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误区体会资源动机。
我是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和众多的难兄难弟一样,提起作文,心里就沉甸甸的,一个字 ——难,并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而大部分学生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发出:“做人难,做文更难”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感慨,对此,师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上。的确,我们在努力和实践中取得不少的成绩,但在我看来,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以下是我的一点拙见。
1.写作教学简单化。
教材中的习作要求,在某些教师眼里,如同雷场。所以,某些同行为了省时省事,借鉴网络。当教学变成一种工序,我想电脑就可以完成这种工序,那还要写作老师干什么?现在大量的教学录相、教学资料等恰恰钻了写作老师完成“工序”的空子,更何况有些网络上的课堂实录往往也是避开教材中每单元的习作要求,另辟新径,选择一个与教材沾边,但又联系不大的内容,另开炉灶,所以取得的效果倒也可圈可点。所以还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为好。
2.写作教学模式化。
放下其它的不说,就拿发表的许多所谓成功课例来讲,往往也是教师自己确定习作内容,设计习作要求,安排教学过程。一节课,经常是教师使出浑身解术,举行游戏、活动、表演,插科打趣,一点一点引,一句一句掰,这儿应该怎么说,那儿应该怎么想,可以说课堂绝对是活泼的,而且,一般是到了最后,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把这节课的内容记述下来,或变一个方式写的仍是这节课。这种就课写课的教学模式,做为作文课堂教学的佐料,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增强,习作水平的提高确实有一定帮助。但是,真正到了单元作文的时候,学生仍不明白怎么写,也无兴趣可言,习作水平可想而知。
3.写作教学内容化。
多数教师只能够还是老生常谈,根据单元的习作要求,在具体指导学生习作的内容上下功夫,从而导致学生习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怎样改变习作教学现存的呆板模式,使学生写出个性的文章也就成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多年的摸打滚爬,使我在写作教学中,也逐渐摸索出了一点体会,希望与同行分享。
1.珍视习作课中的学生资源。
何为学生资源?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这些表现可以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知识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这些表现看作是一种资源,称之为学生资源。例如我指导学生写《我和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一文时,我想让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是:有条理地把自己和动物之间有趣的事完整地写下来,表达出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怎样让学生明确并理解这次习作的要求呢?有学生在介绍自己和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时说得很完整,我就在评价时说:“他讲的时候把这件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说清楚了,介绍得多完整啊!”有学生介绍时说得有条理,我就在评价时说:“他把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事后说,介绍得多有条理啊!”通过学生介绍具体事例,加上教师适当点评,学生明确了本次习作的要求,并初步感受到了如何才能写得完整、有条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学生的这些收获是我在备课时就已设想到的,并且是从学生的叙述中生成的,因此我觉得学生所讲的这些事例也应属于学生资源。
在习作课上,如果利用好学生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也能从中受益,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用心捕捉机会,激发创造动机。
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孩子们通常会头疼不已,而如果有教师、家长恰当的点拨,激发其兴趣,让孩子有“非说不可”的欲望,这样的作文通常可以水到渠成。起步阶段,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可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感受到习作的精彩,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
首先是把握教材特点,研究每一次作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相信大家有这样的体会:但凡遇到一个好的题目,题好就一半文了;涉及到的若是学生熟悉的、关心的问题,可写的内容就多,而且也容易写好;相反,要是碰到学生并不熟悉的、没什么感受的话题,起来就费劲了。
其次,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可是,要学生学会观察,老师首先应是个会观察之人,有敏感的洞察力,如天气变化,动态的班里、学校、周边发生的新闻;善于捕捉学生瞬间的契机,因势利导,学生闹矛盾了、受委屈了,获表扬了、发现新闻了,引导他们叙述过程表达看法。只有做老师的时时处处捕捉,引学生入写作之门的契机,激发写作的动机,学生才有可能在习作中诞生奇迹。俗话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例如,就要开家长会了,让学生写“你希望老师在家长会上说什么?写个纸条递给我”。这是创设了师生交流的机会,有了动机,学生都有話说。趁热打铁,再不失时机地跟学生说“当你爸妈坐在你的座位上,看到你的作业,听到老师的介绍,你最想跟家长说什么心里话?写封信吧,放在你的座位上,给父母一份意外哦!”哪个孩子会没想说的话?开家长会那天,家长收到信很是吃惊,孩子竟然那么留心观察、善于表达。开完家长会,又是很好的契机,就让学生把家长会后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再写下来,那真是五花八门,学生的心理变化、家长的个性表现无不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故此,习作训练不要急于用文体的框架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教他们开头结尾、谋篇布局之类的习作套路,而应该学会捕捉机会,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这样才会涌现更多的佳作。
关于作文教学,有很多话题可说,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但只要我们用心探索,善于发现。相信写作教学的那片天空会更高、更清、更蓝。
作者简介
闫国宁 女 一级语文教师铜川市耀州区寺沟镇寺沟初级中学727100
冯建民 男 一级语文教师铜川市耀州区照金教育组 727104
我是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和众多的难兄难弟一样,提起作文,心里就沉甸甸的,一个字 ——难,并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而大部分学生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发出:“做人难,做文更难”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感慨,对此,师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上。的确,我们在努力和实践中取得不少的成绩,但在我看来,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以下是我的一点拙见。
1.写作教学简单化。
教材中的习作要求,在某些教师眼里,如同雷场。所以,某些同行为了省时省事,借鉴网络。当教学变成一种工序,我想电脑就可以完成这种工序,那还要写作老师干什么?现在大量的教学录相、教学资料等恰恰钻了写作老师完成“工序”的空子,更何况有些网络上的课堂实录往往也是避开教材中每单元的习作要求,另辟新径,选择一个与教材沾边,但又联系不大的内容,另开炉灶,所以取得的效果倒也可圈可点。所以还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为好。
2.写作教学模式化。
放下其它的不说,就拿发表的许多所谓成功课例来讲,往往也是教师自己确定习作内容,设计习作要求,安排教学过程。一节课,经常是教师使出浑身解术,举行游戏、活动、表演,插科打趣,一点一点引,一句一句掰,这儿应该怎么说,那儿应该怎么想,可以说课堂绝对是活泼的,而且,一般是到了最后,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把这节课的内容记述下来,或变一个方式写的仍是这节课。这种就课写课的教学模式,做为作文课堂教学的佐料,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增强,习作水平的提高确实有一定帮助。但是,真正到了单元作文的时候,学生仍不明白怎么写,也无兴趣可言,习作水平可想而知。
3.写作教学内容化。
多数教师只能够还是老生常谈,根据单元的习作要求,在具体指导学生习作的内容上下功夫,从而导致学生习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怎样改变习作教学现存的呆板模式,使学生写出个性的文章也就成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多年的摸打滚爬,使我在写作教学中,也逐渐摸索出了一点体会,希望与同行分享。
1.珍视习作课中的学生资源。
何为学生资源?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这些表现可以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知识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这些表现看作是一种资源,称之为学生资源。例如我指导学生写《我和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一文时,我想让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是:有条理地把自己和动物之间有趣的事完整地写下来,表达出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怎样让学生明确并理解这次习作的要求呢?有学生在介绍自己和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时说得很完整,我就在评价时说:“他讲的时候把这件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说清楚了,介绍得多完整啊!”有学生介绍时说得有条理,我就在评价时说:“他把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事后说,介绍得多有条理啊!”通过学生介绍具体事例,加上教师适当点评,学生明确了本次习作的要求,并初步感受到了如何才能写得完整、有条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学生的这些收获是我在备课时就已设想到的,并且是从学生的叙述中生成的,因此我觉得学生所讲的这些事例也应属于学生资源。
在习作课上,如果利用好学生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也能从中受益,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用心捕捉机会,激发创造动机。
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孩子们通常会头疼不已,而如果有教师、家长恰当的点拨,激发其兴趣,让孩子有“非说不可”的欲望,这样的作文通常可以水到渠成。起步阶段,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可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感受到习作的精彩,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
首先是把握教材特点,研究每一次作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相信大家有这样的体会:但凡遇到一个好的题目,题好就一半文了;涉及到的若是学生熟悉的、关心的问题,可写的内容就多,而且也容易写好;相反,要是碰到学生并不熟悉的、没什么感受的话题,起来就费劲了。
其次,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可是,要学生学会观察,老师首先应是个会观察之人,有敏感的洞察力,如天气变化,动态的班里、学校、周边发生的新闻;善于捕捉学生瞬间的契机,因势利导,学生闹矛盾了、受委屈了,获表扬了、发现新闻了,引导他们叙述过程表达看法。只有做老师的时时处处捕捉,引学生入写作之门的契机,激发写作的动机,学生才有可能在习作中诞生奇迹。俗话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例如,就要开家长会了,让学生写“你希望老师在家长会上说什么?写个纸条递给我”。这是创设了师生交流的机会,有了动机,学生都有話说。趁热打铁,再不失时机地跟学生说“当你爸妈坐在你的座位上,看到你的作业,听到老师的介绍,你最想跟家长说什么心里话?写封信吧,放在你的座位上,给父母一份意外哦!”哪个孩子会没想说的话?开家长会那天,家长收到信很是吃惊,孩子竟然那么留心观察、善于表达。开完家长会,又是很好的契机,就让学生把家长会后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再写下来,那真是五花八门,学生的心理变化、家长的个性表现无不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故此,习作训练不要急于用文体的框架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教他们开头结尾、谋篇布局之类的习作套路,而应该学会捕捉机会,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这样才会涌现更多的佳作。
关于作文教学,有很多话题可说,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但只要我们用心探索,善于发现。相信写作教学的那片天空会更高、更清、更蓝。
作者简介
闫国宁 女 一级语文教师铜川市耀州区寺沟镇寺沟初级中学727100
冯建民 男 一级语文教师铜川市耀州区照金教育组 72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