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了《投名状》,有了《十月围城》,接下来的武侠片该怎么拍?陈可辛用了一个懒散而又显得狂妄的名称——《武侠》,有点像是对电影主题的草草敷衍,又有点像是对“武侠”这一宏大命题的一次颠覆式解构。
衙门捕快徐百九,遇上看似老实巴交的刘金喜时,怎么也不相信,一个普通百姓,仅凭赤手空拳,就能置朝廷两名通缉要犯于死地?别说徐百九,我也不相信,因为那两人武功非同寻常。于是乎,徐百九便像电视剧里被涂抹成中国版福尔摩斯的包文拯,或者是狄仁杰,一路反复推敲、假设,外加医学式琢磨。
某种意义上,徐百九承载了话外音的功能,他的那些假设包括试探,终不过是对刘金喜形象的丰满完善。可就在徐百九一百个相信,眼前的这人一定与江湖中最为残暴邪恶、杀人不眨眼的72地煞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之时,他却又陷进另一个泥潭,因为他无法解答,既然这人武功盖世,杀人如麻,为何又一隐十年,且每每放弃对自己的灭口良机。
单就武功,刘金喜亦即72地煞前二当家的唐龙并非教主对手。最终的决斗倘若不出意外地由教主胜出,后果自然难堪设想。邪不压正,这是绝大多数武侠片的最终归宿。但在陈可辛的作品里,却充满了对老套结局反叛的强烈渴望。《投名状》里最后三兄弟自相残杀,《十月围城》里侠客们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一个个没有走出“光荣”的结局。在《武侠》这里,由王羽扮演的教主最终“被打败”,不过不是唐龙武功的胜出,而只是应了那句老话——天打雷劈。
陈可辛究竟想阐释的是什么,我们未必尽然得知。但透过剧情,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副“侠义”的面孔:当像征着强力的武侠,企图征服另一种力量时,即便获得暂时的胜利,也难以征服强大的心灵。
昔日凭借一身好武功,坐上72地煞二把交椅的唐龙,在沾满别人的鲜血后,终于幡然悔悟,这才下定决心,告别过去。即便是捕快徐百九三番五次的试探甚至挑衅,刘金喜依然不忿不怒;即便明知徐百九回衙门就是为了取腰牌抓人,刘金喜依然任其自便……正是心灵的忏悔与沉淀,唐龙才得以成功蜕变成那个十年如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乡邻称道的刘金喜。
相对于刘金喜的身份,唐龙根本就算不上“侠”,至多只是一个冰冷的杀手,因为他的浑身功夫,早已沦为满足强力欲望的冷血机器。而刘金喜,已经从机器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同情心、有正义的人,既不仗势欺人,又不屈服于邪恶力量,这便是陈可辛镜头下的“武侠”。
在整部作品中,打斗力求简单干脆,显然,陈可辛不愿把精力专注于打斗场面的宏大与惊艳,反倒是精心雕琢于剧情的铺陈细节。如果说金庸把武侠拔出了人间烟火,演绎成一帮武林界波诡云谲的力量博杀,那么《武侠》背后的陈可辛,则是力图将现如今有些虚无缥缈的武侠,还原于油盐酱醋,把那象征正义与善良的强大力量,植入刘金喜的心灵。
没有什么样的力量,比心灵的强大更令人折服!拂开《武侠》的帷幕,是陈可辛企图对传统“武侠”影视理念重新解构的“野心”。
【责编/九月】
衙门捕快徐百九,遇上看似老实巴交的刘金喜时,怎么也不相信,一个普通百姓,仅凭赤手空拳,就能置朝廷两名通缉要犯于死地?别说徐百九,我也不相信,因为那两人武功非同寻常。于是乎,徐百九便像电视剧里被涂抹成中国版福尔摩斯的包文拯,或者是狄仁杰,一路反复推敲、假设,外加医学式琢磨。
某种意义上,徐百九承载了话外音的功能,他的那些假设包括试探,终不过是对刘金喜形象的丰满完善。可就在徐百九一百个相信,眼前的这人一定与江湖中最为残暴邪恶、杀人不眨眼的72地煞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之时,他却又陷进另一个泥潭,因为他无法解答,既然这人武功盖世,杀人如麻,为何又一隐十年,且每每放弃对自己的灭口良机。
单就武功,刘金喜亦即72地煞前二当家的唐龙并非教主对手。最终的决斗倘若不出意外地由教主胜出,后果自然难堪设想。邪不压正,这是绝大多数武侠片的最终归宿。但在陈可辛的作品里,却充满了对老套结局反叛的强烈渴望。《投名状》里最后三兄弟自相残杀,《十月围城》里侠客们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一个个没有走出“光荣”的结局。在《武侠》这里,由王羽扮演的教主最终“被打败”,不过不是唐龙武功的胜出,而只是应了那句老话——天打雷劈。
陈可辛究竟想阐释的是什么,我们未必尽然得知。但透过剧情,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副“侠义”的面孔:当像征着强力的武侠,企图征服另一种力量时,即便获得暂时的胜利,也难以征服强大的心灵。
昔日凭借一身好武功,坐上72地煞二把交椅的唐龙,在沾满别人的鲜血后,终于幡然悔悟,这才下定决心,告别过去。即便是捕快徐百九三番五次的试探甚至挑衅,刘金喜依然不忿不怒;即便明知徐百九回衙门就是为了取腰牌抓人,刘金喜依然任其自便……正是心灵的忏悔与沉淀,唐龙才得以成功蜕变成那个十年如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乡邻称道的刘金喜。
相对于刘金喜的身份,唐龙根本就算不上“侠”,至多只是一个冰冷的杀手,因为他的浑身功夫,早已沦为满足强力欲望的冷血机器。而刘金喜,已经从机器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同情心、有正义的人,既不仗势欺人,又不屈服于邪恶力量,这便是陈可辛镜头下的“武侠”。
在整部作品中,打斗力求简单干脆,显然,陈可辛不愿把精力专注于打斗场面的宏大与惊艳,反倒是精心雕琢于剧情的铺陈细节。如果说金庸把武侠拔出了人间烟火,演绎成一帮武林界波诡云谲的力量博杀,那么《武侠》背后的陈可辛,则是力图将现如今有些虚无缥缈的武侠,还原于油盐酱醋,把那象征正义与善良的强大力量,植入刘金喜的心灵。
没有什么样的力量,比心灵的强大更令人折服!拂开《武侠》的帷幕,是陈可辛企图对传统“武侠”影视理念重新解构的“野心”。
【责编/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