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料教学是历史课堂必备的环节之一,也是展示原汁原味历史的方法之一。史料的种类繁多,但课堂时间有限,加之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受限,如何选择适合初中生的史料考验着历史老师的研读和选择能力。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总结了几个食疗选择的原则。
【关键词】真实可信;通俗易懂;精简适量;多样性
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历史课堂因其时间的有限性、空间的局限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基本不可能展示实物类的史料,但是其他三种史料则是历史课堂的常客。
但是基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以及随之而来的认知特点和理解特点,如何选择合适的历史史料在丰满历史课堂的同时,揭示历史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感悟历史;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思考、形成认识历史。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形成了以下的几点史料选择的原则,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史料的真实可信
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我们课堂所使用的史料其实就是类似于《史记》这样难以界定一手或二手的史料以及后人根据一手史料加工而成的影视资料。它可以是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影视史料等各种形式。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虽然“所有的历史都是主观史”,但是历史课堂是严谨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源,所以课堂教学所使用的史料一定得是我们能获得的最真实可信的史料:任何文字类史料应该出于原典;任何图表型史料也应该源自原典,或根据原典制作而成,或取自信任度高的可靠网站,而非任意“百度”的结果:如《经济全球化》的很多数据可以从商务部网站搜寻、如《钢铁长城》中需要的很多军事数据,可以通过人民网的军事频道获取最权威的数据。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第一要义,如果学生们依据有问题或有缺陷的史料、非典型的材料进行分析,就会以偏概全,无法做到“论从史出”。
二、史料的通俗易懂
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历史,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听说过一些历史故事,但是对于真实历史,无论是距今年代感久远的中国古代史,还是需要具备大历史观眼界的世界历史,他们既缺乏扎实系统的学习基础,更没有明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等接触不多,因而一般同学并不具备历史学习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而这恰恰是我们历史老师应该教授给学生最重要的宝藏。但是中国古代史的史料因古代记录方式的特殊性、世界史的史料因很多外国学者的表述方法与中国人表述方法的差异,对初中学生而言都是晦涩难懂的。所以如何根据课标内容,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尽可能通俗易懂的史料,对于帮助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和历史学科、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以初一历史教学为例:初一学生因其知识面的有限、理解能力的欠缺,文言史料的阅读一直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为了帮助他们更快的进入史料阅读和理解的层面,我们可以将历史老师的理解体现在真实史料上,从而弱化文言史料的难度系数。以《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例,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王国问题的危害和推恩令的实质,我在课堂教学中则选择了下面两段史料作为切入点。
史料一: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王国)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叛乱)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史料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
——《汉书·主父偃传》
关于“推恩令”的史料内容繁多,且很多艰涩难懂。但是上述两段史料的大部分文字却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为了降低史料阅读的难度,我对这两段史料还进行了标注、突出重点。事实证明,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好:两段短短的文言史料却使学生在“推恩令”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了认知、理解的能级要求,可见史料教学的魅力所在。
三、史料的精简适量
承载史料的历史书籍浩如烟海,初中历史课堂如果变成了单纯史料的堆砌,违背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原则,也会让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抵触心理。为了能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空范围之内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历史教师首先必须担负起对史料进行筛选的责任。所以唐纳德.汤普森等学者才会提出:“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的运用资料。”
什么样的史料是“精简适量”?精简的主要条件源自课标,根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来筛选合适的史料,而非一味的增加课堂教学的所谓的趣味性忽略历史课程内在的能力培养和需求。以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为例,课标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所以课堂重难点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时间有限的课堂容不下纷繁复杂的史料。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着重展示了以下两个史料: 围绕林则徐虎门销烟,展示了林则徐禁烟奏折的一部分:“(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泻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宠饷之银。”
《南京条约》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记住条约内容、分析条约影响,而不至成为老师的一言堂,为此我选择了“新华网”《南京条约》陈列馆的片段纪实视频。
这两段史料的选择既遵循了真实可靠性原则,又切切实实符合课标内容,确实是本课教学中避无可避的重难点史料,只有这样的史料才值得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出现、分析、理解、吸收。
四、史料选择的多角度
同一历史事件,因评价角度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所以多角度的选择同一历史事件的历史史料,正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质疑能力的过程。比如我在《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中,对于如何评价大运河,选择了三个不同诗人的三首诗:
胡曾的《卞水》:“千里黄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李敬之《汴河直进船》:“卞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三个作者选择了三个不同的角度评价大运河,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数百年以后南来北往的运输依然依靠大运河,所以对大运河的开凿持肯定态度;李敬之则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利弊相随,既带来了经济利益,又使沿岸百姓成为政府的搜刮对象。所以对大运河的开通一分为二的进行评价。通过这些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往往能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史料的选择和运用虽然只是历史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但从定位、把握、采集、选择和运用无不在考验着教师对各类史料的判读与选择能力。同时史料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作用,又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的作用。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老师应该利用好每一节课,对课堂史料的选择、呈现进行精心的选择,才能丰满历史课堂,吸引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站在后来者的高度多维度理解历史,进而真正实现“以史明智”。
【关键词】真实可信;通俗易懂;精简适量;多样性
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历史课堂因其时间的有限性、空间的局限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基本不可能展示实物类的史料,但是其他三种史料则是历史课堂的常客。
但是基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以及随之而来的认知特点和理解特点,如何选择合适的历史史料在丰满历史课堂的同时,揭示历史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感悟历史;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思考、形成认识历史。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形成了以下的几点史料选择的原则,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史料的真实可信
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我们课堂所使用的史料其实就是类似于《史记》这样难以界定一手或二手的史料以及后人根据一手史料加工而成的影视资料。它可以是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影视史料等各种形式。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虽然“所有的历史都是主观史”,但是历史课堂是严谨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源,所以课堂教学所使用的史料一定得是我们能获得的最真实可信的史料:任何文字类史料应该出于原典;任何图表型史料也应该源自原典,或根据原典制作而成,或取自信任度高的可靠网站,而非任意“百度”的结果:如《经济全球化》的很多数据可以从商务部网站搜寻、如《钢铁长城》中需要的很多军事数据,可以通过人民网的军事频道获取最权威的数据。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第一要义,如果学生们依据有问题或有缺陷的史料、非典型的材料进行分析,就会以偏概全,无法做到“论从史出”。
二、史料的通俗易懂
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历史,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听说过一些历史故事,但是对于真实历史,无论是距今年代感久远的中国古代史,还是需要具备大历史观眼界的世界历史,他们既缺乏扎实系统的学习基础,更没有明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等接触不多,因而一般同学并不具备历史学习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而这恰恰是我们历史老师应该教授给学生最重要的宝藏。但是中国古代史的史料因古代记录方式的特殊性、世界史的史料因很多外国学者的表述方法与中国人表述方法的差异,对初中学生而言都是晦涩难懂的。所以如何根据课标内容,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尽可能通俗易懂的史料,对于帮助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和历史学科、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以初一历史教学为例:初一学生因其知识面的有限、理解能力的欠缺,文言史料的阅读一直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为了帮助他们更快的进入史料阅读和理解的层面,我们可以将历史老师的理解体现在真实史料上,从而弱化文言史料的难度系数。以《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例,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王国问题的危害和推恩令的实质,我在课堂教学中则选择了下面两段史料作为切入点。
史料一: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王国)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叛乱)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史料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
——《汉书·主父偃传》
关于“推恩令”的史料内容繁多,且很多艰涩难懂。但是上述两段史料的大部分文字却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为了降低史料阅读的难度,我对这两段史料还进行了标注、突出重点。事实证明,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好:两段短短的文言史料却使学生在“推恩令”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了认知、理解的能级要求,可见史料教学的魅力所在。
三、史料的精简适量
承载史料的历史书籍浩如烟海,初中历史课堂如果变成了单纯史料的堆砌,违背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原则,也会让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抵触心理。为了能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空范围之内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历史教师首先必须担负起对史料进行筛选的责任。所以唐纳德.汤普森等学者才会提出:“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的运用资料。”
什么样的史料是“精简适量”?精简的主要条件源自课标,根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来筛选合适的史料,而非一味的增加课堂教学的所谓的趣味性忽略历史课程内在的能力培养和需求。以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为例,课标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所以课堂重难点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时间有限的课堂容不下纷繁复杂的史料。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着重展示了以下两个史料: 围绕林则徐虎门销烟,展示了林则徐禁烟奏折的一部分:“(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泻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宠饷之银。”
《南京条约》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记住条约内容、分析条约影响,而不至成为老师的一言堂,为此我选择了“新华网”《南京条约》陈列馆的片段纪实视频。
这两段史料的选择既遵循了真实可靠性原则,又切切实实符合课标内容,确实是本课教学中避无可避的重难点史料,只有这样的史料才值得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出现、分析、理解、吸收。
四、史料选择的多角度
同一历史事件,因评价角度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所以多角度的选择同一历史事件的历史史料,正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质疑能力的过程。比如我在《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中,对于如何评价大运河,选择了三个不同诗人的三首诗:
胡曾的《卞水》:“千里黄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李敬之《汴河直进船》:“卞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三个作者选择了三个不同的角度评价大运河,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数百年以后南来北往的运输依然依靠大运河,所以对大运河的开凿持肯定态度;李敬之则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利弊相随,既带来了经济利益,又使沿岸百姓成为政府的搜刮对象。所以对大运河的开通一分为二的进行评价。通过这些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往往能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史料的选择和运用虽然只是历史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但从定位、把握、采集、选择和运用无不在考验着教师对各类史料的判读与选择能力。同时史料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作用,又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的作用。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老师应该利用好每一节课,对课堂史料的选择、呈现进行精心的选择,才能丰满历史课堂,吸引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站在后来者的高度多维度理解历史,进而真正实现“以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