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最主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价值。马克思主义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实现中国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也必须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五四”以来的中国革命传统,离开中国传统文化就不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道德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优秀成果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是相符合的、相容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建设。而思想建设的根本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理论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国际学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可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前发挥它的作用必须中国化,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邓小平:“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精神文明的问题离不开传统文化,它不可能从虚无中产生出来,我们不能无视文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之点,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一番改造制作的科学研究工作。这并没有取消或代替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可能取消的,它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不仅保存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而且积淀于当代现实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在新的制度下,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中吸取能够加深理解阐述发挥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直接来源于德英法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优秀成果。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固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的思想来源,必须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包含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包含天神论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应该熟悉和掌握它,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为中国化的东西,既证明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普遍性又丰富它并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看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难以中国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固守传统,拒绝接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进行研究发掘就不可能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决不是消灭传统,而是站在当代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再思考,在新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延伸传统、更新传统、丰富传统。
二、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看,文化是社会结构中的观念形态的层面。它与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相结合,形成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的形态具有社会特性,有封建社会的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要建立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取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自“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起,就一直存在马、中、西之争。西化论者鼓吹全盘西化,本土文化论者鼓吹坚持中国固有文化,而马克思主义者提倡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中国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以文化形态选择形式出现的争论,本质上是关于中国向何处去,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争论。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个问题做了总结。
一百多年来关于文化争论的一个理论误区,就是把文化争论归结为体用之争。中体西用、西体中用、西体西用、中体中用,还有什幺中国为体全球为用,众说纷纭,把文化选择的争论归结为体用之争。毛泽东也说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某种特定的范围内这个提法是正确的。可文化选择中的体用之争,不是个单纯用的问题,而是关于社会形态问题。每个社会作为某一类型的社会形态的存在方式,都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种上层建筑,即它的政治制度和相应的文化形态,是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和所在国家的传统决定的,而不是任意搭配的。我们谈论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社会性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文化无可选择地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善于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是文明古国,我们有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五四”以来的中国革命的传统。离开中国文化就不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可是文化传统不是凝固不变的雕像,而是不断更新的水流。因此传统和反传统是文化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有历史就有传统,因为传统就是历史的继续和延伸。但传统不信是历史,而是继续存在于现实之中。因此传统具有双特性,它的积极方面是现实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它的消极方面是现实发展肩负的重担。人类要发展必须以每个时代的社会进步为尺度重新审视传统。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保守主义的观点是不对的。整个社会发生变革,经济政治制度发生变革,而文化仍固守传统是不可能的。文化不是可以不受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的独立领域。为什幺明代中叶西学东渐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现代化也不可能现代化,原因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保守和凝固,而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没有变化。西方有的理论家为资本主义开了一个药方,认为经济上可以搞社会主义,即实行公平原则,政治上搞资本主义,即实行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制度,而文化上实行文化保守主义,即保持以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他们把社会看成玩积木般地可以任意建构,这种观点是违背历史和现实的,从来没有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可以是无内在本质关系的三分结构。在我们的社会里,文化保守主义口号的实质并不在文化,而是在文化保守主义口号下对中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否定。 事实证明,文化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层面,文化的选择是与社会制度的选择不可分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要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而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必须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要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对于现代化,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价值观念危机和道德沦丧,人与人关系异化的前车之鉴;有东亚地区利用儒家文化进行道德教化遏制西方价值观念的某些可供借鉴的经验,还有我们自己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问题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对道德建设应予以非常重视,这与我们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是分不开的。正如邓小平强调的:“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③我们处在当代世界进程中的现代化,我们要通过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体制来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有利于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可市场固有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导致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现象的滋生。因此,道德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和形成,能够而且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中吸取营养。中国传统道德是以儒家伦理为主导的道德,这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包括道德理想、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内的伦理体系。为什幺这种道德在失去了它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之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保留其价值呢?这就是道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但在道德观念的变化中,仍然有某种稳定的对人们行为具有制约性的普遍因素,这种普遍性的根据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而是人的社会性。任何一个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如何不同,都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都存在一些相同的关系,如家庭结构中的血亲关系和夫妇关系、人际关系中的朋友关系、邻里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因各个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存在某些差异,但必然会存在某些共同的东西,这就是指爱自己的父母子女、珍惜夫妻感情、重视友情、服务社会、热爱祖国和自己的民族视为高尚道德,这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共同要求。因此在变化的、历史的、具体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中,可以有为各时期的人认同的、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承的因素。
儒家道德的特点是富于理想主义、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儒家道德是理想主义的,它追求自我完善,力图通过道德塑理想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儒家非常重视气节、人格。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术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提倡:“仁者爱人”,提倡子女孝顺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儒家最理想的人际人关是父慈、子者、兄友、弟恭。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提倡的是群体意识。儒家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倡“为仁由己”。主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要求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儒家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以达到道德的完善,这表明他们把人看成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优秀成果与我们力图达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相符合的、相容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其中特别是儒家道德,长期以来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民,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彼此认同的思想文化纽带。道德观念一致是情感的重要方面,弘扬我们道德中的優秀传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的感情。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人民内部矛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的出现和激烈的竞争,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分配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存在某种紧张。许多问题的正确解决当然要靠深入改革、加强立法,但道德调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应该弘扬传统道德中“和为贵”的原则,调节和削弱竞争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紧张;应该弘扬传统中的尊重他人,尊重群体的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在市场中,利益是一种驱动力。但不正当的逐利行为可以败坏个人道德。因此,在市场活动中,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是一个重要问题。儒家道德中的理想主义,代表的是一种追求,一种激励,一种对自我的超越。它的处世原则中的积极成分,对于在市场下过分个人化、实利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可以起到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教化的作用。在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建设中,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伦理中的积极因素是完全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91,20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663.
作者简介:
孙祈文,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建设。而思想建设的根本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理论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国际学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可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前发挥它的作用必须中国化,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邓小平:“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精神文明的问题离不开传统文化,它不可能从虚无中产生出来,我们不能无视文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之点,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一番改造制作的科学研究工作。这并没有取消或代替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可能取消的,它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不仅保存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而且积淀于当代现实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在新的制度下,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中吸取能够加深理解阐述发挥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直接来源于德英法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优秀成果。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固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的思想来源,必须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包含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包含天神论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应该熟悉和掌握它,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为中国化的东西,既证明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普遍性又丰富它并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看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难以中国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固守传统,拒绝接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进行研究发掘就不可能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决不是消灭传统,而是站在当代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再思考,在新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延伸传统、更新传统、丰富传统。
二、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看,文化是社会结构中的观念形态的层面。它与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相结合,形成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的形态具有社会特性,有封建社会的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要建立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取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自“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起,就一直存在马、中、西之争。西化论者鼓吹全盘西化,本土文化论者鼓吹坚持中国固有文化,而马克思主义者提倡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中国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以文化形态选择形式出现的争论,本质上是关于中国向何处去,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争论。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个问题做了总结。
一百多年来关于文化争论的一个理论误区,就是把文化争论归结为体用之争。中体西用、西体中用、西体西用、中体中用,还有什幺中国为体全球为用,众说纷纭,把文化选择的争论归结为体用之争。毛泽东也说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某种特定的范围内这个提法是正确的。可文化选择中的体用之争,不是个单纯用的问题,而是关于社会形态问题。每个社会作为某一类型的社会形态的存在方式,都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种上层建筑,即它的政治制度和相应的文化形态,是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和所在国家的传统决定的,而不是任意搭配的。我们谈论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社会性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文化无可选择地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善于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是文明古国,我们有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五四”以来的中国革命的传统。离开中国文化就不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可是文化传统不是凝固不变的雕像,而是不断更新的水流。因此传统和反传统是文化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有历史就有传统,因为传统就是历史的继续和延伸。但传统不信是历史,而是继续存在于现实之中。因此传统具有双特性,它的积极方面是现实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它的消极方面是现实发展肩负的重担。人类要发展必须以每个时代的社会进步为尺度重新审视传统。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保守主义的观点是不对的。整个社会发生变革,经济政治制度发生变革,而文化仍固守传统是不可能的。文化不是可以不受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的独立领域。为什幺明代中叶西学东渐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现代化也不可能现代化,原因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保守和凝固,而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没有变化。西方有的理论家为资本主义开了一个药方,认为经济上可以搞社会主义,即实行公平原则,政治上搞资本主义,即实行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制度,而文化上实行文化保守主义,即保持以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他们把社会看成玩积木般地可以任意建构,这种观点是违背历史和现实的,从来没有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可以是无内在本质关系的三分结构。在我们的社会里,文化保守主义口号的实质并不在文化,而是在文化保守主义口号下对中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否定。 事实证明,文化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层面,文化的选择是与社会制度的选择不可分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要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而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必须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要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对于现代化,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价值观念危机和道德沦丧,人与人关系异化的前车之鉴;有东亚地区利用儒家文化进行道德教化遏制西方价值观念的某些可供借鉴的经验,还有我们自己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问题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对道德建设应予以非常重视,这与我们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是分不开的。正如邓小平强调的:“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③我们处在当代世界进程中的现代化,我们要通过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体制来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有利于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可市场固有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导致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现象的滋生。因此,道德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和形成,能够而且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中吸取营养。中国传统道德是以儒家伦理为主导的道德,这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包括道德理想、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内的伦理体系。为什幺这种道德在失去了它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之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保留其价值呢?这就是道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但在道德观念的变化中,仍然有某种稳定的对人们行为具有制约性的普遍因素,这种普遍性的根据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而是人的社会性。任何一个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如何不同,都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都存在一些相同的关系,如家庭结构中的血亲关系和夫妇关系、人际关系中的朋友关系、邻里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因各个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存在某些差异,但必然会存在某些共同的东西,这就是指爱自己的父母子女、珍惜夫妻感情、重视友情、服务社会、热爱祖国和自己的民族视为高尚道德,这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共同要求。因此在变化的、历史的、具体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中,可以有为各时期的人认同的、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承的因素。
儒家道德的特点是富于理想主义、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儒家道德是理想主义的,它追求自我完善,力图通过道德塑理想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儒家非常重视气节、人格。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术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提倡:“仁者爱人”,提倡子女孝顺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儒家最理想的人际人关是父慈、子者、兄友、弟恭。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提倡的是群体意识。儒家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倡“为仁由己”。主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要求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儒家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以达到道德的完善,这表明他们把人看成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优秀成果与我们力图达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相符合的、相容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其中特别是儒家道德,长期以来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民,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彼此认同的思想文化纽带。道德观念一致是情感的重要方面,弘扬我们道德中的優秀传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的感情。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人民内部矛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的出现和激烈的竞争,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分配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存在某种紧张。许多问题的正确解决当然要靠深入改革、加强立法,但道德调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应该弘扬传统道德中“和为贵”的原则,调节和削弱竞争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紧张;应该弘扬传统中的尊重他人,尊重群体的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在市场中,利益是一种驱动力。但不正当的逐利行为可以败坏个人道德。因此,在市场活动中,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是一个重要问题。儒家道德中的理想主义,代表的是一种追求,一种激励,一种对自我的超越。它的处世原则中的积极成分,对于在市场下过分个人化、实利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可以起到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教化的作用。在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建设中,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伦理中的积极因素是完全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91,20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663.
作者简介:
孙祈文,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