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量的随堂听课和教学研讨活动中,常常会听到师生们这样评论:“这堂课把我们带到美的意境中去了”、“听了学生的歌唱。使我们身临其境”、“倘若这堂课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再细一些,则意境会更深些”……可见,意境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是我们音乐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话题。
所谓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二度创作之意境,存在于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
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学习交流中,我们大致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音乐课堂二度创作之意境教学。
一、插图——理解音乐意境
音乐教材中针对音乐作品配上了许多精美、生动、形象的插图,用它来引导学生从视觉入手,展开想象,理解音乐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既简单又有效。插图是直观的。有时又是概括的,因而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余地。
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图上画了哪些东西?”“春天的景色还有哪些没画出来?”这样,学生的脑海里便有了春天的意境。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有意识活动都是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上,在精神放松、情绪稳定的状态中进行。因此,在欣赏古曲《渔舟唱晚》之前,先让学生欣赏国画大师林凤眠的国画作品《归航》,从视觉上向学生展现夕阳西下、天地浑然一色、湖面上渔人荡舟而归的情景,音乐响起古琴弹奏的画中意境,伴有木鱼唱和,格外生动。此时,渔翁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娓娓动听的渔歌仿佛呼之欲出、如临耳畔。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引导而不是强加给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展现一个个连续的情景,一点点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情感活动的参与,提高对音乐的感悟与创造的水平,使之达到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二、色彩——营造音乐意境
教师应当运用自然界的五彩缤纷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色彩。如,在教唱《拾稻穗的小姑娘》(苏教版第九册)这首歌时,我精心制作了金黄色稻穗的头饰,绘制了金黄色田野里稻浪滚滚的图画,准备了农民在田野里开镰收割的镜头,学生被金黄的色彩所吸引和感染,犹如置身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意境中。用明亮的音色、明快的节奏,演唱了这首歌曲,脸上也露出了像金灿灿的秋天那么美的笑容。这说明,美的色彩能造成美的意境。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能唱出美的音色,取得美的效果。
有时,我们也可以根据颜色代表的含义与音乐中的角色相融。比如,大灰狼出现时可以与冷色相配,小动物则可以与粉色相配,音乐中比较热烈的就可以将红色等暖色相融,就如今天我们看到的《森吉德玛》也可以用不同的色彩表现截然不同的两段音乐。
三、媒体——展示意境
现代电化多媒体在展示音乐意境中,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时空的特点。学生在电化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形、有像的展示下,很快就能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
例如,在排练合唱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精心剪辑了一组电影电视镜头,学生在屏幕看到的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斗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随着聂耳搞音乐创作的脸部特写镜头渐渐拉近,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附图{图}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激励着聂耳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义勇军进行曲》→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具有整体上的跌拓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既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四、器乐——渲染意境
钢琴家肖邦曾经用钢琴演奏,把一批调皮的孩子带到夜色朦胧的大森林的意境中去,他用琴声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大森林的故事,竟使这些调皮鬼安静下来,并一个个进入了梦乡。这说明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在音乐意境的渲染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在一节省级公开赛的观摩课中,参赛老师在用钢琴演奏来渲染意境方面,就有较好的尝试。如,她在教学贝多芬写的A小调歌曲《土拨鼠》(苏教版小学音乐第十二册)一课时,按A[,m]→D[,m]→E[,7]→A[,m]和弦的连接与进行,用左手连续式滚动式分解和弦为右手八度主旋律编配,使织体更富有流动性。从而渲染出歌曲中的“我”为了生活而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音乐意境。她在教学《闪烁的小星》一课时,则用了和声节奏音型,为歌曲主旋律作背景,通过和弦的节奏性变化,来展现满天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音乐意境。
五、语言——描述意境
教师在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例如,我在上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苏教版小学音乐第七册)时,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进入佳境后,又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它,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的艺术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节奏赞叹不已、激动万分,并有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这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往往词不达意,但教师还是应该给予鼓励,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的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
六、形体——表现意境
好动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教学中应利用学生的好动,引导他们用有效的肢体参与充分感知创造性的表现音乐。闭目聆听歌曲使学生注意力完全被音乐、歌词吸引,注意力集中在音响的听赏中又可以充分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让学生沉浸在音乐带来的美好之中。
首先,教师应当运用自己富有表情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情境。如,在范唱歌曲《牧歌》时,可以用一个较大的缓慢抬手、远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辽阔的草原意境。又如,在为学生演奏《码头工人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沉稳的演奏姿势、痛苦而愤怒的脸部表情,来表现受尽煎熬的码头工人挣扎反抗的情景。
其次,教师应当组织学生用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如,在教学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时,积极启发学生创编了狮王、各种小动物走路的形体动作,在教师富于表情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个性的动物们走路的情景。
音乐意境的形体表现,应以教师为主导,在组织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促使意境教学的直观形象化。
七、歌唱——赞美意境
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就会用非常自然的歌唱来赞美它,而这种自然的歌唱,是比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小提琴还要动人心弦的。例如,我在教学《小纸船的梦》一课时,用声情并茂的范唱,把学生带到一个神奇的梦境中去,在教师富有魅力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十分投入地唱起了《小纸船的梦》,用动听的歌声赞美神秘的梦境,而神秘的梦境又使孩子们的歌声更加动听。
以上几个方面均反映了音乐教师积极、主动的音乐表现。音乐教师的这种主观能动的音乐表现,实质上是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内容的艰苦的二度创作。这种二度创作的层次,与音乐教师的敬业精神、审美艺术修养及音乐艺术素质紧密相关。这种二度创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小学音乐课堂意境教学的成败。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音乐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大胆创设教学意境,唯有如此,才能使少年儿童具有优秀的审美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感,成为追求真理的新一代。
所谓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二度创作之意境,存在于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
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学习交流中,我们大致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音乐课堂二度创作之意境教学。
一、插图——理解音乐意境
音乐教材中针对音乐作品配上了许多精美、生动、形象的插图,用它来引导学生从视觉入手,展开想象,理解音乐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既简单又有效。插图是直观的。有时又是概括的,因而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余地。
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图上画了哪些东西?”“春天的景色还有哪些没画出来?”这样,学生的脑海里便有了春天的意境。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有意识活动都是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上,在精神放松、情绪稳定的状态中进行。因此,在欣赏古曲《渔舟唱晚》之前,先让学生欣赏国画大师林凤眠的国画作品《归航》,从视觉上向学生展现夕阳西下、天地浑然一色、湖面上渔人荡舟而归的情景,音乐响起古琴弹奏的画中意境,伴有木鱼唱和,格外生动。此时,渔翁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娓娓动听的渔歌仿佛呼之欲出、如临耳畔。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引导而不是强加给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展现一个个连续的情景,一点点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情感活动的参与,提高对音乐的感悟与创造的水平,使之达到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二、色彩——营造音乐意境
教师应当运用自然界的五彩缤纷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色彩。如,在教唱《拾稻穗的小姑娘》(苏教版第九册)这首歌时,我精心制作了金黄色稻穗的头饰,绘制了金黄色田野里稻浪滚滚的图画,准备了农民在田野里开镰收割的镜头,学生被金黄的色彩所吸引和感染,犹如置身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意境中。用明亮的音色、明快的节奏,演唱了这首歌曲,脸上也露出了像金灿灿的秋天那么美的笑容。这说明,美的色彩能造成美的意境。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能唱出美的音色,取得美的效果。
有时,我们也可以根据颜色代表的含义与音乐中的角色相融。比如,大灰狼出现时可以与冷色相配,小动物则可以与粉色相配,音乐中比较热烈的就可以将红色等暖色相融,就如今天我们看到的《森吉德玛》也可以用不同的色彩表现截然不同的两段音乐。
三、媒体——展示意境
现代电化多媒体在展示音乐意境中,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时空的特点。学生在电化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形、有像的展示下,很快就能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
例如,在排练合唱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精心剪辑了一组电影电视镜头,学生在屏幕看到的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斗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随着聂耳搞音乐创作的脸部特写镜头渐渐拉近,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附图{图}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激励着聂耳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义勇军进行曲》→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具有整体上的跌拓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既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四、器乐——渲染意境
钢琴家肖邦曾经用钢琴演奏,把一批调皮的孩子带到夜色朦胧的大森林的意境中去,他用琴声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大森林的故事,竟使这些调皮鬼安静下来,并一个个进入了梦乡。这说明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在音乐意境的渲染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在一节省级公开赛的观摩课中,参赛老师在用钢琴演奏来渲染意境方面,就有较好的尝试。如,她在教学贝多芬写的A小调歌曲《土拨鼠》(苏教版小学音乐第十二册)一课时,按A[,m]→D[,m]→E[,7]→A[,m]和弦的连接与进行,用左手连续式滚动式分解和弦为右手八度主旋律编配,使织体更富有流动性。从而渲染出歌曲中的“我”为了生活而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音乐意境。她在教学《闪烁的小星》一课时,则用了和声节奏音型,为歌曲主旋律作背景,通过和弦的节奏性变化,来展现满天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音乐意境。
五、语言——描述意境
教师在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例如,我在上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苏教版小学音乐第七册)时,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进入佳境后,又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它,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的艺术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节奏赞叹不已、激动万分,并有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这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往往词不达意,但教师还是应该给予鼓励,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的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
六、形体——表现意境
好动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教学中应利用学生的好动,引导他们用有效的肢体参与充分感知创造性的表现音乐。闭目聆听歌曲使学生注意力完全被音乐、歌词吸引,注意力集中在音响的听赏中又可以充分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让学生沉浸在音乐带来的美好之中。
首先,教师应当运用自己富有表情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情境。如,在范唱歌曲《牧歌》时,可以用一个较大的缓慢抬手、远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辽阔的草原意境。又如,在为学生演奏《码头工人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沉稳的演奏姿势、痛苦而愤怒的脸部表情,来表现受尽煎熬的码头工人挣扎反抗的情景。
其次,教师应当组织学生用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如,在教学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时,积极启发学生创编了狮王、各种小动物走路的形体动作,在教师富于表情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个性的动物们走路的情景。
音乐意境的形体表现,应以教师为主导,在组织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促使意境教学的直观形象化。
七、歌唱——赞美意境
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就会用非常自然的歌唱来赞美它,而这种自然的歌唱,是比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小提琴还要动人心弦的。例如,我在教学《小纸船的梦》一课时,用声情并茂的范唱,把学生带到一个神奇的梦境中去,在教师富有魅力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十分投入地唱起了《小纸船的梦》,用动听的歌声赞美神秘的梦境,而神秘的梦境又使孩子们的歌声更加动听。
以上几个方面均反映了音乐教师积极、主动的音乐表现。音乐教师的这种主观能动的音乐表现,实质上是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内容的艰苦的二度创作。这种二度创作的层次,与音乐教师的敬业精神、审美艺术修养及音乐艺术素质紧密相关。这种二度创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小学音乐课堂意境教学的成败。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音乐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大胆创设教学意境,唯有如此,才能使少年儿童具有优秀的审美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感,成为追求真理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