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扎西达娃的小说变幻出奇异莫测的色彩,而在斑斓诡谲的漩涡中又含蕴着深邃的精神困境与精神救赎。这不仅与其选取的独特西藏题材有关,也与它所采用的独特形式有关--它既是一个典型的多重跨界叙事,并且每一个故事的能值都指向多個所指,产生朦胧多义的隐喻效果。而在不同所指相互冲突而返回能指的诗性叙事中,三个故事世界的文本隐喻又相互指涉,在游移中仅留下痕迹让读者去猜测和感受。
关键词:扎西达娃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隐喻叙事 张力
“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支配着意识。”
——题记
扎西达娃的小说变幻出奇异莫测的色彩,而在斑斓诡谲的漩涡中又含蕴着深邃的精神困境与精神救赎。这不仅与其选取的独特西藏题材有关,也与它所采用的独特形式有关——它既是一个典型的多重跨界叙事,并且每一个故事的能值都指向多个所指,产生朦胧多义的隐喻效果。而在不同所指相互冲突而返回能指的诗性叙事中,三个故事世界的文本隐喻又相互指涉,在游移中仅留下痕迹让读者去猜测和感受。小说开篇即点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支配意识。”小说精致的结构形式使每个故事获得自己的张力并且以隐喻性质的指涉相互投射,使意思传达清晰而又扑朔迷离。先锋小说群体整体转向关注“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扎西达娃的叙事效果体现于其叙事形式之中,而在先锋小说中形式与内容从不是可以鲜明划分出界限的。故事开端扎妥活佛去世前说,“当你翻过喀隆雪山,站在莲花大师的掌纹中间,不要追求,不要寻找。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象。”在这里不仅指故事中人物的精神领悟与精神幻象,同时也可看做整篇文本的隐喻,幻象即领悟,形式即一是,在文本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形成独具一格的诗性叙事张力。
小说开篇即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描述出“我”存在的现实世界:过去—现在,“十九世纪优美的田园风景画”—“现代化的生活”,“古老的生活方式”—“物质文明”,在二元对立的不可调和中展现了现实世界的真实生存境遇,这样的境遇逼迫着人们做出选择,或者体悟分裂。而在现代的境遇中,人们又是普遍分裂的,并以一种无知无觉的方式忍受着。扎妥活佛和“我”则是现代文明中的两种人:超越者与思考者。但在物质文明吞噬信仰的时代,在对现代文明还未进行反思的时代,“我们”注定分裂、冲突,又在其中寻求着精神的终极——于扎妥活佛是将逝的信仰,于“我”是未临的新生。在现实世界中充满未知与迷茫中,扎妥活佛和“我”都以各自的方式寻求回归统一之路,寻求终极的精神救赎之路。于是扎妥活佛寻向信仰时代的神存世界,而“我”寻向故事的文本世界。但在小说中,并不是分叉的两个并行的故事,而是每个故事以各自的隐喻指涉他者,形成一个相互暗示的封闭循环。每一个故事都可以看做其他的隐喻叙事,而由于所指的不在场和能指的相互指涉,与文本结构形式作了最为现代性的隐喻:终极的精神救赎与神性统一已经变为所指始终不在场,人类只有通过语言与叙事的能指极力暗示来指称所指。能指是个不断游移的分延过程,这便是现代人的处境。但作为符号是以意义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人类还没有失去终极的希望,所有能指相互指涉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阐释形成的过程。这里的语言以外在和内在的形式作了自我的隐喻——人类的精神在无望的不断行走之中,也在不断获得精神的回归与救赎。
扎妥活佛叙述的神存世界记载于古老的经书中,在北方的“人间净土”——香巴拉。这个世界同样也是以二元对立存在的:“神武轮王”与魔鬼的战争,并且战争要经历数百年,然后会有一千年的信仰时代,但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一切都会面临仅仅是形式不同的循环,人类会再次遭遇苦难,然后获得新生。一切将死的同样也是新生的。在这个神存世界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从其能指中获得两个所指。所指一指向自身的神话故事,所指二以隐喻的方式指向现实世界。“神武轮王”是原有的光明的信仰,而魔鬼则是物质诱惑中的堕落。人类世界在不断的循环中,凝视自身苦难,并寻求救赎,寻找已逝的“香巴拉”纯净之地。
世界与世界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现实世界中“我”遇到了扎妥活佛一样,“我”的故事也与扎妥活佛的神话相遇了。“两个康巴地区的年轻人,他们去找通往香巴拉的路了。”由此形成了第一个跨层叙事。
“我”写的那篇小说构成了文本叙事的主体:婛从小便被置于一种孤独的境遇中,而孤独是普遍的、弥散开来的、日复一日的。她是、她的爸爸是、哑女人也是,在这种孤独中人不自知的进行着交合与遗忘。终于,婛忍受不了这种孤独封闭的漫长,她跟着塔贝离开家了。她在腰上挂条皮绳,“用它来计算天数”,“我离开家有五天了”。婛的家在这里是个含义丰富的隐喻,同时也是皮绳扣的来由,支撑着这个文本的构建。在故事世界中,婛的家指那个“毫无生气的土地”,那个沉默的、孤独的、日复一日的地方。而这个故事同样也可以看做现实世界的隐喻,在现实世界中,人类经历的也是同样的隔绝、封闭、孤独,毫无希望与不自知的性爱。于是,离开家便是逃离那种令人窒息的孤独与漫长。婛开始“根本不想打听汉子会把她带向何处,她只知道她永远要离开那篇毫无生气的土地了。”这样的隐喻很像艾略特形容西方现代人精神荒芜空虚的“荒原”。婛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她只是逃离,而计算天数的皮绳扣其实就是她在逃离与寻求之间经历过程。它是一个过程,也是现代人寻求精神救赎与信仰的过程。而结尾“我代替了塔贝,婛跟在我后面,我们一起往回走。时间又从头算起”。在这里,婛找到了所信仰的,但救赎之旅并不因此而终结,仍然漫长无期,过程仍在继续。不过,经历了苦难的婛已经是个新人,她不再只是逃避,而是直视。她有坚定的信仰后已经不再惧怕回“家”,那是新的时间点,是更为坚定的精神回归之路。
显然,这时的婛还未经历苦难,她在物质世界的诱惑与终极的精神救赎之路之间摇摆不定,于是她看见行人兴高采烈的挥手,向塔贝展示印有拖拉机的书,对于计算器产生兴奋,喝酒与跳迪斯科。她不想走了。但塔贝阻止她,
“你才不懂什么叫累,瞧你那粗腿,比牦牛还健壮。你生来就不懂什么叫累。”
“不,我说的不是身体,”她戳戳自己的心窝。
是的,跋涉在毫无目标、希望渺茫的高原上,享乐与放纵是极度诱惑的,如现代人在孤独荒凉、毫无意义的境遇中狂欢作乐,力图迷失自己。婛是摇摆不定的,而这时塔贝以暴力胁迫婛跟随他。但塔贝自身所隐喻的那种守旧式的坚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已经过时了,现代人已经不能毫无缘由的信仰某种精神,他们不足以又足够的精神力量度过时代的精神危机。他们注定要经历苦难,自我寻求,最终回到信仰本身。所以,塔贝在与物质文明的相遇中还未对抗已然失败、塔贝有坚定的信念,有精神支持,但他注定死亡,死于物质文明之下。所以精神的救赎之路需要新生的力量去探索,需要经历诱惑、经历苦难的人去寻求。再次发生了第二次跨界叙事——我找到了我的主人公。
扎妥活佛与塔贝是坚定信仰的隐喻,他们从未动摇过,但是他们对已逝的信仰时代只是挽留、叹息,一意孤行的执着。将逝的必定死亡。而“我”与婛则是经历现代精神苦难的人,虽然还未有希望之火,虽然处于现代文明之中面临着迷惘和困惑,但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看清事实,找回信念,并最终坚定地走向回归之路。于是在这里,产生了第三次跨层叙事——现实世界、故事世界、神存世界完全打破叙述者界限而融合,汇集于莲花生的掌纹这样一个隐喻之中。在这里汇聚着各种幻象,而领悟它们就是看到它们,经历它们,最终回归精神的净土。
“她腰间的皮绳扣在我鼻前晃荡,我抓住皮绳,想知道她离家的日子。便顺着顶端第一个结认真的数下去……数到最后一个结是一百零八个,正好与塔贝手腕上念珠的颗数相吻合,”在这里,已死亡的与新生的,将死的与未生的,相连而循环。人类在寻找精神回归中必要经历苦难,经历过程,经历幻象,最终通向终极的救赎之路。
三个叙事世界的相互隐喻、指涉以及三次跨层叙事手法的运用构成了扎西达娃这篇以人类精神回归之路为内涵的文本,而小说的题目也很好的隐喻了它。皮绳扣是离家的天数,家是那个死寂的、沉闷的、孤独的精神荒原,在出走、寻求、经历苦难后,人类会以新的精神和信念来面对它,最终走向精神的回归与救赎。
(作者介绍:孙云霏,华中科技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西方诗学与批评)
关键词:扎西达娃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隐喻叙事 张力
“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支配着意识。”
——题记
扎西达娃的小说变幻出奇异莫测的色彩,而在斑斓诡谲的漩涡中又含蕴着深邃的精神困境与精神救赎。这不仅与其选取的独特西藏题材有关,也与它所采用的独特形式有关——它既是一个典型的多重跨界叙事,并且每一个故事的能值都指向多个所指,产生朦胧多义的隐喻效果。而在不同所指相互冲突而返回能指的诗性叙事中,三个故事世界的文本隐喻又相互指涉,在游移中仅留下痕迹让读者去猜测和感受。小说开篇即点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支配意识。”小说精致的结构形式使每个故事获得自己的张力并且以隐喻性质的指涉相互投射,使意思传达清晰而又扑朔迷离。先锋小说群体整体转向关注“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扎西达娃的叙事效果体现于其叙事形式之中,而在先锋小说中形式与内容从不是可以鲜明划分出界限的。故事开端扎妥活佛去世前说,“当你翻过喀隆雪山,站在莲花大师的掌纹中间,不要追求,不要寻找。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象。”在这里不仅指故事中人物的精神领悟与精神幻象,同时也可看做整篇文本的隐喻,幻象即领悟,形式即一是,在文本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形成独具一格的诗性叙事张力。
小说开篇即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描述出“我”存在的现实世界:过去—现在,“十九世纪优美的田园风景画”—“现代化的生活”,“古老的生活方式”—“物质文明”,在二元对立的不可调和中展现了现实世界的真实生存境遇,这样的境遇逼迫着人们做出选择,或者体悟分裂。而在现代的境遇中,人们又是普遍分裂的,并以一种无知无觉的方式忍受着。扎妥活佛和“我”则是现代文明中的两种人:超越者与思考者。但在物质文明吞噬信仰的时代,在对现代文明还未进行反思的时代,“我们”注定分裂、冲突,又在其中寻求着精神的终极——于扎妥活佛是将逝的信仰,于“我”是未临的新生。在现实世界中充满未知与迷茫中,扎妥活佛和“我”都以各自的方式寻求回归统一之路,寻求终极的精神救赎之路。于是扎妥活佛寻向信仰时代的神存世界,而“我”寻向故事的文本世界。但在小说中,并不是分叉的两个并行的故事,而是每个故事以各自的隐喻指涉他者,形成一个相互暗示的封闭循环。每一个故事都可以看做其他的隐喻叙事,而由于所指的不在场和能指的相互指涉,与文本结构形式作了最为现代性的隐喻:终极的精神救赎与神性统一已经变为所指始终不在场,人类只有通过语言与叙事的能指极力暗示来指称所指。能指是个不断游移的分延过程,这便是现代人的处境。但作为符号是以意义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人类还没有失去终极的希望,所有能指相互指涉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阐释形成的过程。这里的语言以外在和内在的形式作了自我的隐喻——人类的精神在无望的不断行走之中,也在不断获得精神的回归与救赎。
扎妥活佛叙述的神存世界记载于古老的经书中,在北方的“人间净土”——香巴拉。这个世界同样也是以二元对立存在的:“神武轮王”与魔鬼的战争,并且战争要经历数百年,然后会有一千年的信仰时代,但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一切都会面临仅仅是形式不同的循环,人类会再次遭遇苦难,然后获得新生。一切将死的同样也是新生的。在这个神存世界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从其能指中获得两个所指。所指一指向自身的神话故事,所指二以隐喻的方式指向现实世界。“神武轮王”是原有的光明的信仰,而魔鬼则是物质诱惑中的堕落。人类世界在不断的循环中,凝视自身苦难,并寻求救赎,寻找已逝的“香巴拉”纯净之地。
世界与世界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现实世界中“我”遇到了扎妥活佛一样,“我”的故事也与扎妥活佛的神话相遇了。“两个康巴地区的年轻人,他们去找通往香巴拉的路了。”由此形成了第一个跨层叙事。
“我”写的那篇小说构成了文本叙事的主体:婛从小便被置于一种孤独的境遇中,而孤独是普遍的、弥散开来的、日复一日的。她是、她的爸爸是、哑女人也是,在这种孤独中人不自知的进行着交合与遗忘。终于,婛忍受不了这种孤独封闭的漫长,她跟着塔贝离开家了。她在腰上挂条皮绳,“用它来计算天数”,“我离开家有五天了”。婛的家在这里是个含义丰富的隐喻,同时也是皮绳扣的来由,支撑着这个文本的构建。在故事世界中,婛的家指那个“毫无生气的土地”,那个沉默的、孤独的、日复一日的地方。而这个故事同样也可以看做现实世界的隐喻,在现实世界中,人类经历的也是同样的隔绝、封闭、孤独,毫无希望与不自知的性爱。于是,离开家便是逃离那种令人窒息的孤独与漫长。婛开始“根本不想打听汉子会把她带向何处,她只知道她永远要离开那篇毫无生气的土地了。”这样的隐喻很像艾略特形容西方现代人精神荒芜空虚的“荒原”。婛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她只是逃离,而计算天数的皮绳扣其实就是她在逃离与寻求之间经历过程。它是一个过程,也是现代人寻求精神救赎与信仰的过程。而结尾“我代替了塔贝,婛跟在我后面,我们一起往回走。时间又从头算起”。在这里,婛找到了所信仰的,但救赎之旅并不因此而终结,仍然漫长无期,过程仍在继续。不过,经历了苦难的婛已经是个新人,她不再只是逃避,而是直视。她有坚定的信仰后已经不再惧怕回“家”,那是新的时间点,是更为坚定的精神回归之路。
显然,这时的婛还未经历苦难,她在物质世界的诱惑与终极的精神救赎之路之间摇摆不定,于是她看见行人兴高采烈的挥手,向塔贝展示印有拖拉机的书,对于计算器产生兴奋,喝酒与跳迪斯科。她不想走了。但塔贝阻止她,
“你才不懂什么叫累,瞧你那粗腿,比牦牛还健壮。你生来就不懂什么叫累。”
“不,我说的不是身体,”她戳戳自己的心窝。
是的,跋涉在毫无目标、希望渺茫的高原上,享乐与放纵是极度诱惑的,如现代人在孤独荒凉、毫无意义的境遇中狂欢作乐,力图迷失自己。婛是摇摆不定的,而这时塔贝以暴力胁迫婛跟随他。但塔贝自身所隐喻的那种守旧式的坚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已经过时了,现代人已经不能毫无缘由的信仰某种精神,他们不足以又足够的精神力量度过时代的精神危机。他们注定要经历苦难,自我寻求,最终回到信仰本身。所以,塔贝在与物质文明的相遇中还未对抗已然失败、塔贝有坚定的信念,有精神支持,但他注定死亡,死于物质文明之下。所以精神的救赎之路需要新生的力量去探索,需要经历诱惑、经历苦难的人去寻求。再次发生了第二次跨界叙事——我找到了我的主人公。
扎妥活佛与塔贝是坚定信仰的隐喻,他们从未动摇过,但是他们对已逝的信仰时代只是挽留、叹息,一意孤行的执着。将逝的必定死亡。而“我”与婛则是经历现代精神苦难的人,虽然还未有希望之火,虽然处于现代文明之中面临着迷惘和困惑,但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看清事实,找回信念,并最终坚定地走向回归之路。于是在这里,产生了第三次跨层叙事——现实世界、故事世界、神存世界完全打破叙述者界限而融合,汇集于莲花生的掌纹这样一个隐喻之中。在这里汇聚着各种幻象,而领悟它们就是看到它们,经历它们,最终回归精神的净土。
“她腰间的皮绳扣在我鼻前晃荡,我抓住皮绳,想知道她离家的日子。便顺着顶端第一个结认真的数下去……数到最后一个结是一百零八个,正好与塔贝手腕上念珠的颗数相吻合,”在这里,已死亡的与新生的,将死的与未生的,相连而循环。人类在寻找精神回归中必要经历苦难,经历过程,经历幻象,最终通向终极的救赎之路。
三个叙事世界的相互隐喻、指涉以及三次跨层叙事手法的运用构成了扎西达娃这篇以人类精神回归之路为内涵的文本,而小说的题目也很好的隐喻了它。皮绳扣是离家的天数,家是那个死寂的、沉闷的、孤独的精神荒原,在出走、寻求、经历苦难后,人类会以新的精神和信念来面对它,最终走向精神的回归与救赎。
(作者介绍:孙云霏,华中科技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西方诗学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