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三条“通道”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衔接机制,对科技教育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融合中小学科技教育内容,贯通中小学科技活动,共享资源、打通师资壁垒,是促进中小学科技教育持续发展,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高效途径。
  深度融合中小学科技教育内容
  科技教育是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理念的引领下,以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活动。认清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共性因素和差异区别,是中小学科技教育内容深度融合的前提。小学和中学的科技教育处于“启蒙”和“入门”两个不同的层次,但其在内容上都细分为生命领域、物质领域和地球与宇宙领域。
  学科教学是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主阵地,是沿着知识系统螺旋上升的教育内容。小学阶段,科技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科学》学科,密切联系生活,综合性强。中学阶段,科技则融入自然与科学、人文与社会、技术与生活、体育与健康等全部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的知识体系特征。学科增多、知识难度加大、边界扩展、知识体系细化分类,都会使学生对科技教育的跳跃性和分散性感到不适应。因此,小学教师应主动增强科学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原理;中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科技兴趣的衔接,保护学生的科技兴趣和科学探究意识。此外,应开发中小学科技教育衔接校本课程,以保持教育内容的连贯性与持续性,使中小学科技教育内容跨学段上下衔接、纵向贯通、横向联系。
  有效贯通中小学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由教师创设活动场地,提供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和探讨,与学科教育互为补充。中小学科技活动形式基本相同,主要有科技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参观体验科技活动、实践制作活动、课题研究创新活动等。
  笔者建议打通中小学科技活动校际、学段间组织壁垒,建立跨学段多校参与的校际科技联盟和科技活动共同体,从而形成集团优势。校际科技联盟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参加科技征文、科幻绘画、科技小论文评比等科普知识推广活动。科技共同体将有步骤、有梯度地组织天文观测、标本制作、航模制作、电脑绘画设计等趣味活动和竞赛,建立跨学段社团和科技小组,共同参与课题专项研究。
  广泛、丰富的科技活动是学生科技素养获得培育与展示的舞台,有利于点燃学生的科学兴趣。保持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的延伸性与持续性,对于培养学生多元思维方式,锻炼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积累意义重大。横向联系、纵向贯通是科技教育活动从关注过程本身到聚焦学生成长的转化,是遵循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树立开放理念的首要体现。
  建立共享、共进的协作机制
  为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参与科技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科技成果、体验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精神,2010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手启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雏鹰计划”,建立了科技创新与基础教育衔接的机制。首都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海洋馆、北京市植物园、北京市气象台等156家科普资源基地单位逐步向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开放。中科院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感染内科实验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个实验室成为中小学生的科技课堂。
  笔者认为,在充分运用市级科技资源的同时,应进一步深化区域科技资源开发,对市级资源进行有益补充与完善,推动地区科技协同教育发展。比如建立区域范围内中小学科技教育资源共用、共享机制,为中小学科普教育、科技活动、实验创新活动提供更便捷、灵活的服务。
  實践证明,中小学科技教育衔接与融通能更持久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架桥铺路。
  (作者系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梦茜
其他文献
引导学生探究“杨辉三角”,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感受“杨辉三角”的美,了解“杨辉三角”在数学中的应用。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与习题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文化,在规律探究中欣赏数学文化。
家有青春期孩子  青春期是孩子迅速成长的阶段,也是很多家长担心、烦恼的阶段。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在语言、行为、性格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作为家长,你有什么样的困惑和难题?与青春期的孩子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你一般会怎样处理?  ●天津 初二男生妈妈 王美丽  近一年来,因为儿子我活得格外焦虑。2020年疫情期间,我和丈夫单位里疫情防控压力非常大,基本没精力管孩子。那段时间孩子几乎手机不离身,但想到要
时代呼唤教育家,这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是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用教育家的情怀做教育就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就要用爱和责任为孩子擦亮生命的底色。  我们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学校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回答是: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具民族情怀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读经典、习礼仪,培育博雅少年”自然而然地成了学校育人工作的主要抓手,通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