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两位老人在和一位年轻一些的妇女唠嗑,他们的笑容是那么朴实真诚,让人感动。(摄影 /俄胜平)2. 军人专场集体婚礼现场,未婚妻为戍边的爱人戴上大红花。 (摄影/ 梁赟)3.夜晚的城市,一幢滾动着国旗和“新时代”标语的摩天楼映入眼帘,想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摄影/ 团子)4. 一场中雨过后,金昌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格外美丽。(摄影/梁赟)5. 书店一角,一位老人正在认真地阅读。
其他文献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和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七大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发表了重要的831讲话,向全社会强调了“三个必须”:“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向全国教师提出了“四个希望”:“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上大学前,我也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主儿,因为有一个厨艺不错的爸爸,把我的嘴巴养得很刁。进了大学之后,一切都很愉快,唯独一进食堂就揪心。食堂里的任何菜都是煮出来的,只有冬瓜最好吃,因为冬瓜越煮越好吃。 那时候学校的后门口有个小食堂,我们叫“小炒”,实在馋得很的时候,就会去那里解解馋。小炒的菜名都用粉笔写在一张黑板上,其实也就是蒜苔炒肉、青椒肉丝、红烧丸子等一些家常菜,可对于久不见荤腥的学生,那
案 例 2020年12月19日,張莹通过某网络外卖平台,在一家名为“老张鲜肉大包”的快餐店花了20元买了5个“狗不理”包子。因急着出门,她在外卖平台上选择“到店自取”。 到店后,张莹刚咬一口包子就吐了出来,她说:“肉很干,没有弹性,很难吃。除口感不佳外,包子里的肉馅还有股臭味。”她跟包子店老板理论,但老板说她无理取闹,还让店员强行推她离开。 气不过的张莹在外卖平台上给了差评,并留言称“包子又
《纸的秘密》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比较”这种区分事物的科学方法——以“纸”为载体,让学生采取各种方法探究纸的秘密,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纸进行比较,从中经历科学比较的过程。笔者的第一次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活动准备 让学生搜集各种各样的纸(包括纸制品),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有关纸的信息。 二、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究纸的秘密。同学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 漫漫20載,母亲慈祥和善的音容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不时浮现。毎当此刻,心就颤抖,眼就发热,鼻就发酸。仿佛是梦,依稀母亲还活着。母亲一生平凡,但母亲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对我的影响却现实而深远。历历往事如铁流一般浇铸于心,平淡而峥嵘,潺缓而澎湃,纷繁而清晰。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 1998年农历10月27日,这个黑色的日子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那天中午我下班回家正准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思考,目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评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在乎自己的评价会对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随口评价,对评价的目的缺少把握;二是评价的模糊性,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同样的评价语言,没有差别,没有区分,一律是“很好”“不错”“请坐”;三是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师不能够针对学生的答问、学习的具体情况作出针对性评价,不能够判断出学生的问题而给以启
时下,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味追求所谓的“深度”,沉浸于文本的深度阐述而漠视学情,这样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一堂好课应致力于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即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近日重读一位名师的关于《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教学札记[1],对此更有感触。 一、“深度”语文: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 1.备课:是追求文本解读的深度,还是致力于多向性的对话 不妨梳理一下那位教师在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些人有着相似的成长足迹:他们都从中国农村的私塾走进西洋的高等学府;都经历了中西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都以中国的教育发展为己任;都为他们钟爱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他们是那个时代精英的缩影,充满着学识、气魄与责任。蒋梦麟就是其中的一位。蒋梦麟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归国后供职于江苏省教育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1919年任《新教育》杂志主编。1923至1926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
在成功实施2008年“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的基础上,2009年教育部继续组织实施“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简称“援助计划”)。培训期间,陈小娅副部长专程赴四川看望参训学员,并与学员进行座谈。此次培训针对性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以灾区一线学科教师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注重学科教学能力培训 教育部分别委托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6所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实施“援助计划”
一、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即课程”的观念成为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界的一种主流话语,反映出社会对教师角色期望的变化。教师不再只是为预设好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作为知识的传道者存在,而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设计主体。教师面临这种转变如何应对?这需要教师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重构。 本文采用传记研究的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式,对一位高中英语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