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预习的有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探索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一个好办法。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预习的策略,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树立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预习观;以课堂知识的先行组织者为预习内容;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预习目标;课上对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预习 实践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尤其是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并不是有了预习活动,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有效获取知识,这里存在一个有效预习的问题。有效预习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自己的学情,结合教材的特点,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阅读与思维训练。具体说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预习的实践策略,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预习观
  预习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阅读教材,而是倡导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提前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制作学习用具,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如通过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提前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感性经验,这有助于课堂学习的深化与拓展。例如,教学人教版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中的“课题学习”时,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调查实践的预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体现课堂学习社会化预习的重要性。
  二、以课堂知识的先行组织者为预习内容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充当了课堂上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学生对教材新知识的预习,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新知识所需的“生长点”的学习,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把学习任务与自身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实现新知识的自我建构。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段数学史料、一次数学实验、一个生活数学常识,这些内容不但具有整合新知识的作用,而且可以充当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例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之前,准备关于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供学生在预习时阅读,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
  三、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预习目标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其探究的开始,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判断学生有效预习的一把尺子。只有广泛阅读、积极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达到预习的目标。例如:在研究“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定理”时,先布置预习作业:剪出一个△ABC,你能用多少种方法发现∠A ∠B ∠C等于多少度?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请学生把预习的成果在小组中展示并相互交流、讨论。这时大部分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要求,放在了课桌上,学生互相检查着纸的折痕,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通过预习后的交流,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的结论,而且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加深了理解,并且由此引申出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这样教学自然水到渠成,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学生要保持对预习的持久动力,需要及时获得自身预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表现较好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并给予适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强化预习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学生通过预习获得了该概念时,但学生在对“项”的理解上有点模糊,教师可不必对概念中的“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中的“项”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这里就可以设置一个学生出错的“陷阱”:判断xy=1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是”,然后从这个让学生大出意外的错误中感知“项”的概念,真正理解了“项的次数是一次”与“项中字母的次数是一次”的不同含义。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好这方面的工作,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符献华.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34).
  [2]吴祝军.浅谈初中数学预习的策略[J].新校园(理论版),2010(7).
  [3]陈习兰.浅谈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19).
  [4]李常旺.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预习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2(5).
  [5]李秀艳.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快乐阅读,2012(16).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走出数学教学方法借鉴的误区,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推动数学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具有非常重要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新课标 数学教学方法 借鉴 运用 创新  新课标条件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传统的教
摘 要: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数学课堂中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本文作者就导入新知、导出新知、课堂小结这三个环节如何设置问题进行了适度的讨论。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设置 导入新知 导出新知 课堂小结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数学课堂中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听了一些公开课,也看了一些教学录像,对此颇有感触.现略加整理,
摘 要: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本文从捕捉有益信息,促进教学生成;抓住意外信息,挖掘创新源泉;利用错误信息,完善认知结构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动态生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动态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 有益信息 意外信息
近年来初高中数学教学过渡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级专家的重视,实践证明这个问题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这个问题不仅表现为初高中教材衔接上的不连贯,基础知识学习目标要求的不同,还包括初高中教学方法、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更涉及初高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区别。本文就结合初高中生学习方法与习惯不同的成因分析这个问题。  一、初、高中生常用数学学习方法与习惯  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多以“创设情境—探究
由于人们对职业类高中学校的认识不足,以及热衷普通高中学校等原因,致使职业高中学校生源质量下滑的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入校数学基础、学习能力、求知态度普遍很差,甚至想弃学。可是,数学是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内容抽象、严谨、逻辑性较强,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基础。这就对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怎样让全体学生重塑学习信心、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人人成功,全面提高数学素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
多媒体由于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等特点,因此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并将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因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动机激励,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由人的心理需要引起的心理状态,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小学生
在数学学习与研究中,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反思、总结,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也能让课堂变得充实而又充满探究的氛围.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取值范围问题逐渐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热点题目.  本文抓住这一类问题进行探究,从其切入口入手,对此进行探究.  1.讨论直线与圆的位置时的取值范围问题  1.1圆走动.  例1.(2012·南京)如图1,已知半圆O的直径D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