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是传播做人的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强调了师道的尊严. 但是,在以创新为发展主流的今天,教师更应有新思想、新理念,教学行为也要随之发生转变,使课堂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激发兴趣,创设导入情境
一般的数学课堂,几乎都是以复习导入开始,给学生以枯燥的感觉,无法集中注意力. 所以,导入时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愉快轻松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引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当猪八戒吃掉自己那块西瓜后,还有三块,可猪八戒看见剩下的三块西瓜,仍馋得直流口水,就把孙悟空和沙僧的吃掉了. 这时,我问学生:“还剩几个?”“一个.”“猪八戒吃了两块还没吃够,接着又把师父的那块也吃了,最后剩几块西瓜?”这时同学们齐声说:“没有了. ”“那么,哪个数字表示没有呢?”“0.”这样,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数字0,并理解了它的真正含义.
对于儿童爱听歌曲的特点,还可结合教学内容唱些儿歌来唤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学习“找规律”时,我这样激趣:“你最想过哪个节日?”“过节日你们高兴吗?想表演节目吗?”“想.”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那我们一起唱《快乐的节日》来庆祝这个节日吧. ”“你们还有谁想上台来表演呢?哦,我们还没有舞台啊,怎么办呢?那我们就来布置一下节日的舞台!怎样布置呢?学完了这节课,大家就知道了. ”于是,一节生动的课开始了.
二、激活课堂,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
以往的数学学习强调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死记硬背,机械地学习. 学生大都竖起耳朵,坐如钟,而动手动脚、交头接耳的学生都会招致老师的斥责. 这样,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在新课改中,正在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变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1.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应力求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例如,在教学“镜面对称”时,首先我让学生确定自己上下左右及前后的位置,然后拿一本书放在自己头上对着镜子,问学生:“镜子中的人、书在哪?”生答:“在头上.”再把书放到胸前:“现在书在哪?”学生回答:“在前面.”接着把书放到左手,对着镜子:“书在哪一只手里?”这时,听到了两种答案,有的说在左手,有的说在右手. 这时,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当我们和别人面对面时,左右方向怎样?”“相反.”“那么再来看,我们和镜子中的人现在是什么样的?”“面对面.”“ 好,现在大家说一说书在哪只手里?”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在右手.”听到此,我趁热打铁,“那么同学们想一想,镜面对称时上下左右的位置有何特点?”刚开始,许多同学在下面小声交流,渐渐地,声音由小变大,最后一致得出结论:镜面对称时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变化.
2. 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由于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就对他们尝试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经验自己去尝试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做到只要学生能够自己解决,老师绝不提示. 如在学习“乘加乘减计算应用题”时:有五棵玉米,每棵结了三穗玉米,这时小熊掰走了一穗,还剩几穗玉米?此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尝试,毫不提示,放手去做. 结果,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交流,提出了多种解法:3 × 5 - 1,3 × 4 + 2,3 + 3 + 3 3 + 2,3 + 3 + 3 + 3 3 - 1. 经过自主探求的过程,消除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趣味结束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尾,好的结束语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总结,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到课后,直至课外. 所以,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在教学结束时应多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犹未尽,为下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有时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时还可根据学习内容适当的设置“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三位数加法”时,我是这样结束的:今天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我们会了,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法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再讨论. 这样,既让学生回味无穷,增强了对学习的渴求性,也整合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一、激发兴趣,创设导入情境
一般的数学课堂,几乎都是以复习导入开始,给学生以枯燥的感觉,无法集中注意力. 所以,导入时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愉快轻松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引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当猪八戒吃掉自己那块西瓜后,还有三块,可猪八戒看见剩下的三块西瓜,仍馋得直流口水,就把孙悟空和沙僧的吃掉了. 这时,我问学生:“还剩几个?”“一个.”“猪八戒吃了两块还没吃够,接着又把师父的那块也吃了,最后剩几块西瓜?”这时同学们齐声说:“没有了. ”“那么,哪个数字表示没有呢?”“0.”这样,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数字0,并理解了它的真正含义.
对于儿童爱听歌曲的特点,还可结合教学内容唱些儿歌来唤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学习“找规律”时,我这样激趣:“你最想过哪个节日?”“过节日你们高兴吗?想表演节目吗?”“想.”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那我们一起唱《快乐的节日》来庆祝这个节日吧. ”“你们还有谁想上台来表演呢?哦,我们还没有舞台啊,怎么办呢?那我们就来布置一下节日的舞台!怎样布置呢?学完了这节课,大家就知道了. ”于是,一节生动的课开始了.
二、激活课堂,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
以往的数学学习强调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死记硬背,机械地学习. 学生大都竖起耳朵,坐如钟,而动手动脚、交头接耳的学生都会招致老师的斥责. 这样,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在新课改中,正在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变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1.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应力求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例如,在教学“镜面对称”时,首先我让学生确定自己上下左右及前后的位置,然后拿一本书放在自己头上对着镜子,问学生:“镜子中的人、书在哪?”生答:“在头上.”再把书放到胸前:“现在书在哪?”学生回答:“在前面.”接着把书放到左手,对着镜子:“书在哪一只手里?”这时,听到了两种答案,有的说在左手,有的说在右手. 这时,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当我们和别人面对面时,左右方向怎样?”“相反.”“那么再来看,我们和镜子中的人现在是什么样的?”“面对面.”“ 好,现在大家说一说书在哪只手里?”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在右手.”听到此,我趁热打铁,“那么同学们想一想,镜面对称时上下左右的位置有何特点?”刚开始,许多同学在下面小声交流,渐渐地,声音由小变大,最后一致得出结论:镜面对称时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变化.
2. 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由于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就对他们尝试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经验自己去尝试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做到只要学生能够自己解决,老师绝不提示. 如在学习“乘加乘减计算应用题”时:有五棵玉米,每棵结了三穗玉米,这时小熊掰走了一穗,还剩几穗玉米?此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尝试,毫不提示,放手去做. 结果,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交流,提出了多种解法:3 × 5 - 1,3 × 4 + 2,3 + 3 + 3 3 + 2,3 + 3 + 3 + 3 3 - 1. 经过自主探求的过程,消除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趣味结束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尾,好的结束语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总结,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到课后,直至课外. 所以,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在教学结束时应多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犹未尽,为下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有时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时还可根据学习内容适当的设置“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三位数加法”时,我是这样结束的:今天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我们会了,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法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再讨论. 这样,既让学生回味无穷,增强了对学习的渴求性,也整合了前后知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