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探索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一个好办法。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预习的策略,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树立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预习观;以课堂知识的先行组织者为预习内容;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预习目标;课上对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预习 实践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尤其是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并不是有了预习活动,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有效获取知识,这里存在一个有效预习的问题。有效预习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自己的学情,结合教材的特点,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阅读与思维训练。具体说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预习的实践策略,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预习观
预习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阅读教材,而是倡导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提前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制作学习用具,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如通过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提前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感性经验,这有助于课堂学习的深化与拓展。例如,教学人教版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中的“课题学习”时,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调查实践的预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体现课堂学习社会化预习的重要性。
二、以课堂知识的先行组织者为预习内容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充当了课堂上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学生对教材新知识的预习,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新知识所需的“生长点”的学习,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把学习任务与自身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实现新知识的自我建构。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段数学史料、一次数学实验、一个生活数学常识,这些内容不但具有整合新知识的作用,而且可以充当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例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之前,准备关于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供学生在预习时阅读,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
三、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预习目标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其探究的开始,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判断学生有效预习的一把尺子。只有广泛阅读、积极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达到预习的目标。例如:在研究“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定理”时,先布置预习作业:剪出一个△ABC,你能用多少种方法发现∠A ∠B ∠C等于多少度?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请学生把预习的成果在小组中展示并相互交流、讨论。这时大部分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要求,放在了课桌上,学生互相检查着纸的折痕,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通过预习后的交流,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的结论,而且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加深了理解,并且由此引申出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这样教学自然水到渠成,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学生要保持对预习的持久动力,需要及时获得自身预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表现较好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并给予适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强化预习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学生通过预习获得了该概念时,但学生在对“项”的理解上有点模糊,教师可不必对概念中的“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中的“项”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这里就可以设置一个学生出错的“陷阱”:判断xy=1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是”,然后从这个让学生大出意外的错误中感知“项”的概念,真正理解了“项的次数是一次”与“项中字母的次数是一次”的不同含义。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好这方面的工作,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符献华.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34).
[2]吴祝军.浅谈初中数学预习的策略[J].新校园(理论版),2010(7).
[3]陈习兰.浅谈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19).
[4]李常旺.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预习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2(5).
[5]李秀艳.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快乐阅读,2012(16).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预习 实践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尤其是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并不是有了预习活动,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有效获取知识,这里存在一个有效预习的问题。有效预习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自己的学情,结合教材的特点,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阅读与思维训练。具体说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预习的实践策略,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预习观
预习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阅读教材,而是倡导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提前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制作学习用具,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如通过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提前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感性经验,这有助于课堂学习的深化与拓展。例如,教学人教版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中的“课题学习”时,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调查实践的预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体现课堂学习社会化预习的重要性。
二、以课堂知识的先行组织者为预习内容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充当了课堂上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学生对教材新知识的预习,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新知识所需的“生长点”的学习,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把学习任务与自身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实现新知识的自我建构。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段数学史料、一次数学实验、一个生活数学常识,这些内容不但具有整合新知识的作用,而且可以充当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例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之前,准备关于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供学生在预习时阅读,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
三、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预习目标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其探究的开始,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判断学生有效预习的一把尺子。只有广泛阅读、积极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达到预习的目标。例如:在研究“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定理”时,先布置预习作业:剪出一个△ABC,你能用多少种方法发现∠A ∠B ∠C等于多少度?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请学生把预习的成果在小组中展示并相互交流、讨论。这时大部分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要求,放在了课桌上,学生互相检查着纸的折痕,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通过预习后的交流,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的结论,而且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加深了理解,并且由此引申出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这样教学自然水到渠成,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学生要保持对预习的持久动力,需要及时获得自身预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表现较好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并给予适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强化预习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学生通过预习获得了该概念时,但学生在对“项”的理解上有点模糊,教师可不必对概念中的“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中的“项”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这里就可以设置一个学生出错的“陷阱”:判断xy=1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是”,然后从这个让学生大出意外的错误中感知“项”的概念,真正理解了“项的次数是一次”与“项中字母的次数是一次”的不同含义。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好这方面的工作,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符献华.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34).
[2]吴祝军.浅谈初中数学预习的策略[J].新校园(理论版),2010(7).
[3]陈习兰.浅谈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19).
[4]李常旺.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预习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2(5).
[5]李秀艳.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快乐阅读,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