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lif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油混合物引发的原始欲望


   冰淇淋是名副其实的“高能”食品,高油脂高糖分,随便来上一大口够你跑上个一千米。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早期难以获得糖分和油脂这种高能量密度的食物,于是对于能量的这种渴望深深埋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最邪恶的食物往往都是糖和油的绝妙配合,比如油炸甜甜圈、芝士蛋糕、肉松小贝……当然还有我们今天的主角——冰淇淋。
   前一段时间落马的网红许豪杰同志,一本正经分析了“网红美食”的讨论,唯一没有点透的一点,就是高油高糖才是网红美食的核心,这是人类最古老的欲望召唤。当漫长的等待积累了足够紧绷的情绪,油糖入口的那一刻,血清素、多巴胺(搞不好还有催产素)立马释放——排队两小时,吸毒五分钟,nature high!
   这种高油高糖的风格,被健康和食品研究领称为西式饮食(western-diet),研究发现对这类食品的偏好跟嗅觉敏感性低有关。
   更可怕的是,这种相关可能具有双向因果关系——高糖高油降低嗅觉敏感度,而低敏感度进一步导致只能用这类食物满足食欲。
   也就是说,这类美味,你只会越吃越离不开。
   然而高油高糖只是大多数网红美食的套路而已,冰淇淋却是魔高一丈。

被冰淇淋支配的恐惧


   冰淇淋的邪恶之处,在于它绝不仅仅是糖 脂肪这么简单,201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冰淇淋对于大脑奖赏回路的影响是相当独立的。
   研究发现,如果规律食用冰淇淋,相应的奖赏回路会逐渐麻木,即便你吃了热量相同的食物,即便你吃了同样很甜的巧克力或蛋糕,都不会降低你对冰淇淋的渴望。
   用人话说就是,当你想吃冰淇淋时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能代替!
   常有现代艺术家通过一些充满迷幻的色彩来描绘冰淇淋,因为冰淇淋一入口,融化的仿佛是自己的灵魂。嗯,正牌的毒品也能提供这种感觉,但冰淇淋顯然是无害的。冰淇淋的这种特性,让它超脱了原始欲望的范畴,成功跻身“都市软毒品”行列。
   研究者们认为,糖和油脂的精妙配比,加上冰凉的温度和入口即化的特殊口感,才让冰淇淋独自占据了一种“美食回路”。
   正因如此,被冰淇淋荼毒已久的西方国家,冰淇淋早就已经超过味道范畴了,在国内主打醇香甜美的哈根达斯在国外早就沦为超市货,真正能叱咤风云的冰淇淋,绝对少不了视觉刺激。
   国内的网红冰淇淋们在味道上绝对不会落下风,但在视觉效果上明显还是没法媲美西方国家的老大哥们。

不信吃吃看,苍天饶过谁


   如果冰淇淋是健康食品,哪怕不是能量密度太高,都足以让人们趋之若鹜。但是,冰淇淋偏偏就是一种吃多了会严重影响健康的食物。
   一旦真的染上了冰淇淋瘾,人们大多只能陷入食欲与健康的纠结之中,而对年轻人而言,健康这种长期目标显然更容易被抛在脑后。
   不过,有一类人比较幸运,是天生的“不上瘾”者,这些人的大脑中与冰淇淋对应的神经递质浓度低,冰淇淋不会给他们带来那么大的快感,才逃过“一劫”。
   当然,如果真的为了健康想摆脱冰淇淋的压迫,也不是没有办法。所幸,最近食品界出了一位挑战冰淇淋霸权的新星,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猜一猜,不想猜使劲往下拉就好(反正你也猜不到)。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葡萄干。
   如果单从味道上讲,不管是产自日照强烈和昼夜温差大的新疆,还是靠勤劳大叔大妈亲手采摘,亦或是360度的循环自然风,都不能让葡萄干撼动冰淇淋对大脑奖赏回路的统治。
   摆脱冰淇淋瘾通常都以通过葡萄干激活大脑对外界的感悟能力开始,一来是有道具可以让训练不那么无聊、增加点神秘感,二来葡萄干便宜好存放又确实不难吃。
   你是不是有点迷惑于这东西跟摆脱冰淇淋成瘾的关系在哪?
   前面不是说了,冰淇淋对于奖赏回路的刺激是其他东西没法替代的,所以要打败冰淇淋,只能打败大脑的奖赏回路。
   也就是说,用高度进化的脑区,去打败原始享乐的脑区。正念旨在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主要得到锻炼的是大脑额叶,这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一个脑区,不夸张地说,所谓人类现代文明,有90%都凝聚在这个脑区中。
   具体来说,葡萄干训练法基本就是让人把一枚葡萄干含软嚼烂,不感受五分钟绝不能让它下肚。在此过程中,你要细心体会它在新疆经历的日晒雨淋和风干(如果你想象力丰富,脑补出吐鲁番小鲜肉或大眼美眉的采摘过程也是极好的),于是葡萄干平淡无奇的甜味在大脑额叶的强烈激活下获得了存在感的升华。
   不过说实话,当你在咀嚼的一瞬间,颅内都能够感悟到一枚葡萄从种子变成葡萄干的一生,对你失去吸引力的可能不只是冰淇淋。反过来讲,按照正念的指导思想,你已经能在一花一木中见世界,在一点一滴中感悟生活美好了。
   当然,即便葡萄干傍上了正念的大腿,即便正念听起来好像不明觉厉的样子,但根据我的统计80%的人看完这篇文章的反应都是想吃冰淇淋,10%的人选择葡萄干,10%的人纠结到原地爆炸。
   而这也是冰淇淋跟毒品的相似点之一——只要提到这个东西,我的瘾就犯了,至于那些大道理充其量也就是辞藻华丽的废话。
其他文献
在经营画面位置时,我常常感到绘画中物体的重量,另有标准,与实际的世间所谓轻重迥异。  在一切物体中,动物最重。动物中人最重,犬马等次之。故画的一端有高山丛林或大厦,他端描一个行人,即可保住画的均衡。  次重的是人造物。人造物能移动的最重,如车船等是。固定的次之,如房屋橋梁等是。故在山野的风景画中,房屋车船等常居画面的主位。  最轻的是天然物。天然物中树木最重,山水次之,云烟又次之。故树木与山可为画
如果小说家可以在完成作品后不去设想它的封面,那么,他虽然可以被看作一个智慧、完美且完全定型的人,但同时,他也失去了作家最根本的特质:天真。  我们都愿意看到,更多的读者买书是为了封面。我们都愿意看到,批评家鄙斥某些作品,更多的是因为它总是写给同一类读者。  封面上对于主人公的描畫过于细致,这既侮辱了作者的想象力,也侮辱了读者的想象力。  假如设计师用红黑两色搭配,来设计《红与黑》的封套,或者用蓝色
阿肖  2020年读到的最让我回味无穷的一首诗是与谢芜村的一首俳句:  虽已离异——  仍到他田里  帮忙种稻  这样简单的几个字,第一次读到时,为之惊叹,而后,余味无穷。  我理解个体的不同,但也愿意把我所珍爱分享给一些亲近的朋友。得到的回应却饶有趣味,有朋友说读不懂,有朋友说:“不觉得它背后透露出当时日本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吗?”我只能付之一笑。  最近读梁鸿的《中国在梁庄》,里面讲述的一个村庄里
听过一个名词吗?——“汤不冷的距离”。原来是50年前英国流传的比喻,其真正的意思是:能让双亲和子女保持密切的关系,并且能够随时提供援助。其实,男女之间,也应有“汤不冷的距离”。   最最最亲密,汤太热,会烫嘴,一时也难喝下,浪费了好汤。最最最阻隔,或已变调,若仍可为友,当然少了一个仇人。到底相知相交一场,中间有碗简单不冷的汤,就看得透了。   看书,在日本也有所谓的“汤不冷”,是刚煮好的味噌汁
小区管理越來越严格了,进出小区都要测体温,并出示出入证,没有出入证,必须要检查身份证。苑区穿梭巴停止运行,公交车、长途车都停止运行。小区门口有一家小超市正常营业,还有两三家小百货店营业。后来,超市改为下午营业,再后来,停止营业了。土豆每斤价格3.98元,其余蔬菜略有上涨。   在单元门口,遇到一位约70岁左右的老头,塑料袋里装着与鸡蛋一般大小的洋芋出售。带着东北口音,他能说会道,说土豆如何如何好
赵大掌柜有点自以为是,有点故作深沉,从小喜欢吃糖,一直没有蛀牙,偶尔写点东西,管你爱不爱看,有时大嘴啦啦,有时沉默如谜。  我向来不主张在家养小动物的。  去年公司开年会那天的晚上,毛姑娘乐板宜电话打将过来,突发奇想要养兔子。我犹豫了一会,就说好吧好吧。实在不忍心拂了她们兴冲冲的劲儿。  年会结束是十点多了。回到家,兔子自然是买回来了,白白的两只,一公一母。毛姑娘听从了老板的建议:一只不成,它着急
在这个每天都不大一样的互联网新社交圈,你应该需要的社交必备技能还得再多一个:读懂标点符号的含义。  如今,表情包越来越难精确地表达我们的情绪,但半括号成功拯救了我们。小小的半括号,把内容包裹进另一个“有出口的次元世界”。  一个教科书级的运用:“半括号是捧哏,全括号仿佛就是碎碎念。(都用全括号框起来的话,仿佛其他人就看不见嘻嘻嘻)(您可真是戏多呢。”  半括号还有一个魅力,在于可以延伸出更多难以解
多少人愿意签《生前预嘱》?  北京301医院,我和南区肿瘤科副主任李小梅面对面的采访已经超过三小时????????????????????????????????????????????????????????????。  那个下午,她说她有很多话要说,但长期得不到休息又很疲惫,总觉得说不好??????????????????????????????????????????????????????
我当大学老师有二十多年了,除了讲课之外,也有学术讲座,也作过一些演讲。粗略地算一算,将近1000场了。但我永远记得我的第一场学术讲座,算是一场标准的演说吧。  大概19年前,我那时候才刚刚评上讲师。我们学校建了新校区,在很偏远的地方。学校为了鼓励学生们的学术热情,就举办了一场学术讲座周。我那时候年轻,说是那一次的学术讲座周,只有我一个年轻的讲师,其他都是著名的教授。所以,那一天晚上我记得很清楚,在
谈起生物的起源与演变,我们不得不提起伟大的达尔文以及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他向人们揭示了,人并不是上帝创造的,每一个物种都不是平白无故诞生的,而是有规律地演化而成的。实际上早在1836年,达尔文就完成了他的环球考察。而后的几年里,他已经有了自然选择学说的构想。  然而,直到1858年,达尔文才开始紧张地撰写《物种起源》一书。这将近20年的时间,他迟迟不肯动笔,为何突然之间快马加鞭,仅仅一年就赶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