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传统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以及我国就业市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具体要求,进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探讨,有助于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这种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不适应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过分重视学科体系多年来,高职课程一直沿用大学课程体系,在知识编排上学科逻辑结构严密,系统完整,每门课程自成体系。这种课程对培养学科型人才是适用的,而对于培养满足某一财经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则不适用。
课程划分过细传统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专业面设置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缺少横向联系,课程之间缺乏整合,导致一方面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出现空白,另一方面又交叉重复,内容繁杂。
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市场对学生的要求传统的课程设置开设的选修课门数较少,仍局限于会计专业范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变化,很少考虑市场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
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高职许多课程的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很多学校缺乏系统软件辅助教学,教学方法也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于记笔记,缺乏主动提出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能力,忽视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就业市场对高职会计
专业课程设置的新要求
就业市场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对就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据调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及涉及的领域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涉及的职业领域较广,涉及的岗位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实践课程设置模式高职教育实践环节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低到高的过程,包括专业课课内实验、专业课综合实训与实习。实践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设置好实践课程是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关键。
1.专业课课内实验。课内实验是根据专业课程各个分散的知识点设计的实验,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课内实验教学一般根据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分步进行,具有局部性的特点。如《基础会计》课程会计凭证知识的实验,可使学生掌握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方法以及原始凭证的审核等内容。课内试验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可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理解,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学生系统理解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专业课综合实训。专业课综合实训是对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的综合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税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审计综合实训等。实训教学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一般在相关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是阶段性的实践环节。如《财务会计》课程实验,在课程结束时,将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于工业、商业、房地产业等各主要行业的专业实务训练中,实验教材的内容可以选取当地某企业某一时期的实际的经济活动,不仅要包括该行业会计核算有代表性的内容,还要注重实际操作与会计理论之间的衔接,把握范围上的全面与数量上的适度。
3.实习。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后,可以安排其在实际经济工作中训练,目的是通过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教学是会计实验教学内容多方面的结合,包括会计核算实验与会计管理实验的结合,会计课程实验与相关课程的结合,会计实验内容与其他方面实验内容的结合,一般安排在三年级进行。教师要注重每一层次实践环节操作熟练性的训练,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处理各种会计业务的能力,毕业后参加工作能够做到上手快,适应期短,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桂莲.高职会计专业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2]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的“点线面”教学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3]吉文丽.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4]程淮中.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结构与范型[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5]邹永忠.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6]江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模式探索[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7).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这种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不适应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过分重视学科体系多年来,高职课程一直沿用大学课程体系,在知识编排上学科逻辑结构严密,系统完整,每门课程自成体系。这种课程对培养学科型人才是适用的,而对于培养满足某一财经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则不适用。
课程划分过细传统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专业面设置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缺少横向联系,课程之间缺乏整合,导致一方面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出现空白,另一方面又交叉重复,内容繁杂。
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市场对学生的要求传统的课程设置开设的选修课门数较少,仍局限于会计专业范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变化,很少考虑市场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
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高职许多课程的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很多学校缺乏系统软件辅助教学,教学方法也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于记笔记,缺乏主动提出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能力,忽视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就业市场对高职会计
专业课程设置的新要求
就业市场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对就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据调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及涉及的领域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涉及的职业领域较广,涉及的岗位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实践课程设置模式高职教育实践环节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低到高的过程,包括专业课课内实验、专业课综合实训与实习。实践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设置好实践课程是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关键。
1.专业课课内实验。课内实验是根据专业课程各个分散的知识点设计的实验,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课内实验教学一般根据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分步进行,具有局部性的特点。如《基础会计》课程会计凭证知识的实验,可使学生掌握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方法以及原始凭证的审核等内容。课内试验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可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理解,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学生系统理解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专业课综合实训。专业课综合实训是对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的综合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税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审计综合实训等。实训教学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一般在相关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是阶段性的实践环节。如《财务会计》课程实验,在课程结束时,将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于工业、商业、房地产业等各主要行业的专业实务训练中,实验教材的内容可以选取当地某企业某一时期的实际的经济活动,不仅要包括该行业会计核算有代表性的内容,还要注重实际操作与会计理论之间的衔接,把握范围上的全面与数量上的适度。
3.实习。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后,可以安排其在实际经济工作中训练,目的是通过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教学是会计实验教学内容多方面的结合,包括会计核算实验与会计管理实验的结合,会计课程实验与相关课程的结合,会计实验内容与其他方面实验内容的结合,一般安排在三年级进行。教师要注重每一层次实践环节操作熟练性的训练,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处理各种会计业务的能力,毕业后参加工作能够做到上手快,适应期短,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桂莲.高职会计专业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2]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的“点线面”教学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3]吉文丽.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4]程淮中.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结构与范型[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5]邹永忠.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6]江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模式探索[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