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存在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学生越往高段就越表现出按部就班的状态,不敢大胆创造,甚至否定自己的作品,对美术课兴趣日渐趋淡。这到底为什么?
反观当今小学高段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把丰富儿童画的童趣作为教学重点;或者只重技法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的个性体验;或者重视视觉冲击,而失去了教学重美术的本体;另外,家长与其他社会人士往往只重视作品是否画得“像”。看来,上述问题与高段美术教法不无关联。
我们知道,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四个领域是美术教学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互为一体,相得益彰。因而,我们必须尽可能多的通过综合性、探究性、情感性教学设计,让学生接触能够引起兴趣的新鲜事物,具有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活动,强化刺激,达成目标。为此,笔者在实践中探求“结合·渗透”式的高段美术教学途径,以期破解上述难题。
一、写生与创作相结合
观察、写生是绘画的基本功,教师在教高段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就要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和创造。吴冠中先生提倡的“就地寻矿、就地冶炼”是一种好方法。边写生,边创作,在写生中有创作,在创作中有写生,再加上记忆、背默。例如我在上《家乡的老房子》时,让学生去校园里写生,要求大家一边写生,一边创作,把自己所喜欢的情景画出来。面对着那些红的、粉的、黄的花朵与绿色的树木,学生十分容易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写生,孩子提高了造型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改变了过去那种画植物的概念化倾向,提高了高段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绘画与工艺制作相结合
绘画是美术课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绘画与工艺制作相结合,更能促进儿童动手操作能力和材料选择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认真体验材料的形状、质地、色彩、光泽等,在视觉和触觉两方面进行熟悉与体验,进一步做到掌握材料、使用材料。在教人美版第10册第六课《台历、挂历的设计》一课中,首先让学生直观感受精美的台历、挂历,再展示教师已做好的作品,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兴趣,结合学生以往学的线条、色彩等绘画造型课,进行设计构思。学生在绘画与工艺制作的结合中,设计更显多元化、人性化、个性化,具有时代风格。
三、创作与欣赏、评价相结合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往往是从直觉开始的,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就要学习评论。在创作画之前安排欣赏、评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画出好作品,形成一定的创作方向。例如,在教人美版第九册《飞天》一课,我首先安排了一定的图片欣赏,让学生感知什么是“飞天”,了解飞天自印度传入我国以后,在佛教中的地位较高,她造型多变。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飞天的艺术美感,给学生设计创造作品提供了素材,以体现作品的多元面貌,让学生见识到古人笔下飞天神女的优雅、脱俗,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骄傲。通过欣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创作能力,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四、学科之间的渗透
学科之间的渗透不单是把美术与科学、数学、语文、音乐等学科进行简单相加,而是把艺术的思想、形象思维的方法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同时,其他学科思维方式也和美术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它们互相促进,互为一体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技能。我在上人美版第十二册《追寻文明的足迹》时结合常识课《生物的进化》这篇课文,课前让学生收集了有关史前动物的资料、图片,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同时让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集体创作“百米长卷”表现早期动物,他们画了奇怪的恐龙、飞翔的始祖鸟和庞大的鲨鱼……当孩子们沿着生命的进化历程进行探寻,知道了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画画了,如法国的拉科斯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学生不禁问起:这些原始艺术家为什么要画在这里?他们是用什么颜料和工具材料呢?于是老师建议他们创作小幅壁画,要求所用的工具材料、颜料必须来源自然。我们找到的工具有枯柴、竹片、桔梗,等等;颜料有木炭(黑色、灰色)、黏土(黑棕色、暗红色)、墨鱼骨(白色)和花汁(各种颜色)等;学生尝试体验在布、玻璃、墙壁、地板、砖块等上面作画的感觉。小壁画的效果并不十分突出,但过程却极有价值。虽然这项活动始于科学学习,但师生很快就一起涉及了社会学习。对一些问题再深入下去,我们就会探究生物学。如果对颜料的本质有些兴趣,这项活动今后还可能将师生引入化学的学习……
以上四个方面,均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创造性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辩证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及思维主体的能动性悄悄地融合在绘画教学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考察了小学高段绘画教学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系。不仅如此,我还尝试把综合延伸到家庭、社会,共同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了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
几年来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高段美术教学中,若能利用绘画教学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那么开发智能的作用必然大大超越本学科的范围,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祝维宁
反观当今小学高段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把丰富儿童画的童趣作为教学重点;或者只重技法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的个性体验;或者重视视觉冲击,而失去了教学重美术的本体;另外,家长与其他社会人士往往只重视作品是否画得“像”。看来,上述问题与高段美术教法不无关联。
我们知道,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四个领域是美术教学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互为一体,相得益彰。因而,我们必须尽可能多的通过综合性、探究性、情感性教学设计,让学生接触能够引起兴趣的新鲜事物,具有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活动,强化刺激,达成目标。为此,笔者在实践中探求“结合·渗透”式的高段美术教学途径,以期破解上述难题。
一、写生与创作相结合
观察、写生是绘画的基本功,教师在教高段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就要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和创造。吴冠中先生提倡的“就地寻矿、就地冶炼”是一种好方法。边写生,边创作,在写生中有创作,在创作中有写生,再加上记忆、背默。例如我在上《家乡的老房子》时,让学生去校园里写生,要求大家一边写生,一边创作,把自己所喜欢的情景画出来。面对着那些红的、粉的、黄的花朵与绿色的树木,学生十分容易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写生,孩子提高了造型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改变了过去那种画植物的概念化倾向,提高了高段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绘画与工艺制作相结合
绘画是美术课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绘画与工艺制作相结合,更能促进儿童动手操作能力和材料选择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认真体验材料的形状、质地、色彩、光泽等,在视觉和触觉两方面进行熟悉与体验,进一步做到掌握材料、使用材料。在教人美版第10册第六课《台历、挂历的设计》一课中,首先让学生直观感受精美的台历、挂历,再展示教师已做好的作品,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兴趣,结合学生以往学的线条、色彩等绘画造型课,进行设计构思。学生在绘画与工艺制作的结合中,设计更显多元化、人性化、个性化,具有时代风格。
三、创作与欣赏、评价相结合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往往是从直觉开始的,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就要学习评论。在创作画之前安排欣赏、评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画出好作品,形成一定的创作方向。例如,在教人美版第九册《飞天》一课,我首先安排了一定的图片欣赏,让学生感知什么是“飞天”,了解飞天自印度传入我国以后,在佛教中的地位较高,她造型多变。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飞天的艺术美感,给学生设计创造作品提供了素材,以体现作品的多元面貌,让学生见识到古人笔下飞天神女的优雅、脱俗,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骄傲。通过欣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创作能力,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四、学科之间的渗透
学科之间的渗透不单是把美术与科学、数学、语文、音乐等学科进行简单相加,而是把艺术的思想、形象思维的方法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同时,其他学科思维方式也和美术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它们互相促进,互为一体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技能。我在上人美版第十二册《追寻文明的足迹》时结合常识课《生物的进化》这篇课文,课前让学生收集了有关史前动物的资料、图片,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同时让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集体创作“百米长卷”表现早期动物,他们画了奇怪的恐龙、飞翔的始祖鸟和庞大的鲨鱼……当孩子们沿着生命的进化历程进行探寻,知道了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画画了,如法国的拉科斯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学生不禁问起:这些原始艺术家为什么要画在这里?他们是用什么颜料和工具材料呢?于是老师建议他们创作小幅壁画,要求所用的工具材料、颜料必须来源自然。我们找到的工具有枯柴、竹片、桔梗,等等;颜料有木炭(黑色、灰色)、黏土(黑棕色、暗红色)、墨鱼骨(白色)和花汁(各种颜色)等;学生尝试体验在布、玻璃、墙壁、地板、砖块等上面作画的感觉。小壁画的效果并不十分突出,但过程却极有价值。虽然这项活动始于科学学习,但师生很快就一起涉及了社会学习。对一些问题再深入下去,我们就会探究生物学。如果对颜料的本质有些兴趣,这项活动今后还可能将师生引入化学的学习……
以上四个方面,均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创造性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辩证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及思维主体的能动性悄悄地融合在绘画教学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考察了小学高段绘画教学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系。不仅如此,我还尝试把综合延伸到家庭、社会,共同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了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
几年来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高段美术教学中,若能利用绘画教学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那么开发智能的作用必然大大超越本学科的范围,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祝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