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课的哲学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场集体“葬礼”在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体育馆里举行。哀乐响起,54名初一学生静静地躺在地板上,身边放着自己写下的墓志铭,体验着“死亡”。这其实为该校德育大课堂中的一课,以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注等。
  这一课程引来部分网友的质疑。对于中学生来讲,这样的“死亡课”是否过于沉重,让学生难以承受?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和观点?请写一篇作文。(选自《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1期《“死亡课”的生存哲学》)
  犹记得史铁生逝世后,我偶然阅读其妻陈希米所写的《让死活下去》这本书,满腔的深情、不舍与独留一人的痛苦,令我怆然。她说:“死,只能遭遇,不能被理解。”那时确实被震慑住,硬生生把我拒之门外,毫无共鸣感可言,因为死亡于我而言,真的一如空白。
  人类的生老病死无法捉摸,所谓的无常啊,节哀啊,真无法懂。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渐渐品尝人生的喜怒哀乐,苦乐悲欣。见证了亲人离去送别的刹那,听闻身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早早走向天堂的不幸后,才知道生命的离殇之痛,感叹生命之可贵!而我们人啊,只有当死发生在你身边的时候,才会停下脚步来好好感悟死亦不知归期,活着多难得的幸运。
  今日,浏览成都万达学校举行“死亡课”的材料,令我深思。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也许都会觉得,生是幸福的,能活着就足矣;然而死为何物,何时直面死亡却从未有天然的兴趣去思考。
  《庄子·至乐篇》中曰:“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
  莊子说,一个人的诞生,他的烦恼也跟着一起诞生。富贵者有富贵者的困扰,贫贱者有贫贱者的忧愁,每个人都在为眼前而生,更有甚者异想天开,渴望长生不老,这都是回避了死亡,没有正视死亡问题的愚蠢做法。
  绝大部分人都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每天都在为琐碎、繁杂的事情日复一日地耗费精力与时间。全球化、快餐化生活的今天,我们似乎都还不懂得应该如何去过我们的生活,也无暇去思考死亡为何物,如何面对死亡这样一个不能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问题。虚假的希望、梦想和野心带给我们的短暂快乐,实际只有痛苦。每天为了完成既定目标、未来积累更多的财富而努力拼命中,一步步沦为赚钱的机器,哪怕榨取自己的身体来换钱也在所不惜。我们习惯活在自己能掌控的生活中,习惯一切如自己所知的状态中,身体出现疾病了才知道要去看医生,才知道死神离自己多近,才猛然明白要好好珍惜对待生命,往往明白的时候都太晚了。
  只有懂得生命是有多不堪一击,多么短暂,多么不容易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因为有死,所以活在当下。什么是活在当下,就是爱在当下。
  请认真爱你自己,爱你的身体发肤,爱你的宝贵时间,爱你的内心感受,爱你的亲人,爱你的朋友同学,爱你未来的同事,爱你未来的伴侣,爱你未来的孩子,爱这众生芸芸的一切生命、一花一草、一颦一笑,好好活,认真活。
  (编辑:李跃)
  夫子有云:“不知生,焉知死?”“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莎士比亚这样告诫我们。生与死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然而“死亡”却常常被人们讳莫如深、遮遮掩掩。“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死亡”一无所知。活在当下,爱在当下,好好活着,认真活着,才能坦然地面对我们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死亡。文章语言流畅,思维开阔,见解新颖,论述透彻。
  据说,现在的90后崇尚“佛系”,这不是说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都皈依佛门了,而是经常沉浸于一种淡然的心态——凡事不愿较劲,不想折腾,别人提供的服务就算自己不满意,也趋向于平静接受,甚至对爱情也不再患得患失。
  生理年龄不算太老,心理年龄却步入中年,大概是我们这代90后正在面临的困局。面对“佛系青年”你怎么看?(选自《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6期《生活不是历经沧桑就能“立地成佛”》)
其他文献
年初,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中国爆红。这款游戏其实很简单,一只青蛙坐在石屋里吃饭和读书,玩家在前院里收集三叶草去商城买东西,有食物、幸运符、道具。青蛙带着这些东西就会出门旅行,旅行途中会邮寄照片,回来还会带回当地的土特产。玩家的视角仅有庭院以及屋子里两个场景。玩家可以给这只小青蛙取名字。“旅行青蛙”出不出门、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回来,全都是随机的。  不同的人从这款热门游戏里解读不同的滋味
适用主题:文化生态;城市魅力;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近日,四川成都玉林四巷因手绘墙走红网络,不少人慕名前往参观。该小巷不过百余米长,一侧墙绘满小猪佩奇、兔子朱迪、狐狸尼克等卡通人物,另一侧绘有不少经典爱情故事中的人物,小巷尽头的社区围墙上还绘有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的剧照,因为这条巷子及周边小区曾是该电影的取景地之一。手绘墙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欣赏,未来这里的空地也将成为街头艺人的表演场所。  一
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他心中的远方。我不知道他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只知道我正为了诗和远方努力着,并终将生活在远方。高晓松将“诗和远方”变成了“诗和远方的田野”,将看似遥远的远方变得更为真实可触,也让生活多了一些温暖和亲切。其实,这才是生活,不需要为生存而苟且,不需要机械地复制他人的轨迹,更不需要为此放弃梦想和追求,放弃你所存在的唯一意义。  如果你不曾看过晴天
身处于日趋物化而浮躁的现代社会,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精神的高度逐渐被物质化了,地位名望、身家财富的积聚一样可以让庸夫平地而起,灵魂的高度却日渐“缩水”,不再是“敬佩”的唯一标杆……  真正的高度究竟居于何处?  一间斗室,一方天窗,简朴的隐者处所成就了塞林格的一方小天地。与他同时代的青年可以大肆赞叹《麦田里的守望者》,可他们却不清楚这部巨著的作者是否仍健存于人世。从揭穿、批评追崇者的虚假专访,
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新的东西,世界变化的新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但人类会跑向“美丽新世界”呢,还是“灰暗新世界”?  春秋时期,晋平公在濮水旁听到了一种新的音乐,无比美妙,沉醉其中,荒废朝政。殊不知,那是周武王灭商时,纣王所深陷的“亡国之音”。从此,三家分晋……  所以,新的,一定会是好的吗?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新技术的发明、老技术的革新每天都在上演。  拥有VR(虚拟现实)技术,人类的新世界将是这
深秋十月,树木在瑟瑟秋风中褪去了刚穿不久的金色外套,仅留下摇曳的树枝与遍地的金黄,再加上不时在风中嬉戏打闹的孩童与许多边走边盯着手机看的“低头族”,便构成了一幅深秋图。  这是一年之中万物凋零的最单调时期,只剩下一些颜色不一的野花在迎风怒放。我站在庭院的池塘旁,默默注视着那曾“辉煌一时”的秋荷。  夏季的池塘,是极富生机与活力的。虽然不敢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争艳,却也有几分相似:池塘四周蓊蓊郁郁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文呈现】  长征路漫漫,上下而求索  四川一考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没有核的果实无法饱满,没有米粒的稻穗也只有无知的头颅,记得海德格尔说过“诗意地栖居”,精神上丰富了,生活自然会变得灵动多彩:袅袅茶香,谁还会记得手掬香满衣,横槊赋豪诗?中国的文化不是快餐,比起他们的馈赠,我们只有留恋它如花般的美,赞美永不褪色的真,心甘情愿做只蝴蝶,追寻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适配的“座位”。  我曾读到过这样一篇文章《外国人不懂韩寒》。作为当代作家,韩寒以他犀利的评判,独特的语言,奇葩的
“撒尿的小男孩儿”,虽然只是布鲁塞尔一件小得不起眼的雕塑,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外来游客的必到之处。这件城市雕塑,不仅承载了布鲁塞尔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无数想象和传奇演绎,更寄托了他们对城市的祝福和希望。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则是这个容器中的主要元素。城市雕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跟这个城市有关的一切,与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千千万万种勾连。正如“开荒牛”之于深圳、“反
1951年3月,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72岁生日的聚会上,亲朋好友都来给他送上了深深的祝福。众多记者也闻风而动,来到聚会现场。聪明的老人明白,记者们前来祝寿肯定是有工作重任在身,所以很主动地配合着他们,让大家轮番拍摄。  拍摄期间,爱因斯坦一直保持着微笑,由于时间较长,疲倦的老人笑容渐渐有些僵硬,但是他仍然坚持着。轮到合众社的摄影记者亚瑟·塞西拍摄时,他并没有急于一上来就让爱因斯坦摆姿势、做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