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力普遍比书本和师长更强大,提高全社会的媒体素养,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媒体素养包含于资讯素养范围之内,媒体素养教育是资讯教育的主体。本文通过对香港中小学教育阶段资讯教育实施状况的研究分析,以期对大陆地区的媒体素养教育的实施给出一些参考。
一、资讯素养概念的阐释
资讯素养的概念于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提出。大部分学者认为资讯素养是人类基本知识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讯素养的概念是融合于生活当中的,并非专属于某些人,且不仅只限于学术研究领域,而存在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之中。学习如何学习的技能,用评估、组织、分析等技巧来解决相关问题,更是培养资讯素养所需重视的。在资讯素养的概念提出之后,学者们对其定义各有不同,有的学者从资讯素养本身来定义,而有的学者则从资讯素养者的观点来定义。在这些定义中,美国图书馆学会在1989年的《美国图书馆学会资讯素养委员会总结报告书》中对资讯素养的定义最常被人提及。其具体的定义为:一个人具有知道何时需要资讯的能力、且能有效地寻得、评估与使用所需要的资讯,最后成为一个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即为终身学习做准备。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察觉自己的资讯需求,并且有能力去处理,而这样的能力是经过学习才获得的,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具有资讯素养的人。
资讯能力包括能组织、利用、分析及评估信息,知道信息的来源、如何获得信息以及在适当的时机将信息呈现出来以解决问题,但这样的能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而获得的。因此,一位具有资讯素养的人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能够用合适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出来,从判断思考的角度来了解如何获得信息以解决问题。香港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教育部门做传媒教育工作,大多数的工作都是融合于资讯教育中的。
二、香港资讯教育现状
1.政府政策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于1998年公布了旨在推动资讯教育的《与时并进善用资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1998/99至2002/03》。在这一文件中提出了香港资讯教育的目标:将学校转变为动态和创新的学习场所,培养学生成为好探究和有创意的学习者;使学生与蕴涵浩瀚知识和资讯的网络世界更好地联系,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开阔的世界观;发展学生具有迅速而有效地运用资讯科技的能力;发展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为了完成上述四方面的目标,文件中同时也提出了五年内的阶段性任务和实施策略,具体包括:使用资讯科技及连接网络,即提供适当的资讯设备(含网络设备),让学生及教师能够存取资讯;教师培训及支援,鼓励学校的教师积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资讯能力;课程和教学资源支援,提供教学活动所需的课程和资源,使资讯科技的应用能有效地整合在学校教育中;整合社会环境,建立有助于改变学习文化的社会环境。
2.软、硬件建设
香港特区政府投入了292.5亿港币的经费用于软、硬件设备的采购和校园网的建设以及教师的专业培训、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支援、整体社会环境的发展。除了政府正式投入的资讯教育经费之外,还有半官方性质的优质教育基金(QEF)资助各项有助于推动香港优质教育的项目。
各级学校从政府获得了大量的经费补助,用于资讯教育的发展。原本香港政府的预期目标是为每所小学提供40部电脑,每所中学提供82部电脑。由于电脑设备价格的下调和QEF以及一些私人机构提供的经费,这一目标已提前达成。同时,每个学校都建成了自己的局域网并与外部互联。至目前为止,有约70%的学校将校园网延伸到班级教室。香港特区政府还提供了600万港币的经费,让民营机构与学校共同合作,开发适合学校使用的范例软件。此外,还成立了资讯科技教育资源中心(资讯ERC),收集适合学校使用的软件,让教师获得软件相关资料,更灵活地将现有的软件用于教学活动中。教育署和QEF还合作建立了香港学校资讯教育的专门网站:香港资讯教育城。香港资讯教育城于2000年11月开始运作,其主要功能为收集教学资源,为学生、教师、家长和大众提供资源分享和合作的平台。
3.学校课程改革
香港教育系统目前正进行一些重大改革,调整课程领域范畴,不刻意强调整合资讯于课程。为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七年级的学生制定了资讯教育学习指标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学一到三年级),能够使用电脑和多媒体教育软件,能够采用简单的资讯工具沟通和处理资讯。第二阶段(小学四到六年级),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多种软件,如使用简单的文字处理和绘图软件来沟通和学习。同时能够从各类资讯来源如光碟和网络中,选择和决定所需的资讯。第三阶段(中学一到三年级),能够使用一般的资讯软件工具来处理资讯,如文字处理软件和图表软件以及资料库资讯管理软件等等,同时能够从网络上获得所需要的资讯用于交流。第四阶段(中学四到五年级),了解多种资讯系统的功能,如微电脑及其相关的周边设备,了解一般资讯软件工具的特色,并且能够熟悉且有效地运用这些工具,同时能够仔细反思自己和他人使用资讯的情况。第五阶段(中学六到七年级),能够为特定的用途选择适当的资讯软件工具,并能互相配合使用,以分析和展示资讯,如多媒体简报等等,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经常且熟练地应用资讯。
虽然相对于其他国家,香港在整合资讯于学校和课程方面起步较晚,但在政权转移及社会不断变动调整过程中已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而大笔经费的投入则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资讯的利用。在过去几年,资讯基础建设逐步完成,包含学校校园网建设在内的软、硬件建设和由政府、学校、教师和民营机构所准备的各项资源已经奠定了资讯教育的基石。同时大规模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准教师的训练课程正在进行中,并且几年内将持续进行,到时香港的教师将普遍具备运用资讯的教学能力。
4.教师资讯能力培养
香港特区政府于1999年委托高等教育院校进行教师资讯能力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具体而明确地界定各级资讯能力的标准,提供适合的培训课程建议和专业发展策略,从而制定教师资讯能力的评核方式,以全面提升香港教师的资讯能力。
研究小组将教师的资讯能力进一步划分为基本级、中级、中上级、高级等四级不同程度。同时还提出三个教师资讯能力专业培训的主要策略,分别为校本专业培训、中心学校(Hub-School)和中央专业培训。目前,香港正进行大规模的教师资讯能力专业培训,而教育署也在校本专业发展中设立了八个中央专业培训机构,提供整套训练课程,高等教育院校则修正教师训练课程以符合政府所设定的教师资讯能力标准。教育署制定了多种不同的培训模式,让学校依其个别条件和需要,自行选择采用,以配合学校和教师们的需求。
总的来说,香港的资讯教育实施的模式是由下而上的,强调典型的精英主义。其经费来源除了教育署的专门经费外,还有优质教育基金,用于补助资讯教育相关设备。政府主导成立教材资源中心,建立专门的资讯教育门户站点:香港资讯教育城,整合政府单位及民间提供的教学资源,建构共享的网络平台。同时以课程整合的模式来推动资讯教育,全力推动校本课程的建设;将集中式电脑教室改为每间教室中配备一台电脑,使资源的分配由集中走向分散。为全面推动资讯教育,香港还定期评选先导学校作为示范学校,先导学校可享受政府特别补助的硬件设备及教学应用经费。为提升教师资讯科技素养,香港将教师应用科技的能力分为四级,以此标准来全面培训教师。教师培训内容强调将资讯科技融入教学,并定期考核中小学教师资讯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谢宜芳.资讯素养的相关概念.《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 》.2004第七卷第四期
[2]宋小卫.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3]李秀云.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4]刘清泉.媒介教育刍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 期
[5]田中初.媒介素养:一种正在兴起的教育实践.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 期
[6]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双月刊2003 年第1 期(总第120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资讯素养概念的阐释
资讯素养的概念于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提出。大部分学者认为资讯素养是人类基本知识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讯素养的概念是融合于生活当中的,并非专属于某些人,且不仅只限于学术研究领域,而存在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之中。学习如何学习的技能,用评估、组织、分析等技巧来解决相关问题,更是培养资讯素养所需重视的。在资讯素养的概念提出之后,学者们对其定义各有不同,有的学者从资讯素养本身来定义,而有的学者则从资讯素养者的观点来定义。在这些定义中,美国图书馆学会在1989年的《美国图书馆学会资讯素养委员会总结报告书》中对资讯素养的定义最常被人提及。其具体的定义为:一个人具有知道何时需要资讯的能力、且能有效地寻得、评估与使用所需要的资讯,最后成为一个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即为终身学习做准备。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察觉自己的资讯需求,并且有能力去处理,而这样的能力是经过学习才获得的,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具有资讯素养的人。
资讯能力包括能组织、利用、分析及评估信息,知道信息的来源、如何获得信息以及在适当的时机将信息呈现出来以解决问题,但这样的能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而获得的。因此,一位具有资讯素养的人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能够用合适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出来,从判断思考的角度来了解如何获得信息以解决问题。香港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教育部门做传媒教育工作,大多数的工作都是融合于资讯教育中的。
二、香港资讯教育现状
1.政府政策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于1998年公布了旨在推动资讯教育的《与时并进善用资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1998/99至2002/03》。在这一文件中提出了香港资讯教育的目标:将学校转变为动态和创新的学习场所,培养学生成为好探究和有创意的学习者;使学生与蕴涵浩瀚知识和资讯的网络世界更好地联系,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开阔的世界观;发展学生具有迅速而有效地运用资讯科技的能力;发展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为了完成上述四方面的目标,文件中同时也提出了五年内的阶段性任务和实施策略,具体包括:使用资讯科技及连接网络,即提供适当的资讯设备(含网络设备),让学生及教师能够存取资讯;教师培训及支援,鼓励学校的教师积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资讯能力;课程和教学资源支援,提供教学活动所需的课程和资源,使资讯科技的应用能有效地整合在学校教育中;整合社会环境,建立有助于改变学习文化的社会环境。
2.软、硬件建设
香港特区政府投入了292.5亿港币的经费用于软、硬件设备的采购和校园网的建设以及教师的专业培训、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支援、整体社会环境的发展。除了政府正式投入的资讯教育经费之外,还有半官方性质的优质教育基金(QEF)资助各项有助于推动香港优质教育的项目。
各级学校从政府获得了大量的经费补助,用于资讯教育的发展。原本香港政府的预期目标是为每所小学提供40部电脑,每所中学提供82部电脑。由于电脑设备价格的下调和QEF以及一些私人机构提供的经费,这一目标已提前达成。同时,每个学校都建成了自己的局域网并与外部互联。至目前为止,有约70%的学校将校园网延伸到班级教室。香港特区政府还提供了600万港币的经费,让民营机构与学校共同合作,开发适合学校使用的范例软件。此外,还成立了资讯科技教育资源中心(资讯ERC),收集适合学校使用的软件,让教师获得软件相关资料,更灵活地将现有的软件用于教学活动中。教育署和QEF还合作建立了香港学校资讯教育的专门网站:香港资讯教育城。香港资讯教育城于2000年11月开始运作,其主要功能为收集教学资源,为学生、教师、家长和大众提供资源分享和合作的平台。
3.学校课程改革
香港教育系统目前正进行一些重大改革,调整课程领域范畴,不刻意强调整合资讯于课程。为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七年级的学生制定了资讯教育学习指标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学一到三年级),能够使用电脑和多媒体教育软件,能够采用简单的资讯工具沟通和处理资讯。第二阶段(小学四到六年级),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多种软件,如使用简单的文字处理和绘图软件来沟通和学习。同时能够从各类资讯来源如光碟和网络中,选择和决定所需的资讯。第三阶段(中学一到三年级),能够使用一般的资讯软件工具来处理资讯,如文字处理软件和图表软件以及资料库资讯管理软件等等,同时能够从网络上获得所需要的资讯用于交流。第四阶段(中学四到五年级),了解多种资讯系统的功能,如微电脑及其相关的周边设备,了解一般资讯软件工具的特色,并且能够熟悉且有效地运用这些工具,同时能够仔细反思自己和他人使用资讯的情况。第五阶段(中学六到七年级),能够为特定的用途选择适当的资讯软件工具,并能互相配合使用,以分析和展示资讯,如多媒体简报等等,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经常且熟练地应用资讯。
虽然相对于其他国家,香港在整合资讯于学校和课程方面起步较晚,但在政权转移及社会不断变动调整过程中已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而大笔经费的投入则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资讯的利用。在过去几年,资讯基础建设逐步完成,包含学校校园网建设在内的软、硬件建设和由政府、学校、教师和民营机构所准备的各项资源已经奠定了资讯教育的基石。同时大规模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准教师的训练课程正在进行中,并且几年内将持续进行,到时香港的教师将普遍具备运用资讯的教学能力。
4.教师资讯能力培养
香港特区政府于1999年委托高等教育院校进行教师资讯能力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具体而明确地界定各级资讯能力的标准,提供适合的培训课程建议和专业发展策略,从而制定教师资讯能力的评核方式,以全面提升香港教师的资讯能力。
研究小组将教师的资讯能力进一步划分为基本级、中级、中上级、高级等四级不同程度。同时还提出三个教师资讯能力专业培训的主要策略,分别为校本专业培训、中心学校(Hub-School)和中央专业培训。目前,香港正进行大规模的教师资讯能力专业培训,而教育署也在校本专业发展中设立了八个中央专业培训机构,提供整套训练课程,高等教育院校则修正教师训练课程以符合政府所设定的教师资讯能力标准。教育署制定了多种不同的培训模式,让学校依其个别条件和需要,自行选择采用,以配合学校和教师们的需求。
总的来说,香港的资讯教育实施的模式是由下而上的,强调典型的精英主义。其经费来源除了教育署的专门经费外,还有优质教育基金,用于补助资讯教育相关设备。政府主导成立教材资源中心,建立专门的资讯教育门户站点:香港资讯教育城,整合政府单位及民间提供的教学资源,建构共享的网络平台。同时以课程整合的模式来推动资讯教育,全力推动校本课程的建设;将集中式电脑教室改为每间教室中配备一台电脑,使资源的分配由集中走向分散。为全面推动资讯教育,香港还定期评选先导学校作为示范学校,先导学校可享受政府特别补助的硬件设备及教学应用经费。为提升教师资讯科技素养,香港将教师应用科技的能力分为四级,以此标准来全面培训教师。教师培训内容强调将资讯科技融入教学,并定期考核中小学教师资讯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谢宜芳.资讯素养的相关概念.《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 》.2004第七卷第四期
[2]宋小卫.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3]李秀云.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4]刘清泉.媒介教育刍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 期
[5]田中初.媒介素养:一种正在兴起的教育实践.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 期
[6]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双月刊2003 年第1 期(总第120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