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宝宝吃明白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li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宝10个月大了。有一次,一家人外出吃饭,吃的是日餐。看着日餐中美味的蛋羹,软软嫩嫩的。虽然蛋羹里面还添加好几种宝宝没吃过的东西,但宝妈觉得量不大,应该没什么问题,便给宝宝吃了小半碗。谁知中午吃的饭,下午宝宝就不睡觉,哭闹不停,并且身上起了好多疹子。宝妈赶紧带宝宝去了医院。医生诊断为食物过敏,开了药,并提醒宝妈,今后给宝宝吃的东西要尽量自己做,慢慢加,并且要注意一些过敏的症状。
  食物过敏的常见表现
  宝宝食用几分钟或几小时后,出现下列症状就可能是食物过敏引起。
  口周及咽喉
  口周一圈变色、嘴唇肿胀。
  皮肤
  皮疹、皮肤红肿、瘙痒。
  消化道症状
  腹泻或呕吐。
  防过敏如何吃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过敏。所以妈妈可以考虑尽可能长时间地喂宝宝母乳,特别是家族有过敏病史的情况下。
  过敏体质宝宝6个月后添加辅食
  过敏是会遗传的,如果父母都是过敏体质,宝宝患过敏症的几率会很高,如果父母中有一个人是过敏体质,宝宝也有50%的可能性患某种过敏症。宝宝可能会遗传到容易过敏的体质,但不一定会遗传某种具体的过敏症。当父母双方都有过敏体质时,一定要等到宝宝满6个月以后再添加辅食。
  初次食用少量添加
  给宝宝初次添加辅食时,要少量。先加一小勺,如果加过一次后,当天身体没有反应,第二天可加得更多一些,之后逐步加量。7天后依旧无过敏反应,证明这种食物对宝宝来说是安全的。
  制订限食计划
  回想宝宝过敏发生前24小时的食物,找出怀疑对象,如能确定就要将其列入限制食品。如果只属于怀疑对象,可今后少量尝试一下,看是否有问题,再决定是否列为限制食品。妈妈可以将食物种类、引起过敏的症状、食用日期等信息列个表格,方便今后查找或向医生描述。
  三日食物记录单
  细心是预防过敏最有效的方法。每当宝宝食物过敏的时候,妈妈都会紧张,怀疑很多食物过敏。这样会错杀一些食物,会造成优质蛋白或者其他营养物质的损失。因此,如果宝宝过敏不严重,可以记录前3天孩子吃的食物。记录几次以后,宝宝过敏的食物就会清晰地出现在你的记录单上,以后尽量避免就是了。
  照顾宝宝的人都要知道不可吃的食物清单
  妈妈一定要让每个照顾宝宝的人,如保姆、家人、亲戚都了解宝宝的过敏情况,列个不可以吃的食物清单。而且要告诉宝宝避免吃哪些东西。
  做过敏原检查
  如果怀疑自己的宝宝可能存在着食物过敏症,父母也可以把宝宝带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查。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将宝宝的食物分为三级,即禁食、交替食用、安全食用,并为宝宝制定出科学的食谱。
  tips
  家有过敏宝宝,购买成品食物要多留意成分表
  对鸡蛋过敏的宝宝,如果给宝宝添加未吃过的成品食物时,要看看食物配料表,看看有没有会引起过敏的成分,如:对鸡蛋过敏的人,可能会忽略有些饼干、冰淇淋、糕点中也有鸡蛋的成分,所以要详读成分表。
  食物过敏也有“时效性”
  引起宝宝过敏的某种食物,并不一定是终生都不能食用。人体对食物的过敏反应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具有“时效性”。相当一部分曾对奶、蛋、大豆和小麦过敏的孩子到上学的年龄时,这些过敏症就消失了。而对花生、坚果、鱼和甲壳类水产的过敏则更有可能伴随孩子一生。即使是这样,在2岁以下对花生出现过敏的孩子中,大约有20%到上学的年龄也会摆脱这种过敏。
  正因为宝宝可能随着年龄增长,不再会对某种食物过敏。所以医学界有一种观点,建议宝宝到了一定年龄,可尝试再次添加曾引起过敏的食物,由少至多,看看过敏现象是否减轻或消失。重新添加曾过敏的食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选择营养价值高,过敏反应程度低的食物,如牛奶、鸡蛋。
  2一种一种地加。一开始量要少,逐渐由少到多。加入另外一种食物前,一定要确认前一种食物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3必须是单一品种,如以前对牛奶过敏,就暂时只喝牛奶,而不要吃巧克力味、草莓味等花色配方奶,这样才会使过敏的机会减少。
  常见易过敏食物
  蛋白质类:鱼、虾、贝类、鸡、鸭、蛋、豆制品、牛奶等。
  蔬菜类:苋菜、灰菜、土豆、莴笋、蘑菇等。
  水果类:菠萝、芒果、桃等。
  淀粉类:坚果、蚕豆等。
  妈妈经验
  宝宝对干脆面调料过敏

  我家优优2岁多,一次看到表哥家4岁的姐姐吃干脆面,馋得不行,伸着手要。我拿了一块给宝宝吃。宝宝吃完一块,又要了一块。吃完没多久,小嘴肿起来了一圈,成了小猪嘴。我猜是干脆面中的某种调料,让宝宝过敏。看看宝宝,仅仅是嘴巴肿了,身上没疹子,也没有特殊的不适,我也没带他看医生。但这口周一圈的肿胀3天后才消退。从此以后我再不让宝宝碰干脆面了。
  优优妈妈
  食物过敏要重视
  宝宝对虾过敏。以前我没重视宝宝的食物过敏,认为不就是偶尔起个疹子嘛,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觉得虾是好东西,不让宝宝吃可惜了。但当我看到一则消息:孩子食物过敏不重视,可能在成长中出现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积极地预防食物过敏有助于切断“过敏进程”疾病链,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知道这些后,我决定让虾远离我家的餐桌,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再让它“回来”,等宝宝大一些,咨询医生后再说吧。
  朵儿妈妈
其他文献
幸运石自拍遥控器  有了宝宝之后,我们的相机里都是宝宝的照片,但也要经常和宝宝一起拍些合影哦!夏天处处是美景,看来还是少不了自拍神器!不过,长长的自拍杆已经过时了,能够调节焦距、切换前后摄像头、又玲珑小巧的超声波遥控器才够酷!还可一键遥控多个手机拍照,特别适合拍摄宝宝在一起玩耍时的场面。Aozora混色多彩蜡笔  水溶性树脂材质,让宝宝涂鸦更安全,弄在衣服或其他地方也容易洗掉。如同夏花般的混色设计
摇滚陀螺大碗  优雅波浪造型的摇滚陀螺,材质安全、柔软,带给孩子超快感的旋转体验,适合单人或者两人一起互动。可以增进孩子的平衡感与动作发展,也可充当小船,假装和小伙伴一起在波涛上颠簸。只要有创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自带帽子的安全插座  自带插座安全盖,可防止好奇的宝宝触摸插孔。插头与插座的接触面积更大,接触更紧  密,有效防止发热,防触电性能好。自带“帽子”的方式,比需要单独拆卸的安全插座保护
删除不必要的联系方式  相信每个人的手机通讯录、QQ好友录和微信通讯录里都有太多人的名字,可以利用年底几天的时间好好清理一下:把那些你都忘记他是谁、N多年没有联系过的人名从通讯录中清扫出去;最好给自己的联系人分组,把工作伙伴、合作伙伴的昵称换成姓名 公司名的方式,让自己新的一年从梳理人际关系开始。  取消从不看的微博和公众号  关注了太多的微博和公众号,以至于订阅号里很多公众号的提示数字都变成了“
小鸭子杰克该睡觉了。他先闭上一只眼,然后又闭上了另一只眼。他一会儿把头埋在翅膀下,一会儿又把头伸出来。可他就是睡不着。夜晚好黑啊!杰克害怕这漫长的黑夜。  “那我给你唱首歌吧!”小猫头鹰奥利维亚说,“你听着歌,很快就会睡着的。”奥利维亚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  不一会儿,杰克就闭上眼睛,沉沉地睡着了。杰克一觉醒来,天已经蒙蒙亮了。  “早上好。”奥利维亚小声说。她的声音听上去不那么欢快了。  “你怎
吃中药期间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都是有讲究的,不然,药是吃下去了,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中药与食物具有各自的性味、功效,当中药与食物相遇时,会有相合、不相合的差别,相合会提高中药疗效,促进营养吸收,不相合则会干扰中药疗效,影响营养吸收,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损害身体健康。因此,给孩子吃中药时,饮食安排也要有一些改变。  吃中药,这些食物要让路  ●孩子状况不同,忌口有别。  高
小时候父母和老人不能照顾自己,身边的保姆总在频繁更换的生活,让孙文鑫一直留着不愉快的记忆,这也是她最终决定当全职妈妈、每天24小时陪伴女儿的重要原因。“我觉得我的这个决定,坦白地说不是为了孩子,至少不全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弥补自己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亏欠。因此我不觉得我这个全职妈妈有多伟大,就和别人挑工作一样,我只是选了这样一份我需要的工作。”这样的心态让孙文鑫虽然辛苦,却很少抱怨。只是面对
特约专家陈忻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际婴儿研究协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婴幼儿心理的发展,尤其是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非常神秘的能力。  现在很多父母会担心孩子学习知识,学习一些技能会破坏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那究竟什么样的活动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宝宝变化:快会翻身时“危险”月龄:3个月左右  三翻六坐八爬是宝宝运动发育的顺口溜,提示许多宝宝到3个月便会翻身了;许多妈妈认为刚到3个月的宝宝不会翻身,不会掉下床;的确绝大部分宝宝到4个月都会翻身了,但有相当数量的宝宝3个月便会翻身了,还有宝宝更早,并且这个月龄的宝宝虽不会翻身,也会挪动身子,一旦挪到床边,就可能掉下床。  发现翻身信号  当妈妈发现宝宝趴着的时候头到胸部都能够抬起来,仰卧的时候
过年过节了,你是不是有兴致下厨做几道拿手菜?要是小家伙也跟着你进厨房,你可要留意了,快来看看,哪些地方是你要特别注意的!
维生素常常不被看成是一种药,因此购买和服用起来都比较随意。其实不然!    孩子什么时候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维生素补得过多会有副作用吗?非处方药的维生素和保健类维生素哪个好?看了文章你就知道了。    非处方药维生素Vs保健品维生素    在市场上能看到的维生素补充剂有非处方药和保健品两种。我们可以看到,非处方药往往明确提示过量服用会造成中毒,而保健品的说明书不一定提及,有的还标注为“天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