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许多教师都在学习各种教学模式,如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教师们都是想在课改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我刚刚参加工作几年,对化学教学并没有多少经验可谈,却是长期以来生活在传统教学模式里,对于传统的教学印象颇深。在我的印象中,以前我的老师们都高高在上,好像一位天才的演讲家,一上课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像一个专业的演员,在尽情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才能,却不顾座位上的“观众”。任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还是有许多地方学不会。为什么呢?长期以来,“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教师头脑中,也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不敢也不想质疑,只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生个性和创造性都被抹杀掉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的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我从这两年的教学经历和学习中,认识到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做教学活动“演员”,要做“导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变教学活动中的“演员”为“导演”。导演的责任就是为学生营造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课改后的课堂,教师说得少了,学生说得多了,动得多了,很少听到哪一个班传来教师的滔滔不绝声,相反,经常听到学生辩论得热火朝天、“乱”得不可开交,经常看到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教师要由课堂的“演员”转变成课堂的“导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解放思想,胆子大一些,不要怕“乱”,课堂上“乱”一点不是坏事。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
在学生学习“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时,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活动与探究”;第二,请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课本上的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极易激起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又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予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学习目标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很兴奋,相互讨论,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我交流,我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和调控者。很快,学生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我只要指导、点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20分钟后,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再作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学生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有的学生虽然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15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两人一组)并填好了报告,得出了结论,圆满达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课堂上,我经常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这种动手活动,既能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让学生真正参加到教学中来,教他们学会学习;还有意识地留出时间,把思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开始时,学生沉默等待的情况较多。于是,我让他们同桌间相互探讨,气氛立即热烈起来,甚至有时发生较大的争论场面。然后我让学生站起来,说出想法。
但在当今课改不断推进过程中,许多学生甚至是少数教师认为没有教材是可以上课的,师生互动也能形成新的知识。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也并非说地位降低了,相反,实施新的课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审读员、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更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身兼数职,他的主导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他就好比一座桥梁,是学生走向知识、走向成功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通道。实施新课程改革,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地位降低了,而是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发生了更深层次的转变。
作为教师,能让每个学生在课上踊跃地举手,自豪地说:“老师,老师……我找到了,我发现了。”这恐怕是最困难的了。而要突破这一难点,做一个真正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是最关键的。教师这种角色的转换,不仅有利于和学生构建一种平等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过去,教师往往把教科书奉若圭臬,死抠书本,学生一遍听不懂,就讲两遍、三遍,有的教师甚至让学生背题。教师宁可费这么大的力气,也不肯去找找教材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授课方式。而新课程则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好“导演”,构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学习的目的,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的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我从这两年的教学经历和学习中,认识到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做教学活动“演员”,要做“导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变教学活动中的“演员”为“导演”。导演的责任就是为学生营造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课改后的课堂,教师说得少了,学生说得多了,动得多了,很少听到哪一个班传来教师的滔滔不绝声,相反,经常听到学生辩论得热火朝天、“乱”得不可开交,经常看到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教师要由课堂的“演员”转变成课堂的“导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解放思想,胆子大一些,不要怕“乱”,课堂上“乱”一点不是坏事。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
在学生学习“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时,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活动与探究”;第二,请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课本上的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极易激起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又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予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学习目标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很兴奋,相互讨论,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我交流,我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和调控者。很快,学生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我只要指导、点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20分钟后,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再作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学生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有的学生虽然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15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两人一组)并填好了报告,得出了结论,圆满达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课堂上,我经常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这种动手活动,既能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让学生真正参加到教学中来,教他们学会学习;还有意识地留出时间,把思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开始时,学生沉默等待的情况较多。于是,我让他们同桌间相互探讨,气氛立即热烈起来,甚至有时发生较大的争论场面。然后我让学生站起来,说出想法。
但在当今课改不断推进过程中,许多学生甚至是少数教师认为没有教材是可以上课的,师生互动也能形成新的知识。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也并非说地位降低了,相反,实施新的课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审读员、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更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身兼数职,他的主导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他就好比一座桥梁,是学生走向知识、走向成功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通道。实施新课程改革,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地位降低了,而是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发生了更深层次的转变。
作为教师,能让每个学生在课上踊跃地举手,自豪地说:“老师,老师……我找到了,我发现了。”这恐怕是最困难的了。而要突破这一难点,做一个真正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是最关键的。教师这种角色的转换,不仅有利于和学生构建一种平等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过去,教师往往把教科书奉若圭臬,死抠书本,学生一遍听不懂,就讲两遍、三遍,有的教师甚至让学生背题。教师宁可费这么大的力气,也不肯去找找教材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授课方式。而新课程则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好“导演”,构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学习的目的,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