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器:无孔不入的臭虫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s123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窃听器”一词的英文与“臭虫”单词“bug”拼写相同,现代窃听活动无孔不入,真好像夏天的臭虫一样遍地都是。
  其实,窃听器古已有之。最早利用窃听器进行窃听的国家是中国。两千多年前,我国便发明了人类历史上最简单、原始的窃听装置。《墨子》中即有“听瓮”的记载,它是用陶制成的,肚大口小,埋于地下,在瓮口上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人伏其上可倾听城外方圆数十里的动静;唐代出现了一种“地听”器,它由精瓷烧制而成,形状犹如一个空心的葫芦枕头,人在睡卧休息时,侧头贴耳枕在上面,能清晰地听到30多里外的马蹄声。
  现代窃听器则主要是在上个世纪兴起的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反间谍影片《雌雄侦探》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情节:一对英国侦探化装成恋人依偎在草地上,在他们中间隐藏着一个形状如长柄小盖的“伞枪窃听器”,它正对着十多米外两个正在窃窃私语的间谍。此时公园里人流如织,嘈杂一片,但从“伞枪”耳机里却清晰地传出了两个间谍的谈话声。“伞枪”实际上是根据声波的迭加原理制成的外形像“伞枪”的窃听器,窃听者只要把“伞枪”的枪口对准被窃听的方向,就能取得较好的窃听效果。这种“伞枪”窃听器在它长长的枪管上开有很多规则排列的小孔,当被窃听声波从正前方传来时,经过小孔进入枪管,就会在枪管尾部的微音器处互相加强;而无关的声波经小孔进入枪管后则互相抵消,这就保证了监听效果。影片展示的正是有线窃听活动中最“经典”的场面——远距离定向麦克风窃听器窃听。
  随着技术日臻进步,窃听器也不断进化。
  早在1914年,英国人就开始把无线电技术运用到间谍窃听中。这年夏天,在法国北部一座幽静的花园里,停放着一辆并不起眼的马拉“大篷车”,但在车内却安装着当时英国军方最先进的无线电窃听器,它可窃听到邻近的德国军方的无线电联络讯号。
  目前,电话和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所以通信窃听常被利用。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窃听器的两根接线接到电话线路上,直接截获电话线路里的电流信号。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2001年“9·11”事件发生数月后,布什总统就签署秘密命令,授权国家安全局对境内人士的国际通信实施窃听,以寻找所谓恐怖活动的证据。3年来,国家安全局在未经法庭许可的情况下,对成百上千名美国境内人士的国际电话和电子邮件进行了监控,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窃听门”事件。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人使用了一种能从伊军高级将领乘坐的轿车反光镜上截听到车内谈话的窃听技术,这就是激光窃听器。它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生产的,它的出现不啻为一个“福音”,因为安装这种窃听器不必潜入房间,这就免去了被“人赃俱获”的风险。间谍技术专家们在激光发生器产生的两种光中选出不可见的红外激光用来“隐形”。当一束极细的激光悄悄射到被窃听的房间的玻璃上时,激光就会“满载”包含室内声波振动的信息折返回来。窃听者头戴耳机,便可听见经接收器转化而成的声音信号。
   同激光窃听原理相似的还有微波窃听,苏联最早利用微波窃听,他们在向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赠送的礼物——木雕美国国徽中藏匿了微波反射器。当美国人把它当宝贝一样挂在大使馆的墙上时,殊不知这只异常灵敏的“耳朵”已经送出很多情报了!
  当代还有更为先进的窃听器“地面传感窃听”,它可探测到声响、震动、磁性、气味等信息,然后通过其自身的发射机把这些信息传给远处的接收站。
  为了窃听,人类可谓绞尽了脑汁!
  编辑/李 章
其他文献
汉语的落寞终于引起国家层面的政策回应。耗时3年研制的“汉语能力测试”将于10月试点实施。“我们希望通过测试的实施和推广,潜移默化地提升参试者对母语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表示。   关于汉语的老话题,《中国作家》杂志的编审朱竞曾经编写了一本《汉语的危机》,论述了新世纪以来,大众传媒、网络语言、广告宣传、流行文化的一些语言、通俗文学、手机短信等日益制造着语言垃圾,“垃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