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的写作资源,则能点燃每一个个体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从而为课堂注入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材;写作资源;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以往的作文指导课上,教师或是一味地讲授写作理论,或是不恰当地引用范文。不仅教学气氛沉闷乏味,课堂缺乏生命活力,学生也听得百无聊赖,毫无创作的兴趣和活力。其实要调动学生习作的求知欲,唤醒作文教学的生命力,可以从最熟悉的课本中寻求有效的资源。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则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蓝本。那么怎样有效开发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资源?我有以下思考与行动。
一、阅读:培养习惯,活力在文本中激发
阅读是学生间接获得写作素材的最好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教學内容的来源。课文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至理名言、格言;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心系苍生的范仲淹、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与发展需要,加强引导,就能促进学生乐读、善思、巧用。
◆案例:学习朱自清《绿》,老师可布置以下的任务来引导他们用心走进阅读中。
①用“。”标出生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②用“~~~”标出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③用“——”找出总括句、重要句;④用“?”在有疑问处标出。⑤用“△”在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标出。
点评: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老师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授之相关的阅读方法,带学生走进文本。优秀的文本本身就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坚持下去,学生由愿读到善读到乐读,自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克服中学生生活面狭窄、写作素材缺失的最好办法。
◆行动研究要求:
1.选择与教材合适的类文。
◆案例:学习八年级下册的《黄纱巾》。类文推荐:《一碗阳春面》(栗良平)。
点评:“类文推荐”既可以扩展阅读面,开阔阅读面,开阔视野,提高认识能力,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材料。
2.传授适当的阅读方法。
①文摘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果是属于自己的书报,可把全文剪下来,贴在专门的剪辑本上。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提倡在直接摘抄的基础上再作一些艺术的整合加工。
②批注法。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在字里行间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写作技巧。
③记录法。当读到对自己有触动的文段时,或质疑,或思索,或引申,把当时的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这些记录是零碎的、片断的、不完整的,待以后翻阅时,进行深入思考,提炼观点,整理成文。
二、学习:掌握技法,活力在文本中绽放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除了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来使用外,还可以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案例:
1.如何突出景物的生动。
(1)多修辞的运用。如:“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繁星》
(2)多层次的描写。如“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3)多感官的表达。如:“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雪》
2.如何突出人物的个性
(1)善用修辞。如“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甜甜的泥土》
(2)善写角度。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范进中举》
(3)善绘细节。如:“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安恩与奶牛》
3.如何突出人物的评价。
(1)引用评价。如:“建筑大师贝聿铭与法籍华人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艺术三宝’。”——《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2)直接评价。如“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纪念白求恩》
……
点评: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教师对教材里优秀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取法,敢于“拿来”。平时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意无意地去关注文章的技巧、方法,并让学生学会迁移,让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的写作资源,则能点燃每一个个体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从而为课堂注入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教材;写作资源;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以往的作文指导课上,教师或是一味地讲授写作理论,或是不恰当地引用范文。不仅教学气氛沉闷乏味,课堂缺乏生命活力,学生也听得百无聊赖,毫无创作的兴趣和活力。其实要调动学生习作的求知欲,唤醒作文教学的生命力,可以从最熟悉的课本中寻求有效的资源。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则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蓝本。那么怎样有效开发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资源?我有以下思考与行动。
一、阅读:培养习惯,活力在文本中激发
阅读是学生间接获得写作素材的最好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教學内容的来源。课文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至理名言、格言;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心系苍生的范仲淹、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与发展需要,加强引导,就能促进学生乐读、善思、巧用。
◆案例:学习朱自清《绿》,老师可布置以下的任务来引导他们用心走进阅读中。
①用“。”标出生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②用“~~~”标出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③用“——”找出总括句、重要句;④用“?”在有疑问处标出。⑤用“△”在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标出。
点评: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老师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授之相关的阅读方法,带学生走进文本。优秀的文本本身就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坚持下去,学生由愿读到善读到乐读,自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克服中学生生活面狭窄、写作素材缺失的最好办法。
◆行动研究要求:
1.选择与教材合适的类文。
◆案例:学习八年级下册的《黄纱巾》。类文推荐:《一碗阳春面》(栗良平)。
点评:“类文推荐”既可以扩展阅读面,开阔阅读面,开阔视野,提高认识能力,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材料。
2.传授适当的阅读方法。
①文摘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果是属于自己的书报,可把全文剪下来,贴在专门的剪辑本上。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提倡在直接摘抄的基础上再作一些艺术的整合加工。
②批注法。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在字里行间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写作技巧。
③记录法。当读到对自己有触动的文段时,或质疑,或思索,或引申,把当时的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这些记录是零碎的、片断的、不完整的,待以后翻阅时,进行深入思考,提炼观点,整理成文。
二、学习:掌握技法,活力在文本中绽放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除了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来使用外,还可以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案例:
1.如何突出景物的生动。
(1)多修辞的运用。如:“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繁星》
(2)多层次的描写。如“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3)多感官的表达。如:“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雪》
2.如何突出人物的个性
(1)善用修辞。如“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甜甜的泥土》
(2)善写角度。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范进中举》
(3)善绘细节。如:“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安恩与奶牛》
3.如何突出人物的评价。
(1)引用评价。如:“建筑大师贝聿铭与法籍华人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艺术三宝’。”——《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2)直接评价。如“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纪念白求恩》
……
点评: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教师对教材里优秀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取法,敢于“拿来”。平时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意无意地去关注文章的技巧、方法,并让学生学会迁移,让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的写作资源,则能点燃每一个个体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从而为课堂注入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