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配套完善、富于创新的产业体系。
不过,“ 十二五”以来,行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全球产业要素资源进一步调整布局,发达国家在价值链高端的主导优势,以及近年来“再工业化”战略引导下高端纺织服装制造业回流,是中国纺织工业在向上升级过程中的屏障。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方面,以东南亚、南亚的国家和地区为主,凭借其成本、资源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优势,正在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传统优势的有力竞争者。TPP等区域贸易自由协定将会对世界纺织产业格局造成新的影响,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着“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双重竞争压力。
“十三五”是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行业今后发展的大逻辑,加快动力转向,保持好在中高增速下的中高质量增长,是新常态下建设创新驱动的纺织强国的必由之路。
因此,大力推动产业价值链升级是重要着力点。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把科技创新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支撑,抓住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领域,提高行业原创技术研发能力。加快完善和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纺织行业创新体系,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其次,大力推进时尚创意与纺织工业深度融合,加强品牌和文化建设,增强行业软实力。
第三,大力推进信息化和纺织工业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来推进企业实现从内部的生产流程,到商业模式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创新。
同时,为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要做好提升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低碳、环保技术、装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完善、优化重点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重要技术标准和配套标准等工作。建立废旧纤维制品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加强技术研发,倡导和构建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合作格局的变化,未来纺织产业转移应从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区域结构调整将不仅局限于国内视野,而是要统筹国际国内资源要素条件,以加强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为基础,推进区域结构调整。
二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将从传统的向东、沿海开放为主,转向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内陆开放、向西开放等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推动区域间加强产业合作与协调发展。
三是纺织产业转移将由简单的低成本驱动为主,向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突出价值创造转变,由依靠吸引外来投资为主,向增强内生发展能力转变。
与此同时,还要构建国际化发展新优势。要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整合,努力构建与国内相互补充的产业布局,有效弥补国内产业体系的薄弱环节,利用全球资源促进产业创新。推动自主品牌国际化,鼓励和引导品牌国际并购与渠道拓展,加强对“中国创造”形象的宣传,推进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打造中国纺织服装知名国际品牌。
当然,还要加强适应行业转型发展新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包含纺织行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营销人才、高素质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队伍。建立健全行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完善人才考核体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院校、职业学校、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人才培养的能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素质。
01《北京青年报》2015年3月12日“创客李克强”透露的改革方向
要想得到一个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就必须“切割”多余低效的行政管束。过去两年多,国务院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改革,其重要目的就是要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建立创新型社会铺路。这种表述也透露了未来的施政方向,为了保障社会的创新活力,简政放权将会进行到底,贪恋权力的政府部门或官员,必须要放手、放权才行。

02《人民日报》2015年3月12日发力新常态
创新是竞争力之本,是实现有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创新先手棋,赢得竞争主动权。我们要更加注重“草根创新”,为有志于创新的青年提供“折腾”的环境、“瑟”的舞台。

03《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3月11日“一带一路”战略下 海外投资的方向与战术
现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东南亚、南亚转移,而我国农村还有2.4亿农业劳动力亟待向非农产业转移。如果等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转移到了海外,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将失去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所以,我们要再次聚焦农村改革,把农业富余劳动力吸引到第二、三产业就业,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这件事应当与鼓励海外投资同步进行。

不过,“ 十二五”以来,行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全球产业要素资源进一步调整布局,发达国家在价值链高端的主导优势,以及近年来“再工业化”战略引导下高端纺织服装制造业回流,是中国纺织工业在向上升级过程中的屏障。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方面,以东南亚、南亚的国家和地区为主,凭借其成本、资源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优势,正在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传统优势的有力竞争者。TPP等区域贸易自由协定将会对世界纺织产业格局造成新的影响,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着“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双重竞争压力。
“十三五”是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行业今后发展的大逻辑,加快动力转向,保持好在中高增速下的中高质量增长,是新常态下建设创新驱动的纺织强国的必由之路。
因此,大力推动产业价值链升级是重要着力点。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把科技创新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支撑,抓住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领域,提高行业原创技术研发能力。加快完善和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纺织行业创新体系,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其次,大力推进时尚创意与纺织工业深度融合,加强品牌和文化建设,增强行业软实力。
第三,大力推进信息化和纺织工业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来推进企业实现从内部的生产流程,到商业模式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创新。
同时,为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要做好提升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低碳、环保技术、装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完善、优化重点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重要技术标准和配套标准等工作。建立废旧纤维制品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加强技术研发,倡导和构建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合作格局的变化,未来纺织产业转移应从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区域结构调整将不仅局限于国内视野,而是要统筹国际国内资源要素条件,以加强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为基础,推进区域结构调整。
二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将从传统的向东、沿海开放为主,转向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内陆开放、向西开放等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推动区域间加强产业合作与协调发展。
三是纺织产业转移将由简单的低成本驱动为主,向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突出价值创造转变,由依靠吸引外来投资为主,向增强内生发展能力转变。
与此同时,还要构建国际化发展新优势。要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整合,努力构建与国内相互补充的产业布局,有效弥补国内产业体系的薄弱环节,利用全球资源促进产业创新。推动自主品牌国际化,鼓励和引导品牌国际并购与渠道拓展,加强对“中国创造”形象的宣传,推进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打造中国纺织服装知名国际品牌。
当然,还要加强适应行业转型发展新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包含纺织行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营销人才、高素质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队伍。建立健全行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完善人才考核体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院校、职业学校、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人才培养的能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素质。
01《北京青年报》2015年3月12日“创客李克强”透露的改革方向
要想得到一个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就必须“切割”多余低效的行政管束。过去两年多,国务院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改革,其重要目的就是要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建立创新型社会铺路。这种表述也透露了未来的施政方向,为了保障社会的创新活力,简政放权将会进行到底,贪恋权力的政府部门或官员,必须要放手、放权才行。

02《人民日报》2015年3月12日发力新常态
创新是竞争力之本,是实现有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创新先手棋,赢得竞争主动权。我们要更加注重“草根创新”,为有志于创新的青年提供“折腾”的环境、“瑟”的舞台。

03《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3月11日“一带一路”战略下 海外投资的方向与战术
现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东南亚、南亚转移,而我国农村还有2.4亿农业劳动力亟待向非农产业转移。如果等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转移到了海外,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将失去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所以,我们要再次聚焦农村改革,把农业富余劳动力吸引到第二、三产业就业,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这件事应当与鼓励海外投资同步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