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科技的蓬勃发展,铁道部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实施起了网络购票。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买票从体力活转变为技术活,老一辈人并没有享受网络购票这一便利,仍然选择深夜排队去窗口买票;而新生代却选择了网上购票,电脑手机一起刷屏。笔者认为,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年龄鸿沟已经出现,年长者较之年轻者成为“信息穷人”。本文将以“农民工春运网络抢票难”为例,从传统的“知识沟”假设谈起,探讨我国农民工群体中的“年龄沟”现象,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知识沟 数字沟 年龄 农民工 火车票
春运一直以来都是牵动人们神经线的敏感话题,农民工回家一票难求更是首当其冲的大难题。先是佛山新婚小夫妻帮农民工买票被刑拘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后是人大代表罗金保的一席话引来网友围观,还有板栗哥的网络爱心车票。笔者人文这些案例无不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农民工回家难的窘境。经分析发现,新闻事件中这些农民工多是年龄偏大,务工多年的老一辈农民工,他们不懂网络知识,信息技术理解力差,而对于他们的下一代,这种情况却好转些,很多年轻农民工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巧,网络购票不再是难题。由此可见,以年龄为主要分层的信息鸿沟开始出现。
一、知识沟的缘起
对传播学研究者来说,“知识沟”是一个熟悉的名词。接下来,笔者对“知识沟”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简单梳理,以期能在理清这一概念的同时做进一步的探讨。
早在1970年,蒂奇诺、多诺霍和奥里恩就提出了知识沟假设,认为: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该理论从大众媒介的信息流通入手,探讨人们的知识增长差异,认为“社会经济地位”是造成“知沟”的根本原因,而大众媒介则加剧了这一进程。
1977年,艾蒂玛和克莱两位学者提出质疑,他们提出上限效果论,认为由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只是一些一般的知识,所以传媒传播的知识是有上限的。如果受众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可能就不会通过大众传媒去寻求知识,于是不同的受众就达到了知识平均化。这一假说开辟了从个体层面考察知识沟假说的新方向,认为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知识差异逐渐缩小。
1976年,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认为,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不纯粹是知识差距,还包括人的态度及外在行为上的差异;知识沟不单是大众媒介的力量所致,也应包括人际传播的效果以及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的效果;社会经济地位及其相关变量不是造成知识沟的唯一因素,在对政治盎然和兴趣索然之间,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从这一假说开始,此后的知沟研究主要致力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有机融合,呈现一种共生趋势。
二、我国信息穷人与年龄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老一代人在网络技术的更新和互动中处于劣势地位,成为信息穷人。关于两代人知识沟的话题,见仁见智。上文几个看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只是思考角度的不同而已。笔者对比后提出“年龄沟”——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者较之年长者,接触互联网信息的能力更强,二者的知识差距呈扩大而非缩小的趋势。
三、“年龄沟”产生话原因
笔者通过对老一代和新生代的对比,从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层面阐述年龄沟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认同的排斥
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在急切步入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个体依据不同的象征符号,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自我反思和自我认同。老一辈人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网络知识的匮乏,形成了对新科技和新传媒迷茫、恐惧到排斥的自我认知,这使他们害怕接触网络,认为这一异化1的怪物会颠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害怕对自己的子女产生不良影响。这一排斥必将影响其对网络内容和程序的把握,导致信息更新的滞后。新生代则是生在新时代,从小耳濡目染地受到网络等新媒体影响,通过个人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和接受,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自我认同感强并期待着自己能够成为一分子。他们并不排斥,而是欣然向往,这有利于其接受网络信息和形成自我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年龄沟将愈来愈明显,差距也将逐渐扩大。
(二)家庭关系的复杂
老一代的人多到不惑之年,上有父母,下有妻儿,他们的人际交往多是与其家庭进行。他们的收入基本用于家庭开支,日常娱乐主要选择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因此,他们没有选择使用电脑获取信息的强烈需求,对网络接触几乎为零,让这些中老年人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简直是天方夜谈。新生代显然更有优势,他们多未曾成家,没有小家庭的压力,家庭关系相对简单,较小的生存压力为他们放松和接触网络等媒体提供了平台。日常的娱乐倾向于选择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在便利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生活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年龄鸿沟逐渐产生并扩大。
(三)组织交往的让渡
组织交往让渡,并不是说老一代农民工将参加集体活动的权力主动让予他人,只是生活压力已经让他们筋疲力竭,每天高强度工作后,他们不再接触新的组织和团体。由于他们接触不到能向他们传递数字知识的专业组织,也造成信息知识的空白。新生代虽然也为生活奔忙,但是他们拥有手机这一移动新媒体,且主动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联系自己的朋友,甚至还会选择建立虚拟群组,与新圈子交流信息,互通有无,这无疑是广泛猎取信息,提高科技素养的好方式。因此,组织交往的让渡使两代人产生“年龄鸿沟”并逐渐扩大。
(四)电子媒介的缺席
老一代人平时的媒介接触多是收音机和电视等传统媒介,媒介形式十分单一,网络接触机会十分稀少。此外,他们对网络有排斥心理,认为那是异化的体系,接受它就需要改变以前的生活习惯,衡量利弊后,他们多会选择对自己利益持有最优化的方式——逃避,后果就是电子媒介在老一代人生活中的缺席。新生代则不同,他们乐于适应时代的潮流,希望能够通过买电脑和手机来适应现代的生活,获得社会认同,他们的媒介接触也大多来自网络。由于这些移动设备的便捷性和易操作性,能让他们比父辈更快更全地获取信息,增加对社会的知晓度,信息差距扩大,年龄鸿沟产生。 四、微时代——“年龄沟”弥合新路径
从网络的流变过程看,互联网大时代逐渐隐去锋芒,迎接微时代的到来。从内容来看,大块文章的时代正悄然褪色,有兴趣的人可以深入阅读,但草根们如今更需要惜字如金,140个字之内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微时代的到来,不仅是一种新的互联网形态的诞生,更是为老一代人提供了一个媒体接触的新机会。在这样一个浓缩的时代,低门槛是使老一代与时代接轨,并形成群体力量的最佳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优势,知识可以快速、经济的让渡,无差、精确的传输。
(一)自我——个体传播的生活助手
弥合新老两代人的年龄沟,最有效也是最方便的是通过老一代的自我传播,改变其自我认同偏差,认识到互联网的有利性,发挥网络生活助手的功能。一定要正确引导他们不用惧怕网络,因为技术是为人的生存而存在的。虽然新技术不太容易操作,而且程序复杂,但是只要随时关注生活中的变化,打开自己的心门,敞开心胸去接受这个新事物,主动培养自我传播技巧,弥合年龄沟指日可待。
(二)亲子——人际传播的情感召唤
老一代目前基本超过40岁,他们的子女已长大成人,成为新生代集体中的一份子。这些年轻人是拥有信息技术的,平时也会接触各方信息,所以,应鼓励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新老两辈人之间的沟通。在感情交流的同时,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不失为一种缩小“年龄沟”的有效途径。
(三)志愿者——组织传播的爱心搭桥
志愿者是能够有组织、高效率地传递网络信息的集体,他们多是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爱心人士,对老一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讲解,助其提高知识素养大有裨益。但是他们的组织受到经费和时间的限制,这就需要政府或UGO组织,多提供政策支持,帮助老一辈人搭建起联系社会和时代的桥梁,在无限的空间里让知识让渡过来,内化为己用。
(四)手机——大众传播的移动管家
智能移动终端的火热发展,无线WIFI的遍布全国,都加速着信息的流通。智能手机,凭借着其便利性,更是超越电脑成为当今微时代进行信息传播的前锋和主力军,是大众传播的移动管家。对于老一辈来说,手机也不再是奢侈品。此外,智能手机的APP,更是方便了不懂互联网的老一辈人,这些APP服务贴心,界面清晰,简单易学,使得手机较于电脑上手快,是微时代接触媒介信息,缩小年龄沟的一大利器。要想弥合年龄沟,手机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有了这个信息移动管家的得力陪伴,年龄沟的弥合不再是难题。
综上所述,年龄沟在数字时代是广泛存在的。从总体上看,老一辈在网络抢票和信息获取上是弱势的,老一辈和新生代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信息差距逐渐变大。在如今的移动微时代,应用好手机等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老一辈提供了缩小年龄沟的契机。只要迎合时代需求,从自我、人际、群体和大众传播等多处施力,采取合理新路径,解决好农民工群体,甚至是更大范围群体的“年龄沟”也不是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磊著,焦虑与希望:对北京城市贫困群体的传播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07.
[2]威廉·J·米切尔,依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M].上海:上海出版集团.2005.
[3]曹荣湘等,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2.
【关键词】知识沟 数字沟 年龄 农民工 火车票
春运一直以来都是牵动人们神经线的敏感话题,农民工回家一票难求更是首当其冲的大难题。先是佛山新婚小夫妻帮农民工买票被刑拘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后是人大代表罗金保的一席话引来网友围观,还有板栗哥的网络爱心车票。笔者人文这些案例无不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农民工回家难的窘境。经分析发现,新闻事件中这些农民工多是年龄偏大,务工多年的老一辈农民工,他们不懂网络知识,信息技术理解力差,而对于他们的下一代,这种情况却好转些,很多年轻农民工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巧,网络购票不再是难题。由此可见,以年龄为主要分层的信息鸿沟开始出现。
一、知识沟的缘起
对传播学研究者来说,“知识沟”是一个熟悉的名词。接下来,笔者对“知识沟”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简单梳理,以期能在理清这一概念的同时做进一步的探讨。
早在1970年,蒂奇诺、多诺霍和奥里恩就提出了知识沟假设,认为: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该理论从大众媒介的信息流通入手,探讨人们的知识增长差异,认为“社会经济地位”是造成“知沟”的根本原因,而大众媒介则加剧了这一进程。
1977年,艾蒂玛和克莱两位学者提出质疑,他们提出上限效果论,认为由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只是一些一般的知识,所以传媒传播的知识是有上限的。如果受众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可能就不会通过大众传媒去寻求知识,于是不同的受众就达到了知识平均化。这一假说开辟了从个体层面考察知识沟假说的新方向,认为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知识差异逐渐缩小。
1976年,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认为,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不纯粹是知识差距,还包括人的态度及外在行为上的差异;知识沟不单是大众媒介的力量所致,也应包括人际传播的效果以及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的效果;社会经济地位及其相关变量不是造成知识沟的唯一因素,在对政治盎然和兴趣索然之间,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从这一假说开始,此后的知沟研究主要致力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有机融合,呈现一种共生趋势。
二、我国信息穷人与年龄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老一代人在网络技术的更新和互动中处于劣势地位,成为信息穷人。关于两代人知识沟的话题,见仁见智。上文几个看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只是思考角度的不同而已。笔者对比后提出“年龄沟”——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者较之年长者,接触互联网信息的能力更强,二者的知识差距呈扩大而非缩小的趋势。
三、“年龄沟”产生话原因
笔者通过对老一代和新生代的对比,从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层面阐述年龄沟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认同的排斥
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在急切步入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个体依据不同的象征符号,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自我反思和自我认同。老一辈人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网络知识的匮乏,形成了对新科技和新传媒迷茫、恐惧到排斥的自我认知,这使他们害怕接触网络,认为这一异化1的怪物会颠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害怕对自己的子女产生不良影响。这一排斥必将影响其对网络内容和程序的把握,导致信息更新的滞后。新生代则是生在新时代,从小耳濡目染地受到网络等新媒体影响,通过个人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和接受,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自我认同感强并期待着自己能够成为一分子。他们并不排斥,而是欣然向往,这有利于其接受网络信息和形成自我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年龄沟将愈来愈明显,差距也将逐渐扩大。
(二)家庭关系的复杂
老一代的人多到不惑之年,上有父母,下有妻儿,他们的人际交往多是与其家庭进行。他们的收入基本用于家庭开支,日常娱乐主要选择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因此,他们没有选择使用电脑获取信息的强烈需求,对网络接触几乎为零,让这些中老年人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简直是天方夜谈。新生代显然更有优势,他们多未曾成家,没有小家庭的压力,家庭关系相对简单,较小的生存压力为他们放松和接触网络等媒体提供了平台。日常的娱乐倾向于选择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在便利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生活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年龄鸿沟逐渐产生并扩大。
(三)组织交往的让渡
组织交往让渡,并不是说老一代农民工将参加集体活动的权力主动让予他人,只是生活压力已经让他们筋疲力竭,每天高强度工作后,他们不再接触新的组织和团体。由于他们接触不到能向他们传递数字知识的专业组织,也造成信息知识的空白。新生代虽然也为生活奔忙,但是他们拥有手机这一移动新媒体,且主动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联系自己的朋友,甚至还会选择建立虚拟群组,与新圈子交流信息,互通有无,这无疑是广泛猎取信息,提高科技素养的好方式。因此,组织交往的让渡使两代人产生“年龄鸿沟”并逐渐扩大。
(四)电子媒介的缺席
老一代人平时的媒介接触多是收音机和电视等传统媒介,媒介形式十分单一,网络接触机会十分稀少。此外,他们对网络有排斥心理,认为那是异化的体系,接受它就需要改变以前的生活习惯,衡量利弊后,他们多会选择对自己利益持有最优化的方式——逃避,后果就是电子媒介在老一代人生活中的缺席。新生代则不同,他们乐于适应时代的潮流,希望能够通过买电脑和手机来适应现代的生活,获得社会认同,他们的媒介接触也大多来自网络。由于这些移动设备的便捷性和易操作性,能让他们比父辈更快更全地获取信息,增加对社会的知晓度,信息差距扩大,年龄鸿沟产生。 四、微时代——“年龄沟”弥合新路径
从网络的流变过程看,互联网大时代逐渐隐去锋芒,迎接微时代的到来。从内容来看,大块文章的时代正悄然褪色,有兴趣的人可以深入阅读,但草根们如今更需要惜字如金,140个字之内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微时代的到来,不仅是一种新的互联网形态的诞生,更是为老一代人提供了一个媒体接触的新机会。在这样一个浓缩的时代,低门槛是使老一代与时代接轨,并形成群体力量的最佳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优势,知识可以快速、经济的让渡,无差、精确的传输。
(一)自我——个体传播的生活助手
弥合新老两代人的年龄沟,最有效也是最方便的是通过老一代的自我传播,改变其自我认同偏差,认识到互联网的有利性,发挥网络生活助手的功能。一定要正确引导他们不用惧怕网络,因为技术是为人的生存而存在的。虽然新技术不太容易操作,而且程序复杂,但是只要随时关注生活中的变化,打开自己的心门,敞开心胸去接受这个新事物,主动培养自我传播技巧,弥合年龄沟指日可待。
(二)亲子——人际传播的情感召唤
老一代目前基本超过40岁,他们的子女已长大成人,成为新生代集体中的一份子。这些年轻人是拥有信息技术的,平时也会接触各方信息,所以,应鼓励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新老两辈人之间的沟通。在感情交流的同时,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不失为一种缩小“年龄沟”的有效途径。
(三)志愿者——组织传播的爱心搭桥
志愿者是能够有组织、高效率地传递网络信息的集体,他们多是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爱心人士,对老一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讲解,助其提高知识素养大有裨益。但是他们的组织受到经费和时间的限制,这就需要政府或UGO组织,多提供政策支持,帮助老一辈人搭建起联系社会和时代的桥梁,在无限的空间里让知识让渡过来,内化为己用。
(四)手机——大众传播的移动管家
智能移动终端的火热发展,无线WIFI的遍布全国,都加速着信息的流通。智能手机,凭借着其便利性,更是超越电脑成为当今微时代进行信息传播的前锋和主力军,是大众传播的移动管家。对于老一辈来说,手机也不再是奢侈品。此外,智能手机的APP,更是方便了不懂互联网的老一辈人,这些APP服务贴心,界面清晰,简单易学,使得手机较于电脑上手快,是微时代接触媒介信息,缩小年龄沟的一大利器。要想弥合年龄沟,手机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有了这个信息移动管家的得力陪伴,年龄沟的弥合不再是难题。
综上所述,年龄沟在数字时代是广泛存在的。从总体上看,老一辈在网络抢票和信息获取上是弱势的,老一辈和新生代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信息差距逐渐变大。在如今的移动微时代,应用好手机等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老一辈提供了缩小年龄沟的契机。只要迎合时代需求,从自我、人际、群体和大众传播等多处施力,采取合理新路径,解决好农民工群体,甚至是更大范围群体的“年龄沟”也不是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磊著,焦虑与希望:对北京城市贫困群体的传播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07.
[2]威廉·J·米切尔,依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M].上海:上海出版集团.2005.
[3]曹荣湘等,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