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父为“哥”语言现象的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ul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汉语以“哥”指“兄”,然而,在广西有些农村,却有以“哥”指称父亲的用法,这种奇怪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表现的极为明显,之后日渐式微,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几乎很少运用这种称谓来称呼自己的父亲了,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这样的亲属称谓语仍有残留。
  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的社会文化体系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宗法家庭为背景、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因而中国人十分注重宗法人伦关系和道德伦理规范,在周代就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而且“制礼作乐”,确立了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礼)和与之相配的情感艺术系统(乐)。从那时起,中国人就恪守礼节,重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于是在民族心理上形成了两大烙印:一是对血缘关系十分重视,二是对等级观念的过分强调。反映在称谓形式上就是形成了一个十分繁杂、严密而且等级森严,长幼有序的发展完善的复杂系统。而以“哥”指称父亲的现象却似乎打破了“长幼有序”这样的一个传统原则,父辈与下一代平辈相称了,上下尊卑之别没有得到区分,这与传统的认为中国亲属称谓语十分注重封建伦理关系的观点不是相冲突了吗?
  然而,这样的现象不仅没有与封建伦理关系相冲突,反而是中国人十分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和伦理关系的一种表现。经过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大部分的家庭都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叔”或“爸”“阿爸”,这种称呼依旧遵循了“长幼有序”的原则,因为以上三种称呼是称呼上一辈的用语。只有少数家庭才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这样的家庭有几种情况:一是家里一连生了几个女儿,为了能生一个儿子,或生下儿子能够养活他长大成人,继承自己的香火,就让自己的孩子叫自己为“哥”。二是之前生过儿子,但是儿子却早早的因病因祸离开了人世,为了保住之后生下来的儿子,也叫孩子称呼自己为“哥”。三是虽然有几个儿子,但是在农村里迷信的说法认为这个人命中无子,如果孩子称呼此人为“爸”,在语言中形成了父子关系,父或子就会遇到不可测的灾祸。
  从上面三种情况可以看到称爸为“哥”的成因有二,其一,在封建伦理道德的长期统治之下,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现象十分严重。中国自古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为了能有一个男孩传祖宗的香火,甘愿放下自己长辈的架子,与自己的孩子平辈相称,这在十分注重封建等级观念的汉民族中,绝对是极大的牺牲,但是这样的牺牲,与没有儿子相比,又算的了什么呢?面子不重要,重点是要有一个儿子继承自己的香火,使自己祖宗的血脉不在自己的手上断绝。这就体现了他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与血脉的延续相比,尊卑等级观念有时可以作出让步。毕竟,称呼自己做“哥”只是几十年的小事,而血缘的延续可是千秋万代的大事啊!为家族、祖宗做牺牲可是中国人的天性,从古到今都不缺乏例证的。以上三种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的情况都反映了中国人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对拥有一个儿子的渴求。而为何千方百计的想要得到或保全儿子,就是因为他们不想“不孝”,担心以后死了对列祖列宗没法交代,还有不希望违背这种伦理道德而受到其他人的谴责。宗法制度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之深可见一斑。而这种“求子”的文化也深深的渗透到了老百姓的血脉之中,即使是现在经济发展了,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还是有许多中国人想要拥有儿子。这样的文化,在其他国家里是很少见到的。
  其二,这也体现了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封建迷信思想蔓延,很多人民碰到一些突如其来的灾祸比如自己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的夭折没有办法解释,就推测是命运注定了一切,而儿子的夭折也许就是和自己的命运有关,既然自己命中不能拥有儿子,就算儿子出生了,以后还是会离开自己的,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与自己平辈相称,在日常的称呼中没有形成父子关系,这样就能避免灾祸的发生。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被神化地认为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主宰人的命运,给人带来幸福或是灾祸了,这是一种迷信语言的力量的表现。
  在生活比较落后的时代,经济不发达、医疗设施不完善,很多孩童因为生病或饥饿早早离开了人世,在这样的时代,称父为“哥”的现象十分频繁,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在调查中,出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部分老人都不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父亲,而是以“哥”代之,他们说这样的现象在当时还有五六十年代十分普遍,因为那是一个多灾多祸的时代,很多孩子在这样的时代很难存活。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活下去,不因为饥饿或是疾病而早早离开人世,在无奈之下,就叫儿子称呼自己为“哥”,希望这样能够保全自己孩子的性命。而80年代之后,这样的称呼语在靠近城市的农村几乎消失了,这种变化是有特定的社会背景的。
  第一,社会生活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物质生活的充裕,孩子不会轻易的夭折,再加上人民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过于迷信语言的神秘力量,加上称呼父亲为“爸”的流行,就很少有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的现象发生了。
  第二,人们的价值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
  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封建伦理规范。中国的宗法制度很重要的一条是“男尊女卑”,女性没有继承遗产的权利,只有儿子才可以继承家产,家业,家族的荣誉,如果没有儿子,就会被村子里的人看不起甚至在宗族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使自己不至于在村子里受到欺负,很多人都卯足劲一定要生下儿子并且养活成人。就算命运中注定自己没有儿子,也要用尽一切办法,即使儿子不称呼自己为父亲也在所不惜。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以男性为天的观念受到了挑战,在新社会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提倡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一个样,女儿也是传后人,已经没有多少人有一定要生养一个男孩的想法了,于是为了得到一个男孩而折中让自己的孩子称呼自己为“哥”的现象就逐渐消失了。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的全息影象,语言变化是社会变化的必然结果。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除了有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之外,还能体现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头脑中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而称父亲为“哥”这种现象的日益消失,说明了随着民族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脱离时代的称谓语将会消失。但是这些语言现象,却在一定程度上能给我们透露出当时社会的一些痕迹来。
  
  参考文献:
  [1]郑尔宁.近二十年来现代汉语称谓语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5,(2).
  [2]马宏基 常庆丰.称谓语[M].新华出版社,1998.
  [3]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4]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J].汉语学习,1992,(2).
  [5]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莫霞,广西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青蒿素研发获诺奖让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成为热点话题。10月31日,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主办以"国粹中医·健康中国"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医科学大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来研究不同产地龙葵药材品质的差异,为龙葵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使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20%(v/v)甲
《说文·水部》共有468字,重文22,新附字23,是《说文解字》收字最多的部,其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无疑也是十分丰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说文·水部》的文化观照,探讨“水部”诸字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一、水与农业文明    1.多水的自然环境为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华民族自古以农业文明著称于世,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水资源。  中华大地水资源的丰富,
目的:探讨补肾益髓生血法对苯与环磷酰胺诱导AA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清洁级SD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75只,造模组皮下隔天注射苯(1 mL/kg)7周,取材前2
初中物理包含诸多内容,如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计算、物理实验等,它们都有明确的达标要求。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创设学习情境;依据学情,展开分层引导;创新实
近年来,“吧”族词正悄然加入汉语词语阵营,并呈继续扩大态势。张莉《说“吧”》一文中,发表看法,提出新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不断生成的“吧”族词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吧”族词本身,唯有站在中外文化交流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加以审视,才能理清“吧”族词的生成过程。笔者认为“吧”族词的生成与现代社会语言广泛接触和“吧”负载的文化信息有密切关系。由bar到“酒吧”再到“吧”族词的生成,构词语素“吧”经历了两次语义
建立了快速、灵敏、准确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用来分析4种商品人参(人参、红参、人参叶、人参须)中12种人参皂苷的含量,并用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了商品人参的质量。采用 ACQU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