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理念 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内涵发展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uasong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和均衡发展,我省县域义务教育进入追求“优质均衡”的新阶段,要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内涵发展,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认识教育优质均衡的内涵,强化优质教师队伍的均衡与建设。
  【关键词】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 教育理念 优质教师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法律依据,推动了义务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据教育部统计,“到2009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052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7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9.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1]这说明,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完全解决了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有学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均衡问题,这就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更高层次目标——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提出了目标与时间表,到目前为止,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正努力追求教育质量的公平,欠发达地区应在关注教育资源公平的同时,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公平,质量公平才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所在,才是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内涵。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已在2012年底实现了发展的“基本平衡”,在此基础上如何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内涵发展?
  1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理念,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明方向
  义务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的偏差,最终影响人才的培养和社
  会的发展。我们目前的义务教育实际体现的是“应试教育”的教育倾向。“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2]。这种理念一度普遍存在于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当中,学生单纯地追求升学,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社会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的好坏。“应试教育”的不良结果,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义务教育发展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是为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为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均衡发展,为了培养出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科教兴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为了教育质量公平、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全社会都要强化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自己的教育问题提出来的,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索”。[3]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纠正那种把考试作为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要使素质教育理念富有成效,需要进行一系列调整与变革。比如教育方向、教育功能、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方法,比如价值观念、人才观念、教育质量观念、劳动人事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等。所以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社会各界都应该对这一问题给予广泛的关注,努力达成教育观念上的共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为推行素质教育而努力。
  2 由资源公平转向质量公平理念,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内涵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但是就城乡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政府要承担起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责任,并形成公平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长效机制。政府要大力加强对农村校、山区校的扶持力度,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具体讲,就是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和激励机制等。在资源均衡的基础上需要向“优质均衡”阶段迈进,优质均衡发展,前提是均衡,核心是优质。“优质不均衡”、“均衡不优质”,都不是义务教育发展的理想境界。在优质均衡中,“优质”的核心不是指向教育资源,而是指向教育质量,追求教育质量的公平与均衡。所以优质均衡就是要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学校“软实力”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学校发展的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必须把重点从教育外部的资源扩张转向内部的改革与发展,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体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校自主、可持续的发展。教育优质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高级阶段,也称为“高位教育均衡”或称为“教育结果的平衡”。“教育结果公平是最高层次的公平,是更为高级、更为根本的公平。因为平等的教育权利、均等的教育机会、均衡的教育资源都是结果公平的条件,结果的公平才是“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4]
  3 由标准均衡转向特色均衡理念,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中的差异均衡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统一性,是一定时期国家对公民最基本的教育要求。义务教育是公民合格底线的教育,也是义务教育质量公平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为此,需要制定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并加强质量的监测与调控,保证达到义务教育的国家质量标准。义务教育的质量既包含国家统一标准的要求,也包含个体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质量标准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教育质量公平既要遵照平等的原则,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又要遵照个性化原则,差异性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优质教育,但对差异性个体而言,对一个人来说的优质教育,对另一个来说,不一定也是优质。教育必须基于个体的差异,尊重个体人各自的天赋、需要以及能力,尊重个体人的发展与选择,并根据个体能力发展的不同而给予有所差别的教育,这种基于差异性的教育,是适合每个具体人的教育,对他个人来说,就是优质的教育。所以,优质均衡满足个性的差异性,遵照的是“需要”、“应得”和“切适性”的均衡发展原则。[5]因此,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表现为教育质量的底线均衡与特色均衡的统一,是在质量合格底   线基础上的特色均衡、差异均衡。要培养出合格+特长的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没有差异的均衡不是均衡,是单一;没有均衡的差异不是差异,是差距。”[6]
  4 由教师优质均衡转向教师全面优质理念,为教育优质均衡的内涵发展提供长效核心人力资源保障。
  我省县域义务教育正处于优质均衡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走向“内涵式发展”阶段。外延发展重视物的要素和对物的投入,促进教育发展的条件性均衡。内涵发展重视人的要素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内涵发展主要依靠教育内部要素的优化与调整,充分挖掘教育内部潜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质量均衡。外延发展动力在外,主体是政府或社会;内涵发展动力在内,主体是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教师是学校的第一教育资源和核心教育主体,是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力量。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首先要多措并举,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的交流机制。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直接影响某一所学校、某一个级部、某一个班级、某一学生群体的教育效果,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教师资源配置,既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更是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促进学生的全面优质发展要靠全体教师去实现,要实现县域义务教育的质量均衡正常发展,除了需要建立优质教师的合理交流配置机制,根本途径需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全面优质。优质教师需要具备现代化教育理念、教育技术、良好的师德修养、丰富的科学知识、良好的教学基本功、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等等。
  总之,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是指适龄儿童、少年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要体现“均衡”“优质”、“特色”的要求,其中面向每一个人的资源均衡是基础,追求高质量的优质均衡是核心,打造适合每个人的特色教育、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是目标,与时俱进的培养优质教师是关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内涵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必须转变观念、理解内涵、形成共识,要求政府、学校、教师与时俱进、共同努力,各尽其责并建立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这一伟大目标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内涵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路向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2.(1).120.
  [2]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7.
其他文献
以大连市的水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环境承载力的公式计算了大连市的水资源承载力不同年份的变化,比较了不同地区的承载力差异;对影响承载力大小的诸因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梦,梦,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也有她的梦,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个人的梦,只有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才能既给梦以现实的依存,又赋予中国美好的畅想——不过,每个人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每个人的立足点也不同,所以,“中国梦”也因人而异。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名青年,也有着自己的“中国梦”。  梁启超曾说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