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的主要矛盾和伪命题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bo2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中国企业几乎是世界上对顾客最慷慨的企业,但在精准满足顾客需求方面,中国企业既没有强烈的意愿,也没有足够的能力。
  从1984年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国市场和营销的主要矛盾,就是供给问题:整体供给不足加结构性供给不足。在此背景下,对于中国营销的发展方向,在关键时刻,中央抓住主要矛盾做出的两次战略性引领,起到了战略性作用。
  第一次是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决定,1991年重点在“质量、品种、效益”上取得突破。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指出,“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到本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全会要求1991年“要把全部经济工作切实转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力争工业生产的质量、品种、效益有一个明显进步。据此,国务院决定1991年为“质量、品种、效益年”,目的是通过在全国广泛深入地开展这一活动,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使企业逐步走上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发展道路。
  随后,1992年,在国务院和中宣部领导下,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的大规模社会活动;1993年10月31日颁布,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宣传报道质量问题和立法,倒逼企业重視和抓好质量、品种问题,从而解决供给侧存在的整体性、结构性问题。
  第二次是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应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矛盾。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包袱;中国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严重错位,总体上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同时,供给侧低效也无法催生更多需求。所以,宏观上就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在规模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提供帮助。
  在经济理论发展史上,供给学派的产生是个里程碑,它第一次揭示出供给对需求的引领和引导规律。而对于中国营销战略进程来说,中央在关键时刻的两次决定,也具有里程碑价值,它们在关键的时刻指出了中国营销存在的致命问题。
  “同行无同利”,短期看是销售决定的,长远和整体上看是供给决定的。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是中国营销的最大软肋。
  研究中国营销的时间越长、越深入,越能深刻地感知供给侧的决定性作用。中国企业与西方跨国公司(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间的实质性差距发生在供给侧,而不是销售侧。解决供给侧问题的关键是对市场需求精准把握和精准满足的能力。只有很好地解决了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让销售成为多余。
  “企业业绩不好源于销售能力不足”,在中国营销中一直是个伪命题。为业绩不佳的企业提供咨询,首先需要解决的并非销售问题,主要是产品问题。中国企业的发展史一直到今天也仍然是一部解决供给水平的历史。相反,企业在市场上的厮杀,从来就不是决定成败的根本因素。


  让跨国公司轰然倒下的,让中国企业“一红就死”的,从来都是供给侧的问题。所有把宝押在销售侧或者市场侧的企业营销模式,都可以归结为地狱模式。“机会在外部,内部只产生成本”这个广为人知的“金科玉律”,要么是论述不充分,要么是人们错误地理解了它。
  没错,研发、技术创新、创意、升级装备都产生成本,都蕴含着投资风险,但没有这些“成本”,把宝都押在市场上和销售上,风险更大。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风险最根本的措施是对供给侧的投入和确保供给侧的卓越。
  营销有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精准满足需求的产品创新和价值创造(STP和4P),另一个轮子是高效率的销售和价值实现(4P)。很显然,中国营销的两个轮子发展不平衡。
  地狱模式营销是中国企业的宿命。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起步晚、起点低,但创业洪流迅猛。低水平上的惨烈竞争和市场体系不完善,必然让中国企业经历地狱般的考验。
  由于受创新能力不足和技术水平落后的制约,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企业不得不在低水平供给和大力度销售上打转转。中国营销人与营销专家也只是被动地在这种限制内理解并开展所谓的“营销”。
其他文献
若干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营销老总是如何炼成的》。其中描述了营销老总的窘况:没有节假日,没有黄金周,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即便是十分努力地工作、学习,也很难善终。这种情形也是所有营销人的共同处境,他们想在营销这个职业上安然退休,即便是到了现阶段,那几乎仍然是一种奢望。  这不但是大多数中国营销人的生存状况,也是大多数陷入“销售竞争”企业的生存状况。“一红就死”,在很长一个时期是中国行业黑马的宿命,
期刊
赵强专栏  互动营销时代,花心思远比花钱更重要。学好与消费者沟通这门“外语”,才是品牌制胜的法宝。  今年夏天,可口可乐的包装上悄然出现了各种当下热门的网络词汇——“高富帅”、“大拿”、“文艺青年”……。这批被可口可乐官方称为昵称装的“个性可乐”一经推出,便在微博、微信上掀起了一波晒图与互评的热潮。各类明星的微博定制装展示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可口可乐一下子跳脱出了传统刻板的品牌形象,立刻变得活泼起
期刊
丁伟专栏  社交化业务模式带来的变革力将重构产业格局,企业应抓住变革机遇,进行业务模式创新,改变产业地位,领导行业进步。  社交化业务带来的变革力,为消费者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消费者与消费者、企业与员工间提供了新型协作关系。  个性化需求和规模化交付的统一。个性化需求是消费者的天性,而规模化发展是大多数企业生存的基础,两者间的矛盾使其很难被企业同时有效地实施。社交化业务为消费者提供直接进入价值交付
期刊
黄剑平专栏  中产阶层将成为零售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主动创造消费者尚未明确意识到的需求的电视购物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把脉中产阶层。  中国电视购物行业去年的销售额接近600亿元,今年应该只多不少。国内电视购物行业前景非常广阔,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的电视购物行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尚不足1%,比照美国、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电视购物行业在中国大陆的潜在销售规模应达千亿元。  目前,中国
期刊
前两年的华为,意气风发,连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桂冠。不想美国一个政局突变,偏偏看准华为下狠手,禁令齐下,还磨刀霍霍说要跳过5G直接研发6G……  当我们为华为揪心、当我们为华为未雨绸缪地布下二号计划而感到庆幸、当我们期盼华为肩负民族厚望披荆斩棘,也难免愤懑:为什么是华为?为什么没有一大批华为——甚或比华为更强的企业并肩作战,让危机到来时,有更多的肩膀共同担当?  华为的二号计划之外,我们还需要
期刊
在信息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的时代,服装企业依靠过去“开店+广告轰炸”的传播方式已不再灵验。如今,给消费者带去震撼心灵的深刻体验,才是传播的王道。  设计相互抄袭、渠道布局日渐趋同、管理能力彼此逐渐靠、品牌定位不断同质化,很多服装品牌为此而窒息。上述企业发展中的“长期变量”,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有质的提升。当企业发展中的“长期变量”不可逆转时,企业的“短期变量”则可能牵引服装企业的发展,并且在过
期刊
在规范和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主题词、在企业家愈加需要心灵觉醒之际,应对“夏季之痛”的企业更应该内外兼修,标本兼治。  进入夏季以来,很多营销人已经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消费者需求越来越难以琢磨,成单效率也在直线下滑。经济放缓导致消费疲软的不利因素加上销售淡季的到来,让多数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夏季之痛”,大家谈论的普遍话题是市场难做。  多年以来,中国企业过惯的好日子靠的是企业家的胆魄和抓住了改革开放上升
期刊
回顾历史,中国是诸多重要发明的发源地,如今它又将成为真正的全球创新枢纽。和在华跨国企业相比,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实力有了怎样的改变?它们看重的关键创新能力又是什么?  调研背景  此份中国本土企业创新调查报告,节选自博斯公司联合《21世纪商业评论》、比荷卢商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共同开展的《2013年中国创新调查》。共有264名受访者参与调查,其中,61%为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36%为
期刊
编者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然而对于多数企业来说,进入夏季就等于进入了蛰伏期,酷暑难当的天气稀释了高涨的消费热情,也让节假日消费尽显疲态。据统计,2012年4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仅为1.13%;一季度,国内工业企业的净利润减少了1016亿元;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3%,增速持续放缓。  面临经济减速导致的消费疲软和传统销售淡季的双重压力,中国企业开始走入阵痛期:营销目标缺失、
期刊
史贤龙专栏  相比明枪暗箭的竞争,在“冷箭”中倒下的中小企业远远要多得多,而回归利基化战略原点,可以帮助这些企业躲开“冷箭”,重新树立新的经营意志,成为长寿企业。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更可怕的是冷箭。明枪者,模仿产品、价格战、促销战、广告战等;暗箭者,水军造谣、飞毛腿举报、行业门槛、标准战等。明枪与暗箭,显然都会让企业陷入竞争旋涡,但好在企业多少还能预见与控制。冷箭则不同,冷箭几乎没有征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