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新课程,代议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05-0024-04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必修Ⅰ模块中,安排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学习内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但是,“代议制”在过去所有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里都没有出现过,这个概念即使在大学里也属专业名词,不要说大学通史教材中很少使用,连西方政治制度史教材中也难得见到;另外,高一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太少,理解这部分内容有很多障碍。这种专业性很强的专题,使得中学教师的教和高中学生的学都有不少困难。
首先是怎样解释代议制的概念。人教、人民、岳麓和大象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大象版单独设置一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对代议制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基本上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但是,大象版整课的理论性较强,部分内容也超出了课标要求。江苏没有使用大象版的学校,学校和教师也很少拥有四种版本的教材。岳麓版避开了代议制的提法,设计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单元来涵盖课标的要求。这个专题专业性过强,教科书又不太理想,因此师生反映本单元是必修Ⅰ中最难学的内容之一。
2007年,修订的人教版《历史》必修(Ⅰ)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为标题,设计了一单元三课的教学内容。修订后的教科书避开了艰涩的概念,教学内容精炼,层次递进清楚,文字表述简洁,给教学留有较大空间。高一年级教师反映教学顺畅多了,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久前,我市一青年教师欲以本单元第三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对外开课,和我商讨写好的教学设计。青年教师敢于实践,精神可嘉,但细看教学设计,发现有不少值得推敲之处。怎样修改呢?我想只有依据课标,利用教科书,充分研究这个专题,挖掘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做到由浅入深顺畅地完成教学。
一、导入设计的修改
新课程应该特别注重创设历史情景,导入必须精心设计,力图精彩。这位青年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情景:
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一起来认识几位历史人物。(多媒体课件依次推出三位历史人物头像,引导学生认识)第一位,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第二位,大清帝国重臣李鸿章,自诩为“东方俾斯麦”。第三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内务卿大久保利通,自比为“东洋俾斯麦”。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俾斯麦会被如此推崇呢?
这样设计显然不合理。课标的规定和本课学习的内容是欧洲大陆的两个重要国家——法国和德国。李鸿章、大久保利通和本课没有关系,没有必要在导人新课中出现。学生能回答俾斯麦为什么被推崇吗?教师期待学生答出俾斯麦领导完成了德意志统一,但是,看看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就知道,初中世界近代史部分并没有德意志统一的内容。初中知识的缺失造成学生学习高中这个专题时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当然,不能排除个别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或多或少了解到俾斯麦的人和事,但是,要求整体学生回忆有关知识显然不妥。
那么,怎样修改导人的设计呢?教科书的单元导语概括了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及发展的背景、过程。本课应该承接上两课内容,讲述欧洲大陆两个重要的国家是怎样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进而让学生从时间上和范围上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首先在欧美得以建立和扩展。因此,我们将导入设计改为:
师:在人类社会中,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7世纪中后期,首先是在西欧一隅的岛国英国(多媒体出示世界地图,闪动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接着,18世纪中后期,地处北美的美国(多媒体闪动独立时的美国)在摆脱殖民统治后,确立了联邦制的共和政体。那么,在封建势力较为强大的欧洲大陆,有两个重要的国家(多媒体闪动法、德两国)一个是欧洲西部的法兰西,一个是欧洲中部的德意志。在这两个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又是怎样得到确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
这样导入简明扼要,让学生既了解了法德两国的位置,又从整体上提示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导人新课就顺利了。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
课标规定本课教学内容是“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要了解法德两国是怎样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走上宪政道路的,就不能不介绍两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怎样讲述“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呢?原有设计是这样进入的:
师:请看探究问题:1875年法国正式确立的共和政体民主程度较高,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体现得较好。思考法国形成“典型的民主”与哪些历史因素有关?
师:(点击攻占巴士底狱)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师:(点击路易十六被处决图)知道这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吗?
师:有的同学可能要问:法国人民为什么会具备如此强的革命精神呢?(学生可能回答:法国是个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统治阶级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反抗也就日趋激烈。还有启蒙思想的影响。)
我们姑且不去考证法国的共和政体是否是“典型的民主”,先要研究为什么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新课程注重并提倡探究学习是对的,因此,不少教师经常、甚至是热衷于在教学中设计探究学习的问题。但是,探究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基础上,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理解的基础怎么探究?另外,设计探究学习的内容,要想一想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时机是否恰当?学生的“探究”是否有据可寻?一下子提出较高难度的“探究”问题不仅显得突兀,学生也无从人手。运动员在竞赛之前不知训练了多少次,比赛前还要热身,然后才有可能冲刺极限。学习也是这样,探究是向更深层次发展,之前的训练、热身必不可少。教师不能自己想当然地提出要求,没有基础是达不到的。
课标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教师首先应该讲清楚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追溯历史,从政治、阶级结构和思想等方面介绍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状况,表述要简洁明了。经过对教科书的研读,我们作了这样的修改:
师: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法王路易十四就公开宣称:“朕即国家”。革命前法国保留着等级制度,整个社会成员被分为三个等级,社会矛盾尖锐。(联系初中世界历史学习的“法国大革命”,出示两幅插图:“等级制度” 和“重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到这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教士、贵族是统治阶级,他们极力维护封建统治;第三等级被压在最底层,既包括深受压迫的广大农民,也包括虽富有但却没有政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也日趋激烈。法国又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发源地,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联系初中世界历史学习的“思想启蒙的火种”,出示伏尔泰、卢梭的头像和主要观点)他们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对“自由”“民主”的宣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已有的课程资源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这里,我们要充分利用高中教科书,又运用初中历史的教学资源。后者往往被忽视,特别是不熟悉初中历史的青年教师,容易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上挖深、加难。因此,怎样做到适度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高中历史的必修课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对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讲,越是联系他们学过的、熟悉的历史知识,越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较好地弥补课标的不足,解决初、高中课程衔接时遇到的教学困难。
初中历史没有德意志统一的内容,学习“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怎么办呢?我们设计了“‘铁与火’中完成的德意志统一”的子目,利用初中历史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师: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学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虽然没学过德意志的历史,但还是能回忆起和德国有关的知识。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看:
(出示马克思、恩格斯画像)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就是两位德意志人。(出示爱因斯坦画像)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出示贝多芬画像)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德国人。(出示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图)设计出内燃机、制成汽车的卡尔·本茨是德国人。此外,两次世界大战也和德国有关。但历史上的德意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一个地理概念。直到19世纪,德意志才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那么,是什么原因、又是谁领导德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呢?
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目前由于初、高中课标在内容设置上有不衔接之处,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教师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正确的态度和做法不应该是一味地抱怨和责难,也不能因困惑而茫然不知所措。高中教师不仅要熟悉高中教科书,还要熟悉初中教科书,要想方设法用好教科书,实现初、高中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让教学过程更加顺利流畅。
三、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细化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这句话对高中生来说,难度不小。人教版的单元导语从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否定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三权分立的角度说明历史的进步,这样要求教学难度就有所降低了。我们的青年教师原先设计了如下的小组合作探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师: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活动探究,请同学们以相邻四人为一探究小组,集中大家的智慧,感悟历史的启迪。我们来比一比哪一小组发言最积极,哪一小组最有历史智慧。(出示活动探究内容)
某校高一(1)班学生在学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后,对近代法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了不同看法,意见分成了两派。55%的同学拥护法国的共和政体,45%的同学拥戴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你拥护以上哪种政治体制?请阐述你的理由。
我们能设想学生会去赞同、拥护当年法德两国的制度吗?更何况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早已不存在了。这样设计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就只能是两派意见呢?为什么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呢?显然,这种设计不切合实际,是没有必要的。细化课程目标的要求,必须从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出发。要求学生具体分析各国政治制度对该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必须提供足够的史实,否则就会产生空对空的议论。因此,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将教学目标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
教科书在评价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意义时,简明扼要地表述为“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高度概括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影响。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结论呢?现在的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只介绍法国大革命,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没有提及。过去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观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即第三共和国时期)向垄断阶段过渡时经济缓慢发展。这显然是一种陈旧的看法。我们从近年出版的一些学术著作中选取了一些材料,以这样的方式向学生作介绍:
师:列宁曾说过:“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与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相比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对法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几则材料,来了解第三共和国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由三个宪法性法律文件构成的1875年宪法,即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这是一部各有打算的共和派、保皇派双方为求得一时的安定而制定的临时性宪法。但让人多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是,恰恰是这样一部临时性宪法,竟通用了65年之久,成为迄今为止法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宪法。
——吕一民《法国通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法国经济虽然总体上缓慢地发展,但生产总量不断增长,工业生产集中逐渐形成,经济生活中的其他一些新的现象也开始出现。特别是1896年以后法国经济由长期的徘徊不前一变而为奇迹般地奋起,这一良好势头大大加速了法国的工业化进程。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师:由此可见,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确立了国家的政体,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1870年一直延续到194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战败为止,共存在了70年。
关于德意志的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对德国历史的影响,教科书的表述比较简洁、客观,给细化教学目标留有空间。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和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怎样让学生认识这一点呢?我们选取了政论片《大国崛起》的有关内容配合教学:
多媒体播放《大国崛起·第六集·帝国春秋》的有关镜头画面和解说词
在1871年统一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德国的煤炭和钢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产量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
1913年,当德国全面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启动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
师:看了上述的资料,我们可以这样说,从长远来看,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的君主立宪政体并不代表着政治民主化的方向。所以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德意志帝国覆灭,法西斯势力被摧毁。这表明,在专制主义传统影响较深的德国,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二战后,德国最终走上了民主的道路。德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说明了:不断发展民主、完善民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
上述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选取的材料通俗易懂,学生能够理解,从而也就顺利达到了课标的基本要求。
古人说得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通过共同探讨、修改教学设计,我感到,虽然课标和教科书的编写在不断完善,为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追求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是没有止境的。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不能肤浅地认识课标,不能仅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认真地学习、理解课标,讲求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挖掘课程资源。不断地学习、吸收最新的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要刻意追求时髦,求新更要求真、求实。这样,才能深化新课程教学研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也能在学习、研究中不断得到提升。
责任编辑 豆艳荣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05-0024-04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必修Ⅰ模块中,安排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学习内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但是,“代议制”在过去所有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里都没有出现过,这个概念即使在大学里也属专业名词,不要说大学通史教材中很少使用,连西方政治制度史教材中也难得见到;另外,高一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太少,理解这部分内容有很多障碍。这种专业性很强的专题,使得中学教师的教和高中学生的学都有不少困难。
首先是怎样解释代议制的概念。人教、人民、岳麓和大象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大象版单独设置一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对代议制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基本上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但是,大象版整课的理论性较强,部分内容也超出了课标要求。江苏没有使用大象版的学校,学校和教师也很少拥有四种版本的教材。岳麓版避开了代议制的提法,设计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单元来涵盖课标的要求。这个专题专业性过强,教科书又不太理想,因此师生反映本单元是必修Ⅰ中最难学的内容之一。
2007年,修订的人教版《历史》必修(Ⅰ)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为标题,设计了一单元三课的教学内容。修订后的教科书避开了艰涩的概念,教学内容精炼,层次递进清楚,文字表述简洁,给教学留有较大空间。高一年级教师反映教学顺畅多了,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久前,我市一青年教师欲以本单元第三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对外开课,和我商讨写好的教学设计。青年教师敢于实践,精神可嘉,但细看教学设计,发现有不少值得推敲之处。怎样修改呢?我想只有依据课标,利用教科书,充分研究这个专题,挖掘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做到由浅入深顺畅地完成教学。
一、导入设计的修改
新课程应该特别注重创设历史情景,导入必须精心设计,力图精彩。这位青年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情景:
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一起来认识几位历史人物。(多媒体课件依次推出三位历史人物头像,引导学生认识)第一位,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第二位,大清帝国重臣李鸿章,自诩为“东方俾斯麦”。第三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内务卿大久保利通,自比为“东洋俾斯麦”。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俾斯麦会被如此推崇呢?
这样设计显然不合理。课标的规定和本课学习的内容是欧洲大陆的两个重要国家——法国和德国。李鸿章、大久保利通和本课没有关系,没有必要在导人新课中出现。学生能回答俾斯麦为什么被推崇吗?教师期待学生答出俾斯麦领导完成了德意志统一,但是,看看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就知道,初中世界近代史部分并没有德意志统一的内容。初中知识的缺失造成学生学习高中这个专题时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当然,不能排除个别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或多或少了解到俾斯麦的人和事,但是,要求整体学生回忆有关知识显然不妥。
那么,怎样修改导人的设计呢?教科书的单元导语概括了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及发展的背景、过程。本课应该承接上两课内容,讲述欧洲大陆两个重要的国家是怎样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进而让学生从时间上和范围上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首先在欧美得以建立和扩展。因此,我们将导入设计改为:
师:在人类社会中,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7世纪中后期,首先是在西欧一隅的岛国英国(多媒体出示世界地图,闪动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接着,18世纪中后期,地处北美的美国(多媒体闪动独立时的美国)在摆脱殖民统治后,确立了联邦制的共和政体。那么,在封建势力较为强大的欧洲大陆,有两个重要的国家(多媒体闪动法、德两国)一个是欧洲西部的法兰西,一个是欧洲中部的德意志。在这两个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又是怎样得到确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
这样导入简明扼要,让学生既了解了法德两国的位置,又从整体上提示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导人新课就顺利了。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
课标规定本课教学内容是“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要了解法德两国是怎样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走上宪政道路的,就不能不介绍两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怎样讲述“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呢?原有设计是这样进入的:
师:请看探究问题:1875年法国正式确立的共和政体民主程度较高,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体现得较好。思考法国形成“典型的民主”与哪些历史因素有关?
师:(点击攻占巴士底狱)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师:(点击路易十六被处决图)知道这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吗?
师:有的同学可能要问:法国人民为什么会具备如此强的革命精神呢?(学生可能回答:法国是个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统治阶级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反抗也就日趋激烈。还有启蒙思想的影响。)
我们姑且不去考证法国的共和政体是否是“典型的民主”,先要研究为什么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新课程注重并提倡探究学习是对的,因此,不少教师经常、甚至是热衷于在教学中设计探究学习的问题。但是,探究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基础上,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理解的基础怎么探究?另外,设计探究学习的内容,要想一想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时机是否恰当?学生的“探究”是否有据可寻?一下子提出较高难度的“探究”问题不仅显得突兀,学生也无从人手。运动员在竞赛之前不知训练了多少次,比赛前还要热身,然后才有可能冲刺极限。学习也是这样,探究是向更深层次发展,之前的训练、热身必不可少。教师不能自己想当然地提出要求,没有基础是达不到的。
课标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教师首先应该讲清楚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追溯历史,从政治、阶级结构和思想等方面介绍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状况,表述要简洁明了。经过对教科书的研读,我们作了这样的修改:
师: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法王路易十四就公开宣称:“朕即国家”。革命前法国保留着等级制度,整个社会成员被分为三个等级,社会矛盾尖锐。(联系初中世界历史学习的“法国大革命”,出示两幅插图:“等级制度” 和“重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到这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教士、贵族是统治阶级,他们极力维护封建统治;第三等级被压在最底层,既包括深受压迫的广大农民,也包括虽富有但却没有政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也日趋激烈。法国又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发源地,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联系初中世界历史学习的“思想启蒙的火种”,出示伏尔泰、卢梭的头像和主要观点)他们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对“自由”“民主”的宣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已有的课程资源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这里,我们要充分利用高中教科书,又运用初中历史的教学资源。后者往往被忽视,特别是不熟悉初中历史的青年教师,容易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上挖深、加难。因此,怎样做到适度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高中历史的必修课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对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讲,越是联系他们学过的、熟悉的历史知识,越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较好地弥补课标的不足,解决初、高中课程衔接时遇到的教学困难。
初中历史没有德意志统一的内容,学习“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怎么办呢?我们设计了“‘铁与火’中完成的德意志统一”的子目,利用初中历史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师: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学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虽然没学过德意志的历史,但还是能回忆起和德国有关的知识。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看:
(出示马克思、恩格斯画像)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就是两位德意志人。(出示爱因斯坦画像)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出示贝多芬画像)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德国人。(出示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图)设计出内燃机、制成汽车的卡尔·本茨是德国人。此外,两次世界大战也和德国有关。但历史上的德意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一个地理概念。直到19世纪,德意志才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那么,是什么原因、又是谁领导德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呢?
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目前由于初、高中课标在内容设置上有不衔接之处,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教师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正确的态度和做法不应该是一味地抱怨和责难,也不能因困惑而茫然不知所措。高中教师不仅要熟悉高中教科书,还要熟悉初中教科书,要想方设法用好教科书,实现初、高中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让教学过程更加顺利流畅。
三、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细化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这句话对高中生来说,难度不小。人教版的单元导语从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否定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三权分立的角度说明历史的进步,这样要求教学难度就有所降低了。我们的青年教师原先设计了如下的小组合作探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师: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活动探究,请同学们以相邻四人为一探究小组,集中大家的智慧,感悟历史的启迪。我们来比一比哪一小组发言最积极,哪一小组最有历史智慧。(出示活动探究内容)
某校高一(1)班学生在学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后,对近代法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了不同看法,意见分成了两派。55%的同学拥护法国的共和政体,45%的同学拥戴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你拥护以上哪种政治体制?请阐述你的理由。
我们能设想学生会去赞同、拥护当年法德两国的制度吗?更何况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早已不存在了。这样设计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就只能是两派意见呢?为什么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呢?显然,这种设计不切合实际,是没有必要的。细化课程目标的要求,必须从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出发。要求学生具体分析各国政治制度对该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必须提供足够的史实,否则就会产生空对空的议论。因此,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将教学目标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
教科书在评价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意义时,简明扼要地表述为“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高度概括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影响。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结论呢?现在的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只介绍法国大革命,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没有提及。过去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观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即第三共和国时期)向垄断阶段过渡时经济缓慢发展。这显然是一种陈旧的看法。我们从近年出版的一些学术著作中选取了一些材料,以这样的方式向学生作介绍:
师:列宁曾说过:“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与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相比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对法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几则材料,来了解第三共和国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由三个宪法性法律文件构成的1875年宪法,即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这是一部各有打算的共和派、保皇派双方为求得一时的安定而制定的临时性宪法。但让人多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是,恰恰是这样一部临时性宪法,竟通用了65年之久,成为迄今为止法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宪法。
——吕一民《法国通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法国经济虽然总体上缓慢地发展,但生产总量不断增长,工业生产集中逐渐形成,经济生活中的其他一些新的现象也开始出现。特别是1896年以后法国经济由长期的徘徊不前一变而为奇迹般地奋起,这一良好势头大大加速了法国的工业化进程。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师:由此可见,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确立了国家的政体,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1870年一直延续到194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战败为止,共存在了70年。
关于德意志的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对德国历史的影响,教科书的表述比较简洁、客观,给细化教学目标留有空间。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和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怎样让学生认识这一点呢?我们选取了政论片《大国崛起》的有关内容配合教学:
多媒体播放《大国崛起·第六集·帝国春秋》的有关镜头画面和解说词
在1871年统一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德国的煤炭和钢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产量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
1913年,当德国全面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启动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
师:看了上述的资料,我们可以这样说,从长远来看,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的君主立宪政体并不代表着政治民主化的方向。所以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德意志帝国覆灭,法西斯势力被摧毁。这表明,在专制主义传统影响较深的德国,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二战后,德国最终走上了民主的道路。德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说明了:不断发展民主、完善民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
上述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选取的材料通俗易懂,学生能够理解,从而也就顺利达到了课标的基本要求。
古人说得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通过共同探讨、修改教学设计,我感到,虽然课标和教科书的编写在不断完善,为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追求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是没有止境的。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不能肤浅地认识课标,不能仅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认真地学习、理解课标,讲求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挖掘课程资源。不断地学习、吸收最新的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要刻意追求时髦,求新更要求真、求实。这样,才能深化新课程教学研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也能在学习、研究中不断得到提升。
责任编辑 豆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