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自由关谁的事?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医生,是患者最重视的指标。但是,中国的医生执业制度,要求一位医生必须注册在一家医疗机构执业。这样,好医生就等同于好医院,要看好医生,就必须到固定的某家医院。
  
  如果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能够去郊区松江的医院坐诊,松江的患者还会跑到市区来吗?答案应该是“不会”。
  新医改方案中提及的“医生多点执业”,其目的想必正是在此——如果优秀的医生能够通过多点执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医院的看病难就会得到缓解。
  但是,中国的医生,目前尚难得到彻底的“自由”。
  
  医生能否成为自由职业者
  
  一万多字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新医改方案”)里,讲到医生多点执业的那句话,只有45个字:“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大多数读者把这句话一带而过,没有仔细看它一眼,但很多医生,却着实有些为之“兴奋”。
  几位医生跟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科主任李青峰提起这个话头,但却遭到他的一盆冷水:“我说,你们这是过度兴奋。”
  李青峰自己也是医生,他知道其他医生“兴奋”的原因。“医生们的积极反应,表明了长期以来医生收入过低的现实。他们以为,多点执业后,就能给自己的收入带来改善。但我知道,目前中国的环境下,医生不可能完全自由,医生们希望依靠多点执业带来收入的改善,是很难实现的。”
  提起医生收入低,中国的患者们很难相信。在以药养医的制度下,医院收入取决于医生的“一支笔”,医生自然变成患者看病负担的“帮凶”。在看过太多医患纠纷的事件后,患者宁愿相信,医生是赚得太多而不是太少。
  但事实的确如此。“我的两个博士生,一个毕业后进了企业,月薪8000元,一个留下来做医生,一个月2000多元。”李青峰说。另一位上海二甲医院的医生,也替他科室的年轻医生伤心:“他一个月赚1500元,我帮他算:跟女朋友约会一次花500元,每个月只能约会3次,还要不吃不喝不打手机。”
  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生是与律师类似的自由职业者,医生可以与多个医疗机构签订合同,在固定的时间到某家医院上班。也可以在与某家医院签订合同的同时,自己开私人诊所。这样的自由执业制度,让医生完全脱离医疗机构的束缚,医生的工作价值,在市场竞争后得到最大化。在这种制度下,医生的收入远远高过其他职业。上海和睦家医院的内科医生王长华,是一位美籍华人,她到北京和上海工作以后,对于中国内地医生最深的印象就是:“他们收入太差了。”
  “如果医生可以多点执业,医院为了留下优秀的人才,就会更加尊重医生,医生的待遇就会得到改善。”上海建工医院骨科医生倪诚说。
  医生们期待“多点执业”,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李青峰认为,新医改方案中提出医生多点执业的探索,动机并非提高医生待遇,而是解決因医疗资源不能公平分配,而造成的看病难问题。所以,将来新医改中有关医生多点执业细则,一定还是会围绕如何解决优质医疗资源更大地发挥作用,而不是提高医生收入水平。
  从这个角度讲,该关心医生多点执业的,不应该是医生,而是患者们。
  在中国,每个城市家庭大概都有一个相同的经历:为生病的亲戚朋友联系医院、排队挂号,这些亲戚朋友一定来自不发达地区或者农村。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的现实,优秀的医生和先进的仪器,集中在发达地区,特别是几个大都市。患者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对大城市医院趋之若鹜,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中国的“看病难”,事实上是“看大医院难”。
  
  好医生,是患者最重视的指标。但是,中国的医生执业制度,要求一位医生必须注册在一家医疗机构执业。这样,好医生就等同于好医院,好医院是“铁打的营盘”,要看好医生,就必须到固定的某家医院。
  “新医改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各级医疗单位都要提高医疗水平。一所医院,光有好仪器没用,最重要的是优秀的医务人员。政府也考虑到,我们建那么多医院,没有好医生怎么办?让现有的优秀医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流动起来,是解决优秀医疗人才缺乏的一个途径。”李青峰认为,中国医疗体制多年来未曾提出“医生多点执业”的讨论,而新医改方案中提出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解决眼下“看大医院难”的矛盾。
  
  医生自由能带来什么?
  
  中国的医生,并非不能流动,长期实行的会诊制度,就是医生流动的渠道。
  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袁克俭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不分休息日还是工作日。他告诉记者,从不关机的原因之一,是他需要随时批复外省市医院的会诊请求,特别是紧急会诊的情况,更是需要他立即批复。瑞金医院医生到外省市会诊,必须得到主管副院长袁克俭的批准,如果是市内医院的会诊请求,则交由医务处批准。
  2008年一年中,瑞金医院医生到市内医院会诊共1527件,到市外医院会诊共226件,全部加起来,大约平均每天5件院外会诊。袁克俭介绍,外出会诊的医生,基本上都是医院各个科室的骨干。
  会诊制度让医生可以到执业注册地以外的医疗机构工作,但跟多点执业不同的是,会诊是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协议行为,医生的行动必须听从医院的安排,会诊中所有的责任,由医院而不是医生承担。
  对于医生来说,会诊制度还是以医生与医院捆绑为前提,医生能去哪里会诊,由医院决定。几年前,上海一位医生到外地做眼科手术,导致患者感染的严重事故。尽管那次事故是医生没有得到医院许可的“走穴”行为,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程蔚蔚告诉记者,事故对所有其他医院的管理者也带来很大压力,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风险,医院对医生外出会诊的批准非常谨慎。
  有了会诊制度,为何还需要多点执业?李青峰认为,目前的会诊制度,第一目的是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但从医生之间学术交流的角度,会诊的交流只能停留在比较浅的程度。医生外出会诊,一般只以完成会诊任务为目标,不会去帮助弱势的医院提高医疗水平。他认为,医生多点执业有别于会诊的最大的好处是,一位好医生如果能到技术水平较低的医院执业,他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科室的进步,他可以着力于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医院变成“好医院”。
  倪诚比较特别,他喜欢会诊,还喜欢借会诊之机,培养团队。倪诚拿出新疆哈密的成绩来说明,他曾经每年到新疆哈密一家医院会诊,做膝关节置换手术,这家医院本来无法开展这项手术,如果他不去,病人们就会去首府乌鲁木齐看病。每次去会诊,他会在手术的同时对当地医生进行培训。四五年以后,这家医院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团队已经成熟,在当地有了名气,当地病人也不用再去乌鲁木齐接受手术了。但是,倪诚的经历不算普遍,医院领导给他充分的自由,这在很多医院是很难实现的。
  
  不可能彻底自由
  
  
  在中国内地,唯一能够不受医生只能注册一个执业地点限制的,只有国外或港澳台医生到内地行医的情况。目前中国卫生部允许国外及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医生到大陆执业,只要医生拥有合格的学业水平、执业资格,通过卫生部门的备案(审批)后,就可以在大陆的医院工作。
  香港医生黄家铭每周1-2天在上海瑞金医院瑞安肿瘤中心工作,其他的时间在香港的医疗机构工作。根据中国卫生部颁布的《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像黄家铭医生一样的中国大陆以外的医生,可以受聘于中国大陆多家医疗机构。
  如果卫生部门允许外籍、港澳台医生在多家医院工作的理由,是发挥优秀医生最大能力的话,国内医生也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成为自由人。但问题在于,如果要让中国医生彻底自由,必须打破原有的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将牵扯庞大的体制问题。
  程蔚蔚告诉记者,她也赞同医生多点执业,如果优秀的医生可以到二级医院工作,患者将得到很大的好处。但是,她认为,目前在中国实现医生的彻底自由,还不可能。
  中国的医生还是“单位人”,医院帮医生交“四金”、医院给医生发福利。“这些保障、福利都是医院给医生提供的,是医院在医生身上付出的成本。如果一个医生在自己医院工作2天,去别的地方工作3天,医院怎么可能同意?”
  另一个问题是,国外医生自由执业的制度下,相关的医生信用制度已经完善,如果医生行医中出现责任事故,医生自己将被记上不良记录,得到相应的惩罚。但中国还没有这样的医生信用制度,医生属于医院,如果医生行医中出现事故,责任由医院承担。因此,程蔚蔚说,中国的医生多点执业,还是有限的“多点”,医生不可能徹底自由。
  “最大的可能,是允许医生兼职,就是在原来注册的医院以外,再允许注册一两家医院。”李青峰猜测,政府卫生部门可能会对医生兼职的地点做一些规定,比如三甲医院的医生,必须到下一级医院兼职。“如果三甲医院医生还是到三甲医院兼职,依然不能达到优质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目标。”
  在一些发达国家,医生开私人诊所也是解决看病难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日本,普通人的习惯是,小病先去私人诊所看,如果私人诊所无法诊治,医生会将病人转诊到公立大医院。私人诊所医生不敢不给病人转院,万一因不转院而出现医疗事故,医生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通过诊所转诊,持转诊介绍信到大医院,患者将免交3150日元(约200元人民币)的初诊费。有这样的制度鼓励,患者更愿意先到诊所看病,而不是患感冒也跑大医院排队。很多日本医生的职业经历是,先到公立医院工作,等到有了丰富的经验后,辞职自己开诊所。因此,公立医院对于优秀医生的流失非常敏感,医院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留住好医生。
  但是,发展私人诊所,对监督、信用制度的要求更高,目前的中国环境,还不适合私人诊所的发展。而且,私人诊所的诊疗费用一般高于公立医院,李青峰认为:“发展私人诊所,与新医改中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符合。一般私人诊所的服务会更好,但是目前我国的人文、法律环境尚不能支持私人诊所的发展。所以,一定规模的股份制医院,在国家放开医生资源后,会有机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本月,21套医改配套方案将发布,目前尚无消息透露21套方案中是否涉及医生多点执业的具体实施方法。但无论如何,中国医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应该会向着更加“正常”的方向改变。■
其他文献
韩国重新推行自行车政策,给我们的启示是:真该转变唯GDP是求的增长理念了。    自去年以来,韩国政府提出了“减少废气、节省能源”的“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其中措施之一,是将自行车生产作为“绿色增长产业”之一,按李明博总统话说,“自行车是绿色增长的好伴侣,也是发展零排废交通的主要工具”。  韩国政府为其“两轮天国”(自行车)制订了多条具体规划与举措。  首先是设立“自行车日”,推进“全国自行车道路网
真正被流言所伤害的是在信息的饥渴中——“许宗衡女星”只是“许宗衡案”的一个极小部分而已——浮想联翩的公众。    深圳市长许宗衡因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中共中央纪委调查,此案引发了深圳官场地震。  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起高级别的反腐败调查却曲径通幽,先在网络上演化为一起娱乐事件。许多网民开始津津有味地寻找一个女人——传说中的“许宗衡女星”。  始作俑者是香港《明报》的一则报道。许宗衡被“双规”的
政治改革常常与通讯工具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在21世纪显得尤为明显。    Twitter当初只想做个社交网站,如今却被推上“革命之路”。  成立3年未满,Twitter已蹿升为仅次于Facebook和MySpace的第三大社交网站。上限140字符的微型博客服务器,却因动辄万人的号召力而被“政治”看重。它在去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显山露水,今年又成为伊朗总统大选中的“发声器”;5月初,白宫开通Twi
面临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的美国,也在期待着奥巴马推出“罗斯福式新政”,刺激经济增长,扩大需求,恢复美国及全球经济。    2009年6月18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美国航天局(NASA)“一箭双星”,用“宇宙神5号”火箭,把两颗探月卫星送上太空。  在此之前,日本、印度、中国等制定各自“登月计划”,并先后发射了探月卫星。关于谁将率先在新一轮“登月热”中踏上月球,已经引发了人
“单(尚华)秘书长大半年瘦了足有10斤,这谈判真的太难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感慨。  这位单秘书长,正是代表中国钢铁业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进行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的主局者。2008年,主持中国进行铁矿石谈判的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也是在1年时间里白了头。  “铁矿石”与煤炭、石油同为工业经济的血液,当这三大基础产品成本价格上
坎坷黄金之路,已经“喜多惊少”地走完上半年,给无数坚定看好黄金价格的投资者带来良多收益。未来黄金价格,究竟走向何方?    中国黄金位于北京蒋宅口的旗舰店里,陈进(化名)和很多其他的老头、老太太一样,再次变现了手里的投资金条头寸,完成了又一个几近完美的波段操作。而一个“神秘客”,也许和陈进只是上下午之隔,豪掷540万元,一次性买入26公斤实物投资金条!  事后听到中金工作人员说起此事,陈进分析了一
陈基强:REITs将缓解资金压力    据悉,央行正在筹划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简化版香港REITs模式,因为是站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基石上来勾画中国本土的REITs市场,其严谨程度显而易见。  REITs是一种间接的房地产投资方式,一般只适用于商业地产,经营模式更多是运作已有的成熟物业,通过租金收入获取稳定的收益从而避免投资风险,极少用于开发型投资,因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房地产项目融资,其安全系数更高。
上海基本上在第一季度就已开始逐步复苏,其他城市第二季度也已逐步复苏。上海的房价早已见底。    《新民周刊》:6月中旬,上海公开招拍挂7幅地块,参加竞拍的绿地集团是否中标?而5月13日,绿地集团已斥资12亿元拿下今年以来上海最贵的徐汇船厂路地块。土地市场如此激烈竞争的盛况,在最近一年多上海持续萧条的土地交易市场中极为罕见,绿地集团今年如此大手笔的原因是什么?  张玉良:上海6月份招拍挂的土地绿地集
有人说社工对于中国太过超前,但也有人坚信中国更需要社工。在内地社工事业最早发展的上海,一些人已经走上职业社工之路,成为社工事业最初的开拓者。    “建议政府用16亿元购买社会公共服务。”6月15日,上海市政协通过提案,建议政府从1600亿拉动内需资金中,拨出1%用于购买公共服务领域的社工岗位。“社工”一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重要的“角落”    “老板,他们找你!”看到唐凯和王安琪来
上海有13所高校开设了社工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大约1000人,目前上海能提供的社工岗位,相对于毕业生人数,差得太远。    最陌生的职业    华东理工大学朱眉华教授一直有个设想,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剧本,以社工为题材,拍一部青春偶像剧,公众对中国内地社工的了解一定会增加很多。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一部电视剧《公关小姐》热播,才让大家知道了有“公关”这个行当。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社工,认可社工,朱教授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