生就完全不能答题,那就是有效材料。如2009年的第4题:
  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清初实行
  A.焚书坑儒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D.文字狱
  在这题中,学生只有在充分读懂材料、理解材料,并通过对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找出正确答案,此为有效材料。2008年中6个材料中有效材料仅第9和第16题。而2009年的有效材料是6个。2010年的有效材料共有7个。2008年有效材料题仅占选择题的总题数的1/10,而2009和2010年中有效材料题占选择题的总题数的1/3左右。试题材料的增加加大了学生考试期间的阅读量,有效材料出现则要求学生非但要知道历史史实,而且要理解史实,会运用史实,这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其次,导致学生反响强烈的另一个明显变化是考查的知识点的增多。以客观性命题(选择和填空)为例,2008年试卷中26个题目共考查了26个知识点,基本上是一题一个知识点。但2009年同样数目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达到37个,2010年更增加到41个。也就是说,出现了同一个题目考查多个知识点现象。笔者对这些题目进行分析比对,发现大都是以主题(或专题)形式出现。2008年,主题形式出现的题目仅存在于填空和分析说明题中。但到2009年,选择题中出现了3个主题形式的题目,涉及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国庆节和资产阶级改革(革命)。到2010年主题形式的题目有5题,甚至判断题也出现了主题形式题目,分别涉及的主题有清朝君主专制、近代爱国主义战争(人物)、十年内战、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人物、资产阶级革命文献、和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历程。主题形式题目考查的是一定跨度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点的跨度有同一课中,如清朝君主专制、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人物;同一单元的,如近代爱国主义战争(人物),同一册书的,甚至古今结合、中外结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且要理解知识点,并且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无疑又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最后,根据学生直接感受笔者发现试卷的第三个变化也是学生反响最大的变化是材料分析题。通过对三套试卷分析说明题的比对分析,笔者发现:除了上文提到的材料与主题外,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第一、题目跨度在增大,具体表现是题目的主题更为宽泛,并出现中外结合的试题。第一年考完学生明确告知三个大题:第一 “西藏问题”、中国古代史,第二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近代史,第三 “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历史。第二年也相对明确:第一“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史,第二“改革开放”、中国当代史,。第三“美国的崛起”、世界历史。但相对于2008年的主题更为宽松。至于2010年试题,问及学生大题是什么,除了第一题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史,其他两题都说不出来。因为同一题目既涉及中国也涉及世界,如第二题,主题是现代化建设,以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主体,但其中考查了世界史苏联和美国的现代化改革,第三题看上去是考查世界的团结合作,但第三小题却考查了中国的外交政策,第四小题,却要用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答案。
  第二、题目的跨学科综合性增强。2008年的分析说明题没有跨学科的综合,但2009年的两个“启示试题”实现了历史与政治的综合,当年中考结束,学生告诉笔者,有些题目的答案不大肯定,感觉象在考政治,其实就是指的这两个题目。2010年中考试题中出现古文,实现的是历史与语文的综合,让许多学生不知所措。
  第三、开放性性命题的增加。2008年分析说明题参考答案是231字,2009年的是289字,2010年是380字。答案字数的增加主要是同一题目有多个答案的开放性题目在增多。2008年开放性题目共1分,2009年3分,2010年则高达5分。2008年中有开放性题目地第30题“由于所选的图片比较直观,对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要求不是很高”1其中最后一小题的开放性命题的开放程度也不是很高,大部分学生是能够回答;2009年的3分其中两个:“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在新的历史时期,你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综观美国崛起的历程,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是政治与历史综合的题,看上去很难,但由于学生能在政治书上找到现成的答案,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但2010年的两个语文与历史综合题,由于涉及两段古文,并且30题的第一问考查的是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总结能力,这对于古文底子相对弱的初中生来说,就有一定难度了。而第四问“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和32题第四问“世界各国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是考纲上所没有要求的,很多学生就不知所措了。
  二、变化的缘由
  从上面对试卷的分析不难看出,近两年中考试题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材料题特别是有效材料题的增加,主题形式这种更关注知识点之间联系的题目出现并呈增加趋势,出现了历史试题与其他学科综合性的题目,个别题目出现了超越考纲的范围。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这些是不是代表着未来中考发展的趋势?
  首先,在具体的比对中笔者发现,有效材料考查的知识点无一例外是需要理解层次的知识点,以主题形式考查的知识点中起码有一个是需要理解层次的知识点。什么是“理解”历史知识?怎么来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历史知识?“理解是指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即对有关人物、事物、事件的成因、特点、规律等有理性认识,对有关知识有一定的表述、迁移能力”2。据此,有效材料题无疑是最好的考查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也明确指出历史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再看所有材料的来源:第一是直接来自于课本,其中主要是图片资料;第二是来自于史料,这些史料直接与课本历史知识相关,甚至一些是书本历史知识的源头,如2010年试题第6题中《辛丑条约》的内容。第三来自于现实生活,特别是一些与历史相关的热点问题。如2009年试题第5题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一段话作为材料。这也正是《课标》的另一个“课程目标”:让学生“学习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更深层次上说,让学生读懂材料,根据材料来分析历史,其体现的是“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观点。有效材料题考查的是学生是否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3在“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正确的历史观,进而是学生学会辨证的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其次,从主题形式的题目看,以主题形式在同一个题目中考查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众所周知,历史不是孤立的发展的,历史是综合的,历史的各要素之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课标》中的“内容标准”以主题形式出现。与之相对应,苏州地区使用的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和中考考纲也都是以主题的形式出现。但由于受历史的时序性限制,这些主题只限制在特定的时空之中。如《课标》中的所有主题都在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世界古代、近代、现代的时空之下的主题。但事实上跨越了这些时空的历史联系比比皆是。主题形式的题目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可以实现中外的结合、古今的联系,从这一角度看主题形式的题目是对课标、对教材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最后,在学生普遍反映的2010年分析说明题中的两个超纲的题目。确实,“科举制度的实质”不属于今年考纲的范畴,书本上也没有这一表述,甚至《课标》上对此的“内容标准”仅仅停留在“科举制度的内容”的要求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不属于考纲的范围,用它来作为32题第4小题的答案应该属于超纲了。但由于这两个题目有大量的材料背景,尽管不是教材和考纲的内容,根据材料学生也是能够回答出来的,只是难度相对高了点。同时笔者又注意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内容标准”中有这方面的内容:2.4“描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变迁,评价科举制对社会的影响”,4.3“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维护国家主权与发展国际合作的关系”。由于2009年使用的“上教版”《历史与社会》是根据这一课标制定,由此笔者大胆的猜测可能出题的教师没有顾及到这一点。其本意是在突出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从中不难看出,近两年来历史中考题目的变化是在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是在更接近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教学评价“测试评价”的中考的这些变化,体现的是《课标》的具体要求“把历史知识和历史教学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考查,不但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地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地能力。同时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的能力”。
  三、变化的教学启示
  中考对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从对三年来中考的变化的缘由分析,笔者有理由相信这些变化代表的是未来中考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趋势,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对今后的教学做适当调整。
  首先要重视课标,研究课标。现实中许多教师只注重教科书,重视考纲,把教科书和考纲作为标准来进行教学。殊不知,教科书和考纲正是按照课程标准编订的。课程标准来自于国家教育部,具有最大的权威性,重视课标、研究课标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重视课标要做到:课前钻研课标,特别要深刻领会课标的理念,参照内容标准结合课程目标来确定所授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课中要参照课标的教学建议来组织教学。课后要对照课程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复习阶段对照课标做到拾遗补缺。让课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其次,要对新课教学阶段的内容与方法作适当地调整。
  第一、要重视新授课的教学,特别是要重视初一、初二阶段的历史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学科未被纳入中考范围,造成不少学校不重视历史,大多数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历史中考后,大多数学校开始重视历史,但仅限于初三历史。初一初二的历史还是当副科由其他学科教师兼带,上课基本上是读读书、背背知识点,这样的历史课的谈何效率,又怎样让学生喜欢?而初一、初二内容属于中国历史,三年来试题内容的比例都超过60%。由于目前试题中需要理解分析的题目增加增加,过去那种靠初三老师在一两个月中的强化复习显然是行不通的。
  第二、调整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为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学生才会认真学习历史、分析历史、钻研历史。笔者认为初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最佳时期。面对一批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一定要改变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把教师“教历史”改成教师帮助学生“学历史”。笔者在2010年度尝试了历史“生本教学”,与苏州市整体不同,笔者所带的2010届学生历史中考成绩非但没有比2009届的低,反而三项指标都超出2009届。
  第三、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课标和考纲明确需要“理解”层次的内容一定要展开,可以充分利用书本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组织学生对书本材料问题化的讨论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把时事作为材料引入学生课堂讨论,让讨论成为历史课的常态,让历史与现实地有效结合。同时,要关注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通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5。让学生学会并习惯用联系的观点来学习历史、分析历史。
  最后,适当调整复习阶段的教学。改变过去那种“默默”(知识点)加“做做”(各地练兵考试卷)的复习战略。转而以专题复习为主的形式。教师可根据主干知识提供专题,引导学生回忆与这些专题相关的知识点,找出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根据专题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让复习课从学生头大的“炒冷饭”转化为成为对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为高中阶段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沈春华 《稳中求活 素质导向》《苏州教育研究》
  [2]《初中学习能力自测丛书 思想品德.历史》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1月 127页
  [3]《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第16页
  [4]《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第1页
  [5]《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第35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棘球蚴病是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的一种寄生虫病,在牛上较为常见,同时感染人类,危害较大.本文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主要症状与病理变化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诊断要点,提出
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是所有老师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节假日补课,还可以利用大剂量的作业,对学生进行所谓的强化训练。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没有那么多的教学时间,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个初中化学教师都应该树立有效教学意
我国《刑法》对保险诈骗罪的规制存在较多疏漏和模糊之处。保险诈骗行为远非法定的五种,应在刑法条文中增设一项概括性规定以避免无限制的扩张解释;采用结果犯的构成要件设置模
实践唯物主义是我国哲学界针对教科书体系的缺陷提出并在克服教科书体系缺陷的过程中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就:(1)其研究打破了教科书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解放
伴随着形象的凸显与形象时代的来临,旅游形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旅游业软性的形象化营销时代要求旅游目的地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以增强旅游业竞争实力。南宁市应以
摘要: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进行论述,希望能在原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教学方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新探    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其效果如何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笔者认为,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从物理课实际出发,围绕给学生自主空间、物理实验、物理方法三个方面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物理;空间;实验;方法;创新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落实素质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写作部分第二条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我们不妨将《课标》的这一表述,理解为《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具有个性化的文章的要求。过去,过分注重习作知识、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写作过程应该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学生个体体验、个性表达的过程,是学生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因此,学生个体体验得不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语言遭到抹杀,作文
随着劳动合同免责条款的普遍使用,因免责条款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应从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对劳动合同免责条款加以规制,保证契约正义的真正实现。
笔者在突破机械记忆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做了一些尝试,就是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这样才能感受屈辱,以史为鉴,树立振兴中华的情感。而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激发都不够,笔者认为,其实学生情感没有激发出来跟老师的提问有一定关系。问题设置难了,学生回答不出,课堂沉闷,情感怎么激发?问题指向性不明,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情感能激发吗?那么提问技巧跟学生情感的激发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