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悟中获得幻象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canyu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扎西达娃的小说变幻出奇异莫测的色彩,而在斑斓诡谲的漩涡中又含蕴着深邃的精神困境与精神救赎。这不仅与其选取的独特西藏题材有关,也与它所采用的独特形式有关--它既是一个典型的多重跨界叙事,并且每一个故事的能值都指向多個所指,产生朦胧多义的隐喻效果。而在不同所指相互冲突而返回能指的诗性叙事中,三个故事世界的文本隐喻又相互指涉,在游移中仅留下痕迹让读者去猜测和感受。
  关键词:扎西达娃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隐喻叙事 张力
  “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支配着意识。”
  ——题记
  扎西达娃的小说变幻出奇异莫测的色彩,而在斑斓诡谲的漩涡中又含蕴着深邃的精神困境与精神救赎。这不仅与其选取的独特西藏题材有关,也与它所采用的独特形式有关——它既是一个典型的多重跨界叙事,并且每一个故事的能值都指向多个所指,产生朦胧多义的隐喻效果。而在不同所指相互冲突而返回能指的诗性叙事中,三个故事世界的文本隐喻又相互指涉,在游移中仅留下痕迹让读者去猜测和感受。小说开篇即点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支配意识。”小说精致的结构形式使每个故事获得自己的张力并且以隐喻性质的指涉相互投射,使意思传达清晰而又扑朔迷离。先锋小说群体整体转向关注“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扎西达娃的叙事效果体现于其叙事形式之中,而在先锋小说中形式与内容从不是可以鲜明划分出界限的。故事开端扎妥活佛去世前说,“当你翻过喀隆雪山,站在莲花大师的掌纹中间,不要追求,不要寻找。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象。”在这里不仅指故事中人物的精神领悟与精神幻象,同时也可看做整篇文本的隐喻,幻象即领悟,形式即一是,在文本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形成独具一格的诗性叙事张力。
  小说开篇即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描述出“我”存在的现实世界:过去—现在,“十九世纪优美的田园风景画”—“现代化的生活”,“古老的生活方式”—“物质文明”,在二元对立的不可调和中展现了现实世界的真实生存境遇,这样的境遇逼迫着人们做出选择,或者体悟分裂。而在现代的境遇中,人们又是普遍分裂的,并以一种无知无觉的方式忍受着。扎妥活佛和“我”则是现代文明中的两种人:超越者与思考者。但在物质文明吞噬信仰的时代,在对现代文明还未进行反思的时代,“我们”注定分裂、冲突,又在其中寻求着精神的终极——于扎妥活佛是将逝的信仰,于“我”是未临的新生。在现实世界中充满未知与迷茫中,扎妥活佛和“我”都以各自的方式寻求回归统一之路,寻求终极的精神救赎之路。于是扎妥活佛寻向信仰时代的神存世界,而“我”寻向故事的文本世界。但在小说中,并不是分叉的两个并行的故事,而是每个故事以各自的隐喻指涉他者,形成一个相互暗示的封闭循环。每一个故事都可以看做其他的隐喻叙事,而由于所指的不在场和能指的相互指涉,与文本结构形式作了最为现代性的隐喻:终极的精神救赎与神性统一已经变为所指始终不在场,人类只有通过语言与叙事的能指极力暗示来指称所指。能指是个不断游移的分延过程,这便是现代人的处境。但作为符号是以意义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人类还没有失去终极的希望,所有能指相互指涉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阐释形成的过程。这里的语言以外在和内在的形式作了自我的隐喻——人类的精神在无望的不断行走之中,也在不断获得精神的回归与救赎。
  扎妥活佛叙述的神存世界记载于古老的经书中,在北方的“人间净土”——香巴拉。这个世界同样也是以二元对立存在的:“神武轮王”与魔鬼的战争,并且战争要经历数百年,然后会有一千年的信仰时代,但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一切都会面临仅仅是形式不同的循环,人类会再次遭遇苦难,然后获得新生。一切将死的同样也是新生的。在这个神存世界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从其能指中获得两个所指。所指一指向自身的神话故事,所指二以隐喻的方式指向现实世界。“神武轮王”是原有的光明的信仰,而魔鬼则是物质诱惑中的堕落。人类世界在不断的循环中,凝视自身苦难,并寻求救赎,寻找已逝的“香巴拉”纯净之地。
  世界与世界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现实世界中“我”遇到了扎妥活佛一样,“我”的故事也与扎妥活佛的神话相遇了。“两个康巴地区的年轻人,他们去找通往香巴拉的路了。”由此形成了第一个跨层叙事。
  “我”写的那篇小说构成了文本叙事的主体:婛从小便被置于一种孤独的境遇中,而孤独是普遍的、弥散开来的、日复一日的。她是、她的爸爸是、哑女人也是,在这种孤独中人不自知的进行着交合与遗忘。终于,婛忍受不了这种孤独封闭的漫长,她跟着塔贝离开家了。她在腰上挂条皮绳,“用它来计算天数”,“我离开家有五天了”。婛的家在这里是个含义丰富的隐喻,同时也是皮绳扣的来由,支撑着这个文本的构建。在故事世界中,婛的家指那个“毫无生气的土地”,那个沉默的、孤独的、日复一日的地方。而这个故事同样也可以看做现实世界的隐喻,在现实世界中,人类经历的也是同样的隔绝、封闭、孤独,毫无希望与不自知的性爱。于是,离开家便是逃离那种令人窒息的孤独与漫长。婛开始“根本不想打听汉子会把她带向何处,她只知道她永远要离开那篇毫无生气的土地了。”这样的隐喻很像艾略特形容西方现代人精神荒芜空虚的“荒原”。婛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她只是逃离,而计算天数的皮绳扣其实就是她在逃离与寻求之间经历过程。它是一个过程,也是现代人寻求精神救赎与信仰的过程。而结尾“我代替了塔贝,婛跟在我后面,我们一起往回走。时间又从头算起”。在这里,婛找到了所信仰的,但救赎之旅并不因此而终结,仍然漫长无期,过程仍在继续。不过,经历了苦难的婛已经是个新人,她不再只是逃避,而是直视。她有坚定的信仰后已经不再惧怕回“家”,那是新的时间点,是更为坚定的精神回归之路。
  显然,这时的婛还未经历苦难,她在物质世界的诱惑与终极的精神救赎之路之间摇摆不定,于是她看见行人兴高采烈的挥手,向塔贝展示印有拖拉机的书,对于计算器产生兴奋,喝酒与跳迪斯科。她不想走了。但塔贝阻止她,
  “你才不懂什么叫累,瞧你那粗腿,比牦牛还健壮。你生来就不懂什么叫累。”
  “不,我说的不是身体,”她戳戳自己的心窝。
  是的,跋涉在毫无目标、希望渺茫的高原上,享乐与放纵是极度诱惑的,如现代人在孤独荒凉、毫无意义的境遇中狂欢作乐,力图迷失自己。婛是摇摆不定的,而这时塔贝以暴力胁迫婛跟随他。但塔贝自身所隐喻的那种守旧式的坚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已经过时了,现代人已经不能毫无缘由的信仰某种精神,他们不足以又足够的精神力量度过时代的精神危机。他们注定要经历苦难,自我寻求,最终回到信仰本身。所以,塔贝在与物质文明的相遇中还未对抗已然失败、塔贝有坚定的信念,有精神支持,但他注定死亡,死于物质文明之下。所以精神的救赎之路需要新生的力量去探索,需要经历诱惑、经历苦难的人去寻求。再次发生了第二次跨界叙事——我找到了我的主人公。
  扎妥活佛与塔贝是坚定信仰的隐喻,他们从未动摇过,但是他们对已逝的信仰时代只是挽留、叹息,一意孤行的执着。将逝的必定死亡。而“我”与婛则是经历现代精神苦难的人,虽然还未有希望之火,虽然处于现代文明之中面临着迷惘和困惑,但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看清事实,找回信念,并最终坚定地走向回归之路。于是在这里,产生了第三次跨层叙事——现实世界、故事世界、神存世界完全打破叙述者界限而融合,汇集于莲花生的掌纹这样一个隐喻之中。在这里汇聚着各种幻象,而领悟它们就是看到它们,经历它们,最终回归精神的净土。
  “她腰间的皮绳扣在我鼻前晃荡,我抓住皮绳,想知道她离家的日子。便顺着顶端第一个结认真的数下去……数到最后一个结是一百零八个,正好与塔贝手腕上念珠的颗数相吻合,”在这里,已死亡的与新生的,将死的与未生的,相连而循环。人类在寻找精神回归中必要经历苦难,经历过程,经历幻象,最终通向终极的救赎之路。
  三个叙事世界的相互隐喻、指涉以及三次跨层叙事手法的运用构成了扎西达娃这篇以人类精神回归之路为内涵的文本,而小说的题目也很好的隐喻了它。皮绳扣是离家的天数,家是那个死寂的、沉闷的、孤独的精神荒原,在出走、寻求、经历苦难后,人类会以新的精神和信念来面对它,最终走向精神的回归与救赎。
  (作者介绍:孙云霏,华中科技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西方诗学与批评)
其他文献
作为“叶开老师阅读群”里的一名普通妈妈,泡在群里大半年了,我女儿只提交过一篇290字的作文《小猎捕蛋记》,她爸爸却引以为豪,因为他觉得原始人吃肉为主,难得吃素,物以稀为贵嘛,“捕蛋”这个主题是多么独特新颖!  晕倒!简直是“强词夺理”!其他爸爸也是不是这样宠女儿?我不知道。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巨变的那个人是我自己。心里憋了很多话,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连敲着键盘的手指都要高兴地翘起来!随即眼前又浮
内容摘要:陕西作家对黄土地的浓重情结和文化中的土质性因子使得陕西成为现实主义文学蓬勃发展的理想沃土,在作品的题材、手法、深度方面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陕西乡土小说 现实主义 创作特色  以路遥、陈忠实、程海、贾平凹等作家为代表的陕西三大作家群,其作品虽带有明显的地域性风格,但作家们共同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对于脚下的黄土地普遍有着浓厚的热爱之情和深深的留恋情结,这就使得陕西文化的土质
内容摘要:文章分析了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塞缪尔·亨廷顿的生平工作背景、学术研究背景,发表理论的社会时代背景包括国际及美国国内形势;对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重要观点进行提炼分析;站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角度运用相关的文明理论对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进行理性剖析;以建设性的态度指导中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重视中华文明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的和谐共处,发展以相应代表的亚洲4大次区域强国为
自信满满地交了考卷,可万万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妈妈:胡图,你不是说这次能拿满分的吗?  胡图:四舍五入,98就是100了。  爸爸:不錯,很机智,这点随我!  妈妈:说多少次了,要注意单位,单位!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屡次在单位这“跌倒”呢!  胡图:妈妈,我保证下次会从这“爬起来”的。  错题征集  遇到错题怎么办?拿起手机把你平时发现的一些有趣的、典型的错题拍下来,发给我们,大家一起帮你纠
内容摘要:在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存在着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一书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本文基于该书作者的观点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关键词:沉默 合谋 言说  一.引言  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这个故
路旁的小酒馆。夜深了,车水马龙的白天,翻过一页。只有满天的星斗,望着空旷的马路上两排稀疏的路灯。商店都关了门,让这家小酒馆在马路上独家出演。深夜的舞台上,演出的是默剧:坐在收银台的小老板打着盹,坐在小餐桌前的酒客,独自饮酒。戏正过半,半瓶二锅头,告诉你,饮者进入了角色。这是一幅孤独的画面,然而谁知举杯对月的饮者,内心的那没有告诉旁观者的戏文。入梦的小老板也不知道,不知饮者此刻的内心温度。  独自的
内容摘要:在诸多的英语翻译应用中,英汉电影的字幕翻译所发挥的角色与意义正在不断的凸显。本文主要从文学的视角探究英汉电影字幕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文学视角 电影字幕 翻译方法  从最初的《走遍美国》到后来的《老友记》以及奥斯卡获奖的英汉电影作品,这些都陪伴与见证了很多国人英语学习者的成长历程。本文尝试从翻译的角度,探讨英汉电影字幕在翻译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以及在今后的英汉电影字幕翻译中所要遵循的基本
现在中国人好像总是不快乐,学生抱怨作业多,白领抱怨工作累,妇女抱怨家务忙,官员抱怨应酬多,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人一脸愁容?  1.缺失信仰。  为什么我们周围的黑人、墨西哥人靠领救济,甚至街头要钱度日却整天乐乐呵呵?为什么这么多华人有些人事事顺意,却仍然郁郁寡欢?  说到底是华人的思想意识出了问题。  现在中国人,抛弃了信仰,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学,人生失去了方向,也
内容摘要:诗人结社时,其成员之间通常在创作风格、文学主张、政治倾向等原则性较强的方面总是基本一致,这些方面完全不同的文人一般难以归属于同一个诗社。然而随着时间的迁移与结社的发展,结社活动发展到民国时期,加入不同党派、持有不同政见的文人终能共处同一文学社团,互相交游、唱和,这于民国时期位于江苏武进的文学团体——“兰社”之中便能窥见一斑。本文以民国武进“兰社”成员为中心,通过分析他们的党派与相关作品,
内容摘要:商务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贸易中应用广泛,商务英语在经济领域的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商务英语的特征,阐述了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关健词:商务英语 特点 翻译策略  一.引言  商务英语是一种含有商务理论和实用商务的理论,它包括交际功能、专业知识、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和管理技能等主要内容。[1]商务英语是一种实用性文体,涉及贸易、法律等许多领域,商务英语翻译要求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