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本科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纲,教学计划制订得好与坏对学生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我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北京工业大学启动了对教学计划的全面修订工作。本文主要阐述学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
一、背景与问题分析
目前,我校执行的教学计划是2003年制定的,在这期间,国家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
2006年1月9日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推进教育创新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意见,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工作重心转移,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即今后高等教育要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在这种形势之下,学校在2006年启动了第四次教育教学大讨论,主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校目前执行的教学计划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够合理,总学分偏多,内容有重叠;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严重缩水;三是选修课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四是“因材施教”理念体现得不够。
我们在分析目前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学校目前执行的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新的教学计划的主体思路。
二、新教学计划的主体思路
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并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这次我校修订教学计划的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16个字,即: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搭建平台、优化结构。
1.加强基础
作为学生来说,基础是关键,是学习各种课程、知识和走向社会的根本。我校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首先,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开设数学、物理小班习题课,这对培养大学生扎实的功底是很重要的。其次,推进分类、分层教学,将“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按专业类型进行分类教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另外开设“英语”、“数学”、“物理”等提高性选修课,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最后,打破公共选修课壁垒,补充优质选修课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现行的教学计划对各类选修课学分规定得比较死,为了能够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新的教学计划尽量不限制某一类课程必须达到多少学分,为学生创造更为宽松的选课环境。
2.强化实践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关键环节。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在教学计划修订中,我们将“机械工程训练”列为全校必修的一个实践环节,旨在利用学校良好的实践环境,增强各专业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我们要继续推进实践教学一条线改革,推进实践教学计划单列、实验课单独设课制度,加大实验室的开放。考虑到目前教学实验和实习方面的经费不能满足要求,我们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增加实验、实习经费。此外,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出要求并创造条件;通过设立创新学分、星火基金等方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我们还要推进导师制,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3.搭建平台
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将搭建4个平台,即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创新平台,每一个平台都有它本身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平台重点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专业教育平台主要搭建以专业为主的选修课平台,该平台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通识教育平台主要有人文、艺术、外语、经管、科技类等选修课,目的是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创新平台包括实践环节、创新活动、第二课堂等3个模块,通过这3个模块的建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优化结构
我们将通过整体优化各个平台的学分比例,整合课程内容,达到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的目标;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以及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处理好课程间的衔接,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
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四年制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90学分以内,比以前降低了10学分。其中,理工科专业的实践学分要不少于40学分,其他专业的实践学分要不少于30学分。基础教育平台中公共基础课学分占全部理论课程学分的40%左右,学科基础课学分占全部理论课程学分的30%左右,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平台学分各占15%左右。
4个平台的搭建将使我校本科教育体系更为完善和合理,更能体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原则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了加强基础、强化实践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具体举措
1.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在2005年1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对学生三种能力的培养,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周济部长也在讲话中强调,本科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次教学计划修订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举措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是增设了自学型课程,鼓励各个专业设置不小于两个学分的自学型课程,并通过设定目标、学生自学、师生研讨等方式,取得所修学分。自学型课程将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但教师原则上不进行课堂教授,只对自学课程提出学习要求,列出教材和参考书目,布置和批改课程作业,进行辅导、答疑解惑、提出质疑、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和组织课程考核等工作。自学型课程要进行课程考核,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后才能取得相应学分。学生未通过课程考核,必须重修,其学籍管理与非自学型课程相同。二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实施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设置提高性课程,为学有余力及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平台。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新修订的计划当中,我们设置了创新活动模块,明确提出了学生创新学分的要求:理工类至少修满4学分,其他专业至少要修满两个学分。创新学分包括科技竞赛、论文、专利、技能培训、实践选修课、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硬性要求,就是要以此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还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综合素质。要通过实验班、导师制等措施的实施,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调整学分和课程比例
我们对全国同类高校进行了调研,右表中给出了部分高校的学分设置情况。根据统计,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学分都在200学分以下。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我校将学分要求降低了10分,控制在190学分,准备在2年~3年内再进一步压缩。我校的通识教育课占总学分的11%,与表中列出的高校相比应该说所占比例是比较高的。
4.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从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要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小班化的研讨式教学,开设小班习题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推进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包括答疑、讨论、作业、考核等环节;通过自学型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历史、专业前沿、发展动态及趋势,以及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学习内容及方法、就业方向等。
5.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适应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求全、细,重在精、新,努力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较高水平的整体优化。要充分借助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并充实到这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敏]
一、背景与问题分析
目前,我校执行的教学计划是2003年制定的,在这期间,国家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
2006年1月9日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推进教育创新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意见,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工作重心转移,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即今后高等教育要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在这种形势之下,学校在2006年启动了第四次教育教学大讨论,主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校目前执行的教学计划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够合理,总学分偏多,内容有重叠;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严重缩水;三是选修课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四是“因材施教”理念体现得不够。
我们在分析目前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学校目前执行的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新的教学计划的主体思路。
二、新教学计划的主体思路
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并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这次我校修订教学计划的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16个字,即: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搭建平台、优化结构。
1.加强基础
作为学生来说,基础是关键,是学习各种课程、知识和走向社会的根本。我校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首先,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开设数学、物理小班习题课,这对培养大学生扎实的功底是很重要的。其次,推进分类、分层教学,将“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按专业类型进行分类教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另外开设“英语”、“数学”、“物理”等提高性选修课,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最后,打破公共选修课壁垒,补充优质选修课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现行的教学计划对各类选修课学分规定得比较死,为了能够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新的教学计划尽量不限制某一类课程必须达到多少学分,为学生创造更为宽松的选课环境。
2.强化实践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关键环节。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在教学计划修订中,我们将“机械工程训练”列为全校必修的一个实践环节,旨在利用学校良好的实践环境,增强各专业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我们要继续推进实践教学一条线改革,推进实践教学计划单列、实验课单独设课制度,加大实验室的开放。考虑到目前教学实验和实习方面的经费不能满足要求,我们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增加实验、实习经费。此外,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出要求并创造条件;通过设立创新学分、星火基金等方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我们还要推进导师制,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3.搭建平台
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将搭建4个平台,即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创新平台,每一个平台都有它本身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平台重点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专业教育平台主要搭建以专业为主的选修课平台,该平台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通识教育平台主要有人文、艺术、外语、经管、科技类等选修课,目的是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创新平台包括实践环节、创新活动、第二课堂等3个模块,通过这3个模块的建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优化结构
我们将通过整体优化各个平台的学分比例,整合课程内容,达到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的目标;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以及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处理好课程间的衔接,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
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四年制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90学分以内,比以前降低了10学分。其中,理工科专业的实践学分要不少于40学分,其他专业的实践学分要不少于30学分。基础教育平台中公共基础课学分占全部理论课程学分的40%左右,学科基础课学分占全部理论课程学分的30%左右,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平台学分各占15%左右。
4个平台的搭建将使我校本科教育体系更为完善和合理,更能体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原则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了加强基础、强化实践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具体举措
1.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在2005年1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对学生三种能力的培养,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周济部长也在讲话中强调,本科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次教学计划修订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举措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是增设了自学型课程,鼓励各个专业设置不小于两个学分的自学型课程,并通过设定目标、学生自学、师生研讨等方式,取得所修学分。自学型课程将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但教师原则上不进行课堂教授,只对自学课程提出学习要求,列出教材和参考书目,布置和批改课程作业,进行辅导、答疑解惑、提出质疑、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和组织课程考核等工作。自学型课程要进行课程考核,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后才能取得相应学分。学生未通过课程考核,必须重修,其学籍管理与非自学型课程相同。二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实施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设置提高性课程,为学有余力及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平台。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新修订的计划当中,我们设置了创新活动模块,明确提出了学生创新学分的要求:理工类至少修满4学分,其他专业至少要修满两个学分。创新学分包括科技竞赛、论文、专利、技能培训、实践选修课、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硬性要求,就是要以此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还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综合素质。要通过实验班、导师制等措施的实施,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调整学分和课程比例
我们对全国同类高校进行了调研,右表中给出了部分高校的学分设置情况。根据统计,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学分都在200学分以下。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我校将学分要求降低了10分,控制在190学分,准备在2年~3年内再进一步压缩。我校的通识教育课占总学分的11%,与表中列出的高校相比应该说所占比例是比较高的。

4.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从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要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小班化的研讨式教学,开设小班习题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推进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包括答疑、讨论、作业、考核等环节;通过自学型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历史、专业前沿、发展动态及趋势,以及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学习内容及方法、就业方向等。
5.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适应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求全、细,重在精、新,努力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较高水平的整体优化。要充分借助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并充实到这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