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下令处死的维新派六个主要参与者: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康广仁。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同时立即逮捕维新派骨干。9月28日,这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被斩首示众。
“戊戌六君子”的说法,最初见于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作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冬之交。那时康梁逃亡到日本,急于宣传维新思想,表彰牺牲的英烈,并为戊戌变法辩护。但因远在海外,北京方面的消息堵塞,关于六君子的生死状况只能取之于传闻,加上梁启超自己的感想和推测,颇有想当然之辞。此书关于“戊戌六君子”的论述共分六篇,包括《康广仁传》、《杨深秀传》、《杨锐传》、《林旭传》、《刘光第传》以及《谭嗣同传》。其后百年间,文史学者大多依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加以核实,对于真相的缺漏和误传,有所订正。例如: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经后来学术界考证,认为就是梁启超杜撰或改写的。
“六君子”之中,杨深秀(时年四十九岁)为御史二品官衔;杨锐(时年四十一岁)、刘光第(时年三十九岁)、谭嗣同(时年三十三岁)、林旭(时年二十三岁)为军机四卿,皆四品官衔,帮助光绪帝处理新政事务,实际上行使宰相职权。只有康广仁为一介布衣,作为其胞兄康有为的替罪羊,屈死于刀下。
罕为人知的是,慈禧太后最初要处斩的不是六个人,而是七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深受光绪帝重用的徐致靖,戊戌变法时升任礼部右侍郎,官至二品。
原为侍读学士的徐致靖(1826—1918),时年七十二岁,江苏宜兴人,曾上《人才保荐折》保荐少壮派谭嗣同、张元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徐致靖也被捕入狱。起初慈禧亲笔批文“立即斩决”的第一名重犯就是二品官员徐致靖。
重臣李鸿章与徐致靖的父亲是同科进士,私交很深。李鸿章想尽办法要救徐致靖一命,求“后党”的红人荣禄向慈禧说情。不料慈禧大怒,责怪荣禄为“帝党”开脱罪责。荣禄跪地,申诉说徐致靖仅仅是个昏庸不堪的老糊涂、书呆子,年迈耳聋眼花,并不懂什么新政,只不过在维新派里唱唱昆曲、下下围棋、混混玩乐而已,且在宣布维新后,没有见过光绪帝。慈禧即派太监查询。据说李鸿章重金买通荣禄与太监,查询后回报“属实”。于是慈禧稍有转色,加之荣禄是她最宠信的奴才,就此改判徐致靖为“监斩候”(即死缓)。
徐致靖大难不死,原定砍头的“七死囚”就变为六人。徐致靖出狱回江南后,一直隐居杭州,改名“徐仅叟”,意为“六君子”被害后仅存的老叟。其沉哀凄绝,可想而知。
“戊戌六君子”的说法,最初见于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作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冬之交。那时康梁逃亡到日本,急于宣传维新思想,表彰牺牲的英烈,并为戊戌变法辩护。但因远在海外,北京方面的消息堵塞,关于六君子的生死状况只能取之于传闻,加上梁启超自己的感想和推测,颇有想当然之辞。此书关于“戊戌六君子”的论述共分六篇,包括《康广仁传》、《杨深秀传》、《杨锐传》、《林旭传》、《刘光第传》以及《谭嗣同传》。其后百年间,文史学者大多依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加以核实,对于真相的缺漏和误传,有所订正。例如: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经后来学术界考证,认为就是梁启超杜撰或改写的。
“六君子”之中,杨深秀(时年四十九岁)为御史二品官衔;杨锐(时年四十一岁)、刘光第(时年三十九岁)、谭嗣同(时年三十三岁)、林旭(时年二十三岁)为军机四卿,皆四品官衔,帮助光绪帝处理新政事务,实际上行使宰相职权。只有康广仁为一介布衣,作为其胞兄康有为的替罪羊,屈死于刀下。
罕为人知的是,慈禧太后最初要处斩的不是六个人,而是七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深受光绪帝重用的徐致靖,戊戌变法时升任礼部右侍郎,官至二品。
原为侍读学士的徐致靖(1826—1918),时年七十二岁,江苏宜兴人,曾上《人才保荐折》保荐少壮派谭嗣同、张元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徐致靖也被捕入狱。起初慈禧亲笔批文“立即斩决”的第一名重犯就是二品官员徐致靖。
重臣李鸿章与徐致靖的父亲是同科进士,私交很深。李鸿章想尽办法要救徐致靖一命,求“后党”的红人荣禄向慈禧说情。不料慈禧大怒,责怪荣禄为“帝党”开脱罪责。荣禄跪地,申诉说徐致靖仅仅是个昏庸不堪的老糊涂、书呆子,年迈耳聋眼花,并不懂什么新政,只不过在维新派里唱唱昆曲、下下围棋、混混玩乐而已,且在宣布维新后,没有见过光绪帝。慈禧即派太监查询。据说李鸿章重金买通荣禄与太监,查询后回报“属实”。于是慈禧稍有转色,加之荣禄是她最宠信的奴才,就此改判徐致靖为“监斩候”(即死缓)。
徐致靖大难不死,原定砍头的“七死囚”就变为六人。徐致靖出狱回江南后,一直隐居杭州,改名“徐仅叟”,意为“六君子”被害后仅存的老叟。其沉哀凄绝,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