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清采妥湘灵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me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诗:“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
  是啊,先生把自己刚刚从清水之中采摘出来的那朵荷花,献给清高的湘水之神;让那片无数兰花的芳香,安慰自己孤独的心灵。
  喜欢先生那颗高贵的灵魂,也喜欢先生的美的世界。
  鲁迅先生从小就读《二十四孝图》,里面的图画让先生感到新奇,里面的故事和精义先生也有所感触。先生的“孝”从那时就种下了根。先生对母亲的孝,是一贯的、永远的,也是自然的、亲切的。每天餐后,鲁迅先生都要去母亲的房里小坐一会儿,问候母亲,同母亲聊天,谈生活,谈文学,也谈时局。
  鲁迅的母亲,是一个了不得的女人,尽管从小没有读私塾,后来却能自修到读书看报,且养成习惯和爱好。据说,鲁迅的母亲看书很多也很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说:“老大(指鲁迅),我没有书看哉!”鲁迅就四处去找,送到母亲的房里。母亲最喜欢看小说,读旧小说,也读新小说,读得有滋有味。据说她最爱读的新小说是张恨水的小说,对儿子的小说是不太喜欢的。
  先生的母亲慈祥、乐观、开明和坚强,待人和蔼、宽仁而富于同情心。母亲在先生的心目中,是敬爱的母亲,伟大的母亲!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极听母亲的话,也极其孝顺母亲。就算再不愿意娶朱安,鲁迅先生也只能说:“朱安是母亲给我的礼物。”鲁迅先生不和朱安离婚,应该也是不想违逆自己的母亲。这是先生的孝顺和可爱之处,也是先生的真诚之处。
  在北京鲁迅故居、上海鲁迅故居、南京鲁迅故居、广州鲁迅故居、厦门鲁迅故居、绍兴鲁迅故居等地,我都看到鲁迅先生的书房里无一例外地有一把藤椅。
  北京的故居里,时间远去,藤椅依旧,久久注视先生坐过的藤椅,分明闻到久久没有散去的淡淡的书香的味道,那是令人安静的恬淡的味道。午后的阳光中,这种沉静给人一种无限的享受和惬意,让我久久地沉湎其中。
  在鲁迅博物馆,我得知先生十分迷恋古代画像拓片,20多年里收藏汉画像拓片600多幅,还收集了大量秦以后的金石碑帖。这些画像拓片栩栩如生,还原出古人生活的场景,是一惊心动魄、慑人心魂的美,可静观,可沉思,更可以追索和飞翔。汉唐陶俑是先生的至爱,那样栩栩如生,趣味盎然,难怪先生爱不释手,真情相对。在这样的美好面前,我想鲁迅先生可以忘掉许多痛苦和悲伤,与古人相惜相通,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传奇和美好。
  先生收藏绘画也饶有兴致,尤其是版画,最推崇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他编选了《凱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苏联版画集》、木刻连环画《一个人的受难》等,自费出版了中外木刻作品集《木刻纪程》和《引玉集》等。每本画集出版,鲁迅先生都要亲自作序,倾情推介。萧红是先生的学生和知己,她回忆说:“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不断地看着。这是苏联木刻家毕珂夫的《波斯诗人哈斐诗集》的首页,画着一个穿着大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上,还有小小红玫瑰花的花朵。”
  这让我不禁想起陆游的诗句: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鲁迅是理解陆游的,萧红更是读懂先生的!
  鲁迅被称为民族魂,正是因为他戳中了我们发浓的伤口。先生的著作,是我们时代的良药。我读先生的作品,常读常新,更感觉到先生的伟大与自己的渺小。
  先生的作品使人着魔。其实,先生自行设计的书籍装帧,也相当受人喜爱。他的书都很素朴,一律的“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于无声处听惊雷”;他的书的封面很古雅,用汉代石刻图案作封面装饰,甚至用线装古籍形式包装外国画集……这些,都令人着迷。
  在鲁迅博物馆,我看到鲁迅先生的名片和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感慨万端。先生的名片,淡黄色,端正地印着仿宋竖排繁体字“周树人”“鲁迅”。简朴到令我们肃然起敬!北京大学校徽是鲁迅先生应蔡元培之邀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按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不言而喻,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以人为本”,象征着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先生眼光独到,用意深远,展示出简朴的美的力量。
  先生的美,我不能穷尽。先生的大美,更为世人永久铭记。日本画家堀尾纯一曾给先生画了一张漫画像,画像背面画家的题词是:“以非凡的志气、伟大的心地,贯穿了一代的人物。”先生的伟大,自是举世公认。
  但先生的平常之美,更令我心动。先生的平常之美,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无处不在,那样的令人安静和纯净!
  选自《湖南日报》
其他文献
9月,我送他去武汉。这样的日子盼了很久了,从3年前,从年初,从他高考结束,我曾无数地想这一天的到来,总以为到那时一切都会云淡风轻,一切都是结束或者开始。我盼,他也盼,有时候打嘴架,他总会有意无意地说,终于可以自由了。我能体会到他说这话时的心情,我在他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曾是这样的想法,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可以不听父母的唠叨,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反正,那是一个没有约束的世界,可以自由的飞翔。但我不给
有一次听一位心理专家的讲座,专家讲了一个实验。内容是把一只猴子放在一个铁笼子里,笼子用绝缘体分成了两半,当其中的一半通电的时候,猴子会用最快的速度逃到另外的一半去。当科学家把绝缘体拿掉,整个笼子全通上了电,开始的时候猴子还像以前那样逃到另外一边去,几次之后,它发现整个笼子全部充满电流,于是,它不再像以前那样选择逃避,而是绝望地、无辜地、老老实实地呆在笼子的角落里———它已经习惯了承受伤害。身边发生
我們世俗中人,基本逃不出一个规律: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可见佛印禅师有多厉害了。因此,一旦提起“平和”,很自然地,就是一套修身说教。首选例子,多是公案。禅宗公案短小精巧,语言机智,微言大义。比如要说“平和”,那榜样肯定是大含和尚。强盗都偷偷进屋了,大含和尚还稳坐案头读书,只轻轻一问:要钱还是要命?强盗答:要钱。大含和尚只把怀中钱袋甩了出去,自己依然稳坐读书。强盗正要离开,大含和尚又轻
我们如何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这并不是一件甚难的事。我们只要改变我们对工作的态度就行了。我们要以艺术的态度去工作!从前荀子曾说:“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这两句话把一般人厌恶工作的心理表示得明白无遗。“工作乏味得很!”“生活枯燥得很!”这是一般青年、中年、或者老年人口中常发的感叹,至少是他们心中常起的感想。工作既然乏味,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必不能够鼓舞精神,全力以赴。无形之中工作便受了不良的影响。在工作
“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我对很多人说。“好的”“一定会有办法的”“没问题”,每天都能说出这种积极话语的人,他们的每一天都会过得非常顺利,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度过难关。相反,每天听嚷着“太糟了”“太让人气愤了”“没办法了”的人,遇到的挫折也特别多,运气也显得特别糟糕。你自己或是你周边的人,是不是也曾经历过这种事情呢?如果你看不清自己,那么,就试着看一下周边的人与事,你一定会发现人们都
傻瓜成傻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成傻后的快乐却是相同的,喜欢游逛,喜欢笑。我童年生活的山村不过百户人家,但却有六、七个傻子,他们的存在,曾给处于游戏年龄的我带来无尽的快乐。在我看来,我们那个四面环山的村子就是他们生活的乐园。我家的后一趟房,有一个傻子,他叫大肥。他也是那几个傻子中唯一不出门的一个。大肥长得又白又胖,整天躺在摇车里,除了吃,就是睡,连翻身也不会,别人说他出生后就没长骨头。夏天时,他的家
很多天以来,我都担心阿尔泰会起风暴,那样的话,被拴住的这只狼就要遭罪了。村子里的房子建得结实,而且暖气也好,就是刮再大的风,下再大的雪,人在房子里也无关紧要,但被拴住的狼往哪里躲呢?我担心它会在一场大风雪中丧命,但担心的事情却一直没有发生,发生的,却是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事情。中午的时候,一场雪又飘飘扬扬地下了起来,天色也很快转暗。我们把炉子加旺,把窗帘拉上,准备打牌消磨时光。这时候,地震了。几乎
星期天那天村口代销店那里来了一个卖瓮的汉子。这是七十年代某个年份的某个星期天。那时常来卖瓮的,有肩担两个的,飘飘摇摇,像担了两座山。很沉吗?不很沉,因为瓮是空的。也有用架子车拉着卖瓮的。这要轻松的多。一架子车拉五六口瓮,瓮与瓮间稻草垫着,放心,磕碰不到的。卖瓮的有的是办法。五六个瓮一起,架子车上也是一座山了。粗绳子绑定得极结实,即使再颠动也松不了。不管是担着山,还是拉着山,卖瓮的都辛苦的脖筋暴起,
母亲没有什么文化,字也不认识几个。可母亲的记忆却相当了得,民间的和戏文里的故事,只要是母亲听过的都能牢牢地记住。小时候母亲总有那些讲不完的故事。在我那记忆深处,月色如银的夏夜和寒冬腊月的冬夜,我们总爱缠着母亲坐到禾坪上和火炉旁讲故事。母亲不管多累多忙,总是乐呵呵对我们说:“好,娘等会就给你们讲。”每每听到母亲这样说,我们真是高兴极了,兴奋极了,大声呼喊:“哦,娘又开始讲故事了。哦,我们又有好故事听
从发表的文章中,看到许多诗人、作家给自己的书房所取的雅号,名之曰“斋”,名之曰“堂”,或以“室”名之。从这些名号之中,可以窥见主人的情趣、性格、胸襟和生活情境。我有书室但没名号。小小四合院,南屋三间,是我用以藏书的,如果赐以嘉名的话,可以称为“南书房”。我住北房,会客室内有书一架,寝室兼写作间中,四架书占去了我的“半边地”。床头上的书高达二尺,两相排挤,如果塌下来,面部有被砸伤的危险。我学识浅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