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边细细品味着浓郁的咖啡,一边优雅地陪伴着孩子,法国妈妈轻松搞定“麻烦不断”的孩子,她们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中国妈妈正在成为“直升机父母”:在孩子的头顶盘旋,密切关注孩子的所有活动,随时准备降落在孩子身边,发出要求与评断的声音,或者只要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随叫随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法国妈妈们却能够优雅地喝咖啡,而孩子不哭不闹。
法国妈妈们是怎么做的呢?且看小布的观察。
某天晚上,小布的法国朋友露西和她的丈夫,带着两个孩子来她家里共进晚餐。晚餐后,大人们围着喝红酒,孩子们在客厅玩耍。
没多久,小布那“人来疯”的小女儿打断了这一局面。她开始狂喊乱叫,不停地大喊“妈妈、妈妈”。小女儿平时动不动就因为芝麻大小的事情被激怒,然后为了更酣畅淋漓地发脾气,做俯冲状,“噌”地一下趴倒在地,然后使出吃奶的劲儿,手脚并用捶打和踢蹬地板。
相比之下,露西一家就像一台上足了油的机器,磨合、润滑、运转得非常好。
这让小布对法国妈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产生了强烈好奇。发现法国妈妈有三条经验可供借鉴。
引导孩子自娱自乐
起初,小布注意到法国妈妈似乎没多少时间在陪孩子,她们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她们不会那么轻易无休止地对孩子牵肠挂肚,也不会焦虑。
一直以来,小布最不想做的事就是孩子在上网球课、街舞课、烹饪课时,她在一边作壁上观。而法国妈妈却并不热衷参与孩子的各种兴趣班和活动。她们不会将自己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她们深谙享受生活的同时,孩子依然可以健康成长。
中国妈妈似乎不知道应该在哪儿划一道界限,弄清何时该为孩子解决问题,何时让他更独立。她们期待孩子快乐,不想让他们感受悲伤、痛苦或类似的情绪,可这恰恰是在为他们的未来——充满不适和苦恼的成年生活埋下伏笔。
而法国孩子似乎从小就明白:生活不会完全围着他们转,大人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后来小布才明白,法国妈妈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玩耍的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能长时间地自娱自乐,到孩子4岁时,就可以期望他独立玩耍一两个小时,那父母就不再需要对孩子施以太多管束了。
孩子一旦具有独立玩耍的能力,他行为的依从性就会小很多。你要打电话、做饭、洗澡、跟朋友聊天、吃饭、喝酒……这些都会变得轻松很多!
让孩子独立做些可以让他们得到锻炼并会骄傲地讲给家人听的事,孩子会变得更快乐、更自信。
孩子没受到伤害,不要去管他
一位法国喜剧演员路易斯曾说:“我爱我的孩子胜过世间一切,但有时我真希望他们还没有出生。”
这应该说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我们爱孩子,却找不到爱他们的方式。
中国妈妈对待孩子总是小心翼翼。总是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反复琢磨孩子的话;分析孩子出现的每一丁点儿问题;早早地就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总是冲在孩子前面替他解决难题,并动不动就向孩子妥协……这些,恐怕并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些孩子的老师、老板等其他角色不是那么关注他们,他们往往会因此经历很多痛苦,感觉受伤。
而法国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却是:养育孩子就像进行一场篮球赛或足球赛。没有流血,就没有破坏规则!一切就照旧继续!
无须太关注孩子,只要孩子的身体没有受到伤害,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哭闹都随他们去。如果对孩子的某种行为大惊小怪大做文章,孩子就觉得这一行为很有影响力,很有可能为了引起大人注意反复做那个令人反感的行为。就如同孩子哭闹,你去安抚,下次他还会用这招来引起你注意。
了解到这些后,当“人来疯”小女儿又开始故技重施时,小布没有像往常一样急忙奔到她身边,随后她就气急败坏号啕大哭,见没人来理她,又迅速停止了嚎哭,然后重新和其他孩子一起去玩了。
必要时也要相应的惩罚
现在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小皇帝”,大人别提有多“尊重”他们了。
从特性上说,孩子在七八岁前还没有太多理性可言。因此,科学的引导可能比所谓尊重他们的想法更重要。
在孩子还无法理性分清是非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告诉他们,帮助他们形成是非观。孩子做错了应该指出、教育,哪怕是惩罚。
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应阻止。孩子其实比父母想的要顽强得多,如果对他们说“不”,或者给予合理惩罚,或是增加严厉度,他们并不会退缩,或者说他们那尚未发育完全的自尊心也不会受损。
很多中国妈妈正在成为“直升机父母”:在孩子的头顶盘旋,密切关注孩子的所有活动,随时准备降落在孩子身边,发出要求与评断的声音,或者只要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随叫随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法国妈妈们却能够优雅地喝咖啡,而孩子不哭不闹。
法国妈妈们是怎么做的呢?且看小布的观察。
某天晚上,小布的法国朋友露西和她的丈夫,带着两个孩子来她家里共进晚餐。晚餐后,大人们围着喝红酒,孩子们在客厅玩耍。
没多久,小布那“人来疯”的小女儿打断了这一局面。她开始狂喊乱叫,不停地大喊“妈妈、妈妈”。小女儿平时动不动就因为芝麻大小的事情被激怒,然后为了更酣畅淋漓地发脾气,做俯冲状,“噌”地一下趴倒在地,然后使出吃奶的劲儿,手脚并用捶打和踢蹬地板。
相比之下,露西一家就像一台上足了油的机器,磨合、润滑、运转得非常好。
这让小布对法国妈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产生了强烈好奇。发现法国妈妈有三条经验可供借鉴。
引导孩子自娱自乐
起初,小布注意到法国妈妈似乎没多少时间在陪孩子,她们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她们不会那么轻易无休止地对孩子牵肠挂肚,也不会焦虑。
一直以来,小布最不想做的事就是孩子在上网球课、街舞课、烹饪课时,她在一边作壁上观。而法国妈妈却并不热衷参与孩子的各种兴趣班和活动。她们不会将自己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她们深谙享受生活的同时,孩子依然可以健康成长。
中国妈妈似乎不知道应该在哪儿划一道界限,弄清何时该为孩子解决问题,何时让他更独立。她们期待孩子快乐,不想让他们感受悲伤、痛苦或类似的情绪,可这恰恰是在为他们的未来——充满不适和苦恼的成年生活埋下伏笔。
而法国孩子似乎从小就明白:生活不会完全围着他们转,大人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后来小布才明白,法国妈妈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玩耍的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能长时间地自娱自乐,到孩子4岁时,就可以期望他独立玩耍一两个小时,那父母就不再需要对孩子施以太多管束了。
孩子一旦具有独立玩耍的能力,他行为的依从性就会小很多。你要打电话、做饭、洗澡、跟朋友聊天、吃饭、喝酒……这些都会变得轻松很多!
让孩子独立做些可以让他们得到锻炼并会骄傲地讲给家人听的事,孩子会变得更快乐、更自信。
孩子没受到伤害,不要去管他
一位法国喜剧演员路易斯曾说:“我爱我的孩子胜过世间一切,但有时我真希望他们还没有出生。”
这应该说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我们爱孩子,却找不到爱他们的方式。
中国妈妈对待孩子总是小心翼翼。总是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反复琢磨孩子的话;分析孩子出现的每一丁点儿问题;早早地就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总是冲在孩子前面替他解决难题,并动不动就向孩子妥协……这些,恐怕并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些孩子的老师、老板等其他角色不是那么关注他们,他们往往会因此经历很多痛苦,感觉受伤。
而法国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却是:养育孩子就像进行一场篮球赛或足球赛。没有流血,就没有破坏规则!一切就照旧继续!
无须太关注孩子,只要孩子的身体没有受到伤害,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哭闹都随他们去。如果对孩子的某种行为大惊小怪大做文章,孩子就觉得这一行为很有影响力,很有可能为了引起大人注意反复做那个令人反感的行为。就如同孩子哭闹,你去安抚,下次他还会用这招来引起你注意。
了解到这些后,当“人来疯”小女儿又开始故技重施时,小布没有像往常一样急忙奔到她身边,随后她就气急败坏号啕大哭,见没人来理她,又迅速停止了嚎哭,然后重新和其他孩子一起去玩了。
必要时也要相应的惩罚
现在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小皇帝”,大人别提有多“尊重”他们了。
从特性上说,孩子在七八岁前还没有太多理性可言。因此,科学的引导可能比所谓尊重他们的想法更重要。
在孩子还无法理性分清是非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告诉他们,帮助他们形成是非观。孩子做错了应该指出、教育,哪怕是惩罚。
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应阻止。孩子其实比父母想的要顽强得多,如果对他们说“不”,或者给予合理惩罚,或是增加严厉度,他们并不会退缩,或者说他们那尚未发育完全的自尊心也不会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