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同学“兴猛”
孔庆东
作者简介: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头猛”是高中时我们班最可爱的女生,梳着两条小辫儿,虎头虎脑,面色红润。她之所以“猛”,首先是由于她猛于提问。无论上什么课,她必紧拧双眉,时时举手提问,问题十分古怪,往往令老师抓耳挠腮,老师如果答上了,她必追问一句:“为什么呢?”老师答完了“为什么”,她又来一句“为什么呢?”没完没了地追问下去,直到老师张口结舌,宣布要回去“查一查”,下次再答复为止。因为老师们总是声称喜欢学生提问,所以尽管被头猛纠缠得火冒三丈,却敢怒而不敢言,不仅当时要装得和颜悦色、说:“你的问题很有价值。”回去还要翻查资料,准备第二天答复她。后来有的老师一见她举手,身体就有点哆嗦,假装没看见或叫别的同学发言,下课时一闪身,就蹿回了教研室。但这样也不保险,因为头猛还可以追杀到教研室甚至老师的家里。头猛简直成了摧残人民教师的_二大公害。
凡是认识她的老师同学,提起头猛,真是哭笑不得。《隋唐演义》里有个傻英雄罗士信号称“头猛”,他连“头杰”李元霸都不怕,于是我和肖麟便把这个绰号“下载”到了高三·八。
但头猛终于遇到了挫折,栽在语文老师老魁手里。原来头猛十分得意于自己的本事,居然在作文里夸赞自己“每天都能向老师们不耻下问”,这下可叫老魁抓住了把柄。老魁捏着头猛的作文,一遍遍讲着什么叫“下”,什么叫“耻”,然后问头猛:“向老师提问能叫下问吗?”头猛说:“不能。”老魁追问:“为什么呢?”头猛说:“因为老师是上,不是下。”老魁再问:“为什么呢?”头猛说:“因为老师比学生岁数大。”老魁又问:“为什么呢?”头猛说:“因为他是老师,所以岁数大……”头猛终于被问得语无伦次,从此不再迫害老魁。
头猛除了猛于提问,在其他方面也生冷不忌。打排球时,她不但拳打脚踢,而且头球也相当猛烈,两条小辫儿飞舞着,好像在练习神鞭。发球时经常胳膊一抡,球就不见了,原来从脑后飞到墙外了。一天自习时,她站到讲台前的篮球上,篮球一滚,她摔了个五体投地。爬起来,她拧着眉毛又上去了,结果第二次摔得更重,只见她咬着牙挪回了座位。全体男生窃笑之余不禁微微佩服。头猛确实有一股“欲与男生试比高”的劲头。
最后一学期,不少同学都比谁回家最晚,获胜者往往要坚持到半夜。女生当然比不过男生,头猛也不例外。但头猛竟然把她哥哥带来保驾,大有问鼎之势。我和肖麟便怂恿老倪去揍她哥哥一顿,老倪不敢。但总算把头猛兄妹吓走了。后来,头猛一直和我们男生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回到哈尔滨走进了金色盾牌的行列,她的“头猛”特长真正得到了发挥。
解密:在孔庆东笔下,这位“头猛”同学有点“二乎乎”的感觉,可是,你会发现,她很可爱,很有趣,甚至可以感觉到作者与同学之间的快乐。
谁说写同学一定要写他热爱学习、爱护集体、帮助他人……你说的那是雷锋,如果你的同学能这样。他的照片早就挂墙上供全国人民学习了。
千万别想用发现活雷锋的方法去观察同学,千万别用写英雄事迹报告的方式去写同学。你的同学和你一样,都是普通人,有自已的喜怒哀乐,有缺点,有个性,这才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乐趣。
要写好同学,你就首先弄明白你们都是普通人,然后去发现普通人之间的乐趣——起绰号、恶作剧、小秘密,还有那些你们一起经历的喜怒哀乐……试着把这些写进作文,你就会发现,你有好多东西可写,而且写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
还是娘亲(节选)
六六
作者简介:六六,1999年赴新加坡定居后,开始在网上写作。著有《蜗居》《双面胶》《王责与安娜》,引起轰动,被看作继张爱玲、虹影之后的第三代海外华裔女作家的代表。
以前,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妈妈叫“娘亲”。现在年纪越大,明白得越多。
回国到家,母亲替我翻箱倒柜地找冬衣。我回来是穿着短袖空手而归的,因为心里有数,妈妈总会替我打点一切。果然,妈妈从柜子里找出N年前冬天我离开上海时丢在那里的陈年老裤,一试,大小合适。(上帝保佑!)妈妈在捣腾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每次我们走时,都把如此浩大的工程丢给老母收拾,她把每次我们遗留的袜子裤子都洗干净收拾好,等待某天我们回来正好用得了。
她还预留了几套崭新的加厚棉毛衫裤,只等我回来穿。毛衣,是她从身上现脱的羊绒衫,还带着体温。夜半,她殷勤地让我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试一遍,尽可能地让我感到温暖。
只住一夜,一大早,我又要走了,留给母亲此后几日的操劳和长久的思念,我却急着回去看儿子,一天都不肯多呆。
我自己做了母亲,才知道妈妈的心,她是见不得宝贝女儿受罪。
妈妈摸着我的脸说,你怎么面黄肌瘦的?怎么过得这么不好?上次来还唇红齿白一脸灿烂。
我说,一向太累,又睡得少。
说真话,我离面黄肌瘦还有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要走,怎么都到达不了我期盼的那个境界。
妈妈又噘嘴,过半晌说:“一个女人,这么劳碌做什么?你真的很像你爸,不怕吃苦。”
我于是明白,为什么每次我说要给她买东西,她总是坚决拒绝。因为她一想到吃的穿的,都是我的血汗,会难过得吃不下去。我赶紧安慰她:“没关系,虽然有点累,但我心情愉快。忙完这一段,我好好补一补。大家都夸我这本书写得很好,我要继续努力。”
妈妈更不乐意了,说:“不要努什么力,不要写了,伤身体。我才不在意你是否有名有钱,你健康就好。才三十多,看着那么老,哪像以前你18岁的时候,脸光滑得像个剥了皮的煮鸡蛋……”
我永远活在妈妈记忆中最漂亮的时段。我都三十多了,皮肤要是还像去皮鸡蛋,就成妖怪了。
要上车了,检票员把妈妈拦住。我对妈妈说:“回吧!我走了。”
妈妈也冲我一挥手,却转身小跑起来,边跑边说:“我从另一个门溜进去,我到车上看你。”
离发车只有几分钟而已,另一扇门很远,我怕妈妈过来的时候大约只能看见汽车绝尘而去,吓得我把行李塞给司机,自己赶紧从里面住外迎,全然不顾司机跟在后面追着喊:“要发车了!”
两人在大门处汇合,我再三催促妈妈回家。妈妈说,不要,我看着你的车走。
离别的场景最是伤心,原本是高兴着走的,却要上演苦情戏。妈妈送我上了车,看着时刻表说:“还有两分钟,我等司机上来我就下去。”妈妈一边嘱咐我,一边不时回头看钟,最终说了一句:“时间怎么跳这么快?”
司机上车了,妈妈有些笨拙地跳下车去,司机关门急了些,差点夹到妈妈的腿。
在车离开的一刹那,望着母亲略有蹒跚的背影,我都要掉泪了。
还是娘亲。
解读:如果你在写《我的妈妈》时,只写了一句“我爱我的妈妈”然后就不知道写什么了,那么,你就不是真正爱妈妈,你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妈妈是如何爱你的。
看了作家六六的这篇文章,你可以清楚地知道 她的妈妈爱着她,她也爱着妈妈。为什么?因为你看到了那么多的生活细节。
其实,你和妈妈之间也有这样的生活细节,你的妈妈也在为你担忧、挨累、着急、伤心……但你为什么一到写作文时就一件也想不起来了呢?因为你把妈妈对你所做的一切都当成理所应当。你觉得她就应该早起为你做饭,她就应该细心为你增减衣服,她就应该在寒风中等你放学,她就应该四处打听那个补习班能对你有帮助·…·-都是活该的。如果你这样想,你一辈子也写不出《我的妈妈》。
客人
秦文君
作者简介: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少儿出版社、《中国儿童文学》主编。迄今已出版作品400万宇,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其作品《表哥驾到》、《伟人细胞》、《选举风波》被选为初中语文课文。
客人来时说“欢迎”,客人走时说“再见”,这是件极容易做到的事,可有时却偏偏做不好。
比如妈妈的一位老同学,她每次上门做客总是那么不凑巧。要么是正好我在向妈讨钱,妈眼看要掏口袋了,可是她却用敲门声把好事搅了;要么是妈正在给我们削苹果,她一来,最大最红的那只就成她的了。
“快欢迎肖阿姨。”妈说。
我不知道弟弟们如何应付,反正我总是尽可能含糊地照妈的吩咐说“欢迎”。
肖阿姨其实每回来都不空手的,可是她带来的礼物我们看一眼就不会再看第二眼:都是衣料或是一盒人参茶;以前我们曾冲饮过,苦兮兮的,滋味不及萝卜汤。为什么她不买别的呢?世上有那么多糖果店,她只要进一家,闭上眼瞎买一样就行。有时真想为这事给她写一封信。
肖阿姨还有个更大的缺点,那就是太客气,妈要烧水果羹,她说“不吃不吃”;妈要端巧克力,她说“不用不用”。她不懂,我们正等着趁这机会一起大吃一通。
所以,肖阿姨有次告辞时,虽然我们都说“再见”,可是马马虎虎地挂在嘴上,心里未必真想再见她。
与这客人相反的是达叔。达叔是我家亲戚,他每次来,总是来得及时,比如正巧妈要让我们午睡,他一进门就说:“我来陪你们玩。”
这下,没等妈催,我们都大声说:“欢迎。”因为他帮我们逃掉了午睡,不但是客人,还多少有点像恩人。
达叔从不带礼物上门,可是妈端出水果、糖果,他会慷慨地大把抓给我们,并且热情地说:“吃呵,多吃点。”所以,每次他来我们都能大吃甜食,感觉这像是他的礼物。
达叔最受欢迎的地方是会玩:他可以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还会在抽烟时吹出完美无缺的烟圈儿。最绝的是,他会编故事,把我们每个人都编在里面。达叔走时,我们往往不说“再见”,因为总是希望他改变主意,又踅回来;只有妈妈,急急忙忙地说“再见”,然后就说:“以后无论怎么也不能不睡午觉。”
看得出,妈喜欢像肖阿姨这样的客人,因为才隔不久她就会说:“你肖阿姨半个月没来了。”
解读:我们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思维——写人一定要写这个人品格高尚、道德杰出,没有缺点,被所有人喜爱、敬佩。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难怪你觉得写人作文折磨人了,因为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存在。这世界上的人都有缺点。那么,什么样的人值得喜欢?这没有绝对标准,你就千万不要打算写出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人物,更不要试图迎合别人的标准。
那么,写人应该选什么样的人呢?就写给你触动的人,你觉得喜欢就写喜欢,你觉得讨厌就写讨厌,这才是活生生的人物,也是活生生的你自己。
电梯里唱歌的男孩
韩皓月
作者简介:韩浩月。著名专栏作家。
那是一个即将倒闭的大酒店。我住进去的时候,客人已经很少,一楼到九楼,电梯始终空荡荡的,任由我一个人上上下下。
偶尔的一天清晨,我在外早餐回来,发现电梯里多了一个开电梯的男孩子,穿着酒店的制服,颜色有些褪了,更加让人感受到酒店的破败。
他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问我上几楼,只是望了我一眼。我告诉他:“七楼。”他用手指熟练地戳了一下,电梯开始上升,这时我发现,他在聚精会神地读一本印着流行歌曲的书。
以前听说过“边走边唱”,那么他现在应该是“边升边唱”或者是“边翻边唱”了。每一首歌他只唱那么几句,我隐约听到。
以后的几天里,不见了他的影子。在我下楼退房准备离开的时候,又是他为我开的电梯。这次他很热情,帮我把包扛进电梯里,像是自言自语:“这几天我回乡下的家了。”“回家的路真远,来回要好几天。”“我真不想回家,我宁可每天都在这里开电梯。”没来由地,一股酸楚冲向我的鼻腔,我也不知道,是他的哪句话深深地触及了我。
一个把梦想寄托在开电梯的男孩,一个远离家乡向往城市的男孩,比起一个四处流浪的人,更让人感到孤零无助。漂泊的人可以四海为家,可是他的电梯,还不知道能再开几天。城市四处都是水泥和钢筋,不知他是否可以在这里扎下浅浅的根。
走出电梯的时候,我和他说了声再见,他也低声和我说了声再见,低头又去读那本歌书。我猜想,当电梯里只有他一个的时候,他一定会唱得更投入、更深情。我宁愿他永远唱下去,只有一个永远歌唱着生活的人,才会不惧怕苦难,才会有去飞翔、去寻找的信心。
解读:除了父母、老师、同学、亲友,还写谁呢?答案是:所有人。如果你懂得去观察体会每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你会发现,写都写不完……
看了以上几篇写人的文章,你是否受了些启发呢?其实,写人作文没什幺秘密可言,如果你非要一句密码,那我就告诉你——你要真把人当人看。
孔庆东
作者简介: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头猛”是高中时我们班最可爱的女生,梳着两条小辫儿,虎头虎脑,面色红润。她之所以“猛”,首先是由于她猛于提问。无论上什么课,她必紧拧双眉,时时举手提问,问题十分古怪,往往令老师抓耳挠腮,老师如果答上了,她必追问一句:“为什么呢?”老师答完了“为什么”,她又来一句“为什么呢?”没完没了地追问下去,直到老师张口结舌,宣布要回去“查一查”,下次再答复为止。因为老师们总是声称喜欢学生提问,所以尽管被头猛纠缠得火冒三丈,却敢怒而不敢言,不仅当时要装得和颜悦色、说:“你的问题很有价值。”回去还要翻查资料,准备第二天答复她。后来有的老师一见她举手,身体就有点哆嗦,假装没看见或叫别的同学发言,下课时一闪身,就蹿回了教研室。但这样也不保险,因为头猛还可以追杀到教研室甚至老师的家里。头猛简直成了摧残人民教师的_二大公害。
凡是认识她的老师同学,提起头猛,真是哭笑不得。《隋唐演义》里有个傻英雄罗士信号称“头猛”,他连“头杰”李元霸都不怕,于是我和肖麟便把这个绰号“下载”到了高三·八。
但头猛终于遇到了挫折,栽在语文老师老魁手里。原来头猛十分得意于自己的本事,居然在作文里夸赞自己“每天都能向老师们不耻下问”,这下可叫老魁抓住了把柄。老魁捏着头猛的作文,一遍遍讲着什么叫“下”,什么叫“耻”,然后问头猛:“向老师提问能叫下问吗?”头猛说:“不能。”老魁追问:“为什么呢?”头猛说:“因为老师是上,不是下。”老魁再问:“为什么呢?”头猛说:“因为老师比学生岁数大。”老魁又问:“为什么呢?”头猛说:“因为他是老师,所以岁数大……”头猛终于被问得语无伦次,从此不再迫害老魁。
头猛除了猛于提问,在其他方面也生冷不忌。打排球时,她不但拳打脚踢,而且头球也相当猛烈,两条小辫儿飞舞着,好像在练习神鞭。发球时经常胳膊一抡,球就不见了,原来从脑后飞到墙外了。一天自习时,她站到讲台前的篮球上,篮球一滚,她摔了个五体投地。爬起来,她拧着眉毛又上去了,结果第二次摔得更重,只见她咬着牙挪回了座位。全体男生窃笑之余不禁微微佩服。头猛确实有一股“欲与男生试比高”的劲头。
最后一学期,不少同学都比谁回家最晚,获胜者往往要坚持到半夜。女生当然比不过男生,头猛也不例外。但头猛竟然把她哥哥带来保驾,大有问鼎之势。我和肖麟便怂恿老倪去揍她哥哥一顿,老倪不敢。但总算把头猛兄妹吓走了。后来,头猛一直和我们男生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回到哈尔滨走进了金色盾牌的行列,她的“头猛”特长真正得到了发挥。
解密:在孔庆东笔下,这位“头猛”同学有点“二乎乎”的感觉,可是,你会发现,她很可爱,很有趣,甚至可以感觉到作者与同学之间的快乐。
谁说写同学一定要写他热爱学习、爱护集体、帮助他人……你说的那是雷锋,如果你的同学能这样。他的照片早就挂墙上供全国人民学习了。
千万别想用发现活雷锋的方法去观察同学,千万别用写英雄事迹报告的方式去写同学。你的同学和你一样,都是普通人,有自已的喜怒哀乐,有缺点,有个性,这才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乐趣。
要写好同学,你就首先弄明白你们都是普通人,然后去发现普通人之间的乐趣——起绰号、恶作剧、小秘密,还有那些你们一起经历的喜怒哀乐……试着把这些写进作文,你就会发现,你有好多东西可写,而且写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
还是娘亲(节选)
六六
作者简介:六六,1999年赴新加坡定居后,开始在网上写作。著有《蜗居》《双面胶》《王责与安娜》,引起轰动,被看作继张爱玲、虹影之后的第三代海外华裔女作家的代表。
以前,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妈妈叫“娘亲”。现在年纪越大,明白得越多。
回国到家,母亲替我翻箱倒柜地找冬衣。我回来是穿着短袖空手而归的,因为心里有数,妈妈总会替我打点一切。果然,妈妈从柜子里找出N年前冬天我离开上海时丢在那里的陈年老裤,一试,大小合适。(上帝保佑!)妈妈在捣腾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每次我们走时,都把如此浩大的工程丢给老母收拾,她把每次我们遗留的袜子裤子都洗干净收拾好,等待某天我们回来正好用得了。
她还预留了几套崭新的加厚棉毛衫裤,只等我回来穿。毛衣,是她从身上现脱的羊绒衫,还带着体温。夜半,她殷勤地让我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试一遍,尽可能地让我感到温暖。
只住一夜,一大早,我又要走了,留给母亲此后几日的操劳和长久的思念,我却急着回去看儿子,一天都不肯多呆。
我自己做了母亲,才知道妈妈的心,她是见不得宝贝女儿受罪。
妈妈摸着我的脸说,你怎么面黄肌瘦的?怎么过得这么不好?上次来还唇红齿白一脸灿烂。
我说,一向太累,又睡得少。
说真话,我离面黄肌瘦还有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要走,怎么都到达不了我期盼的那个境界。
妈妈又噘嘴,过半晌说:“一个女人,这么劳碌做什么?你真的很像你爸,不怕吃苦。”
我于是明白,为什么每次我说要给她买东西,她总是坚决拒绝。因为她一想到吃的穿的,都是我的血汗,会难过得吃不下去。我赶紧安慰她:“没关系,虽然有点累,但我心情愉快。忙完这一段,我好好补一补。大家都夸我这本书写得很好,我要继续努力。”
妈妈更不乐意了,说:“不要努什么力,不要写了,伤身体。我才不在意你是否有名有钱,你健康就好。才三十多,看着那么老,哪像以前你18岁的时候,脸光滑得像个剥了皮的煮鸡蛋……”
我永远活在妈妈记忆中最漂亮的时段。我都三十多了,皮肤要是还像去皮鸡蛋,就成妖怪了。
要上车了,检票员把妈妈拦住。我对妈妈说:“回吧!我走了。”
妈妈也冲我一挥手,却转身小跑起来,边跑边说:“我从另一个门溜进去,我到车上看你。”
离发车只有几分钟而已,另一扇门很远,我怕妈妈过来的时候大约只能看见汽车绝尘而去,吓得我把行李塞给司机,自己赶紧从里面住外迎,全然不顾司机跟在后面追着喊:“要发车了!”
两人在大门处汇合,我再三催促妈妈回家。妈妈说,不要,我看着你的车走。
离别的场景最是伤心,原本是高兴着走的,却要上演苦情戏。妈妈送我上了车,看着时刻表说:“还有两分钟,我等司机上来我就下去。”妈妈一边嘱咐我,一边不时回头看钟,最终说了一句:“时间怎么跳这么快?”
司机上车了,妈妈有些笨拙地跳下车去,司机关门急了些,差点夹到妈妈的腿。
在车离开的一刹那,望着母亲略有蹒跚的背影,我都要掉泪了。
还是娘亲。
解读:如果你在写《我的妈妈》时,只写了一句“我爱我的妈妈”然后就不知道写什么了,那么,你就不是真正爱妈妈,你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妈妈是如何爱你的。
看了作家六六的这篇文章,你可以清楚地知道 她的妈妈爱着她,她也爱着妈妈。为什么?因为你看到了那么多的生活细节。
其实,你和妈妈之间也有这样的生活细节,你的妈妈也在为你担忧、挨累、着急、伤心……但你为什么一到写作文时就一件也想不起来了呢?因为你把妈妈对你所做的一切都当成理所应当。你觉得她就应该早起为你做饭,她就应该细心为你增减衣服,她就应该在寒风中等你放学,她就应该四处打听那个补习班能对你有帮助·…·-都是活该的。如果你这样想,你一辈子也写不出《我的妈妈》。
客人
秦文君
作者简介: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少儿出版社、《中国儿童文学》主编。迄今已出版作品400万宇,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其作品《表哥驾到》、《伟人细胞》、《选举风波》被选为初中语文课文。
客人来时说“欢迎”,客人走时说“再见”,这是件极容易做到的事,可有时却偏偏做不好。
比如妈妈的一位老同学,她每次上门做客总是那么不凑巧。要么是正好我在向妈讨钱,妈眼看要掏口袋了,可是她却用敲门声把好事搅了;要么是妈正在给我们削苹果,她一来,最大最红的那只就成她的了。
“快欢迎肖阿姨。”妈说。
我不知道弟弟们如何应付,反正我总是尽可能含糊地照妈的吩咐说“欢迎”。
肖阿姨其实每回来都不空手的,可是她带来的礼物我们看一眼就不会再看第二眼:都是衣料或是一盒人参茶;以前我们曾冲饮过,苦兮兮的,滋味不及萝卜汤。为什么她不买别的呢?世上有那么多糖果店,她只要进一家,闭上眼瞎买一样就行。有时真想为这事给她写一封信。
肖阿姨还有个更大的缺点,那就是太客气,妈要烧水果羹,她说“不吃不吃”;妈要端巧克力,她说“不用不用”。她不懂,我们正等着趁这机会一起大吃一通。
所以,肖阿姨有次告辞时,虽然我们都说“再见”,可是马马虎虎地挂在嘴上,心里未必真想再见她。
与这客人相反的是达叔。达叔是我家亲戚,他每次来,总是来得及时,比如正巧妈要让我们午睡,他一进门就说:“我来陪你们玩。”
这下,没等妈催,我们都大声说:“欢迎。”因为他帮我们逃掉了午睡,不但是客人,还多少有点像恩人。
达叔从不带礼物上门,可是妈端出水果、糖果,他会慷慨地大把抓给我们,并且热情地说:“吃呵,多吃点。”所以,每次他来我们都能大吃甜食,感觉这像是他的礼物。
达叔最受欢迎的地方是会玩:他可以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还会在抽烟时吹出完美无缺的烟圈儿。最绝的是,他会编故事,把我们每个人都编在里面。达叔走时,我们往往不说“再见”,因为总是希望他改变主意,又踅回来;只有妈妈,急急忙忙地说“再见”,然后就说:“以后无论怎么也不能不睡午觉。”
看得出,妈喜欢像肖阿姨这样的客人,因为才隔不久她就会说:“你肖阿姨半个月没来了。”
解读:我们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思维——写人一定要写这个人品格高尚、道德杰出,没有缺点,被所有人喜爱、敬佩。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难怪你觉得写人作文折磨人了,因为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存在。这世界上的人都有缺点。那么,什么样的人值得喜欢?这没有绝对标准,你就千万不要打算写出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人物,更不要试图迎合别人的标准。
那么,写人应该选什么样的人呢?就写给你触动的人,你觉得喜欢就写喜欢,你觉得讨厌就写讨厌,这才是活生生的人物,也是活生生的你自己。
电梯里唱歌的男孩
韩皓月
作者简介:韩浩月。著名专栏作家。
那是一个即将倒闭的大酒店。我住进去的时候,客人已经很少,一楼到九楼,电梯始终空荡荡的,任由我一个人上上下下。
偶尔的一天清晨,我在外早餐回来,发现电梯里多了一个开电梯的男孩子,穿着酒店的制服,颜色有些褪了,更加让人感受到酒店的破败。
他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问我上几楼,只是望了我一眼。我告诉他:“七楼。”他用手指熟练地戳了一下,电梯开始上升,这时我发现,他在聚精会神地读一本印着流行歌曲的书。
以前听说过“边走边唱”,那么他现在应该是“边升边唱”或者是“边翻边唱”了。每一首歌他只唱那么几句,我隐约听到。
以后的几天里,不见了他的影子。在我下楼退房准备离开的时候,又是他为我开的电梯。这次他很热情,帮我把包扛进电梯里,像是自言自语:“这几天我回乡下的家了。”“回家的路真远,来回要好几天。”“我真不想回家,我宁可每天都在这里开电梯。”没来由地,一股酸楚冲向我的鼻腔,我也不知道,是他的哪句话深深地触及了我。
一个把梦想寄托在开电梯的男孩,一个远离家乡向往城市的男孩,比起一个四处流浪的人,更让人感到孤零无助。漂泊的人可以四海为家,可是他的电梯,还不知道能再开几天。城市四处都是水泥和钢筋,不知他是否可以在这里扎下浅浅的根。
走出电梯的时候,我和他说了声再见,他也低声和我说了声再见,低头又去读那本歌书。我猜想,当电梯里只有他一个的时候,他一定会唱得更投入、更深情。我宁愿他永远唱下去,只有一个永远歌唱着生活的人,才会不惧怕苦难,才会有去飞翔、去寻找的信心。
解读:除了父母、老师、同学、亲友,还写谁呢?答案是:所有人。如果你懂得去观察体会每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你会发现,写都写不完……
看了以上几篇写人的文章,你是否受了些启发呢?其实,写人作文没什幺秘密可言,如果你非要一句密码,那我就告诉你——你要真把人当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