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质疑——探究——运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emo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如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并体现这些特性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以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广玉兰》为例,具体谈一谈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与实施。
  一、创设情境,期待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诱发学生的情感,形成阅读期待,促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广玉兰》一文时,正是五六月份的时候,校园里的广玉兰已经迎风吐蕊。含苞的、半开的、盛开的,和枝头翠绿的叶片相依相偎,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学文之前,我将学生带到广玉兰树下,让他们看看、摸摸、闻闻广玉兰的花朵和叶片。学生兴致盎然,有的说:“老师,广玉兰的花瓣是柔软的。”有的说:“我发现广玉兰叶片的背面和正面不一样:背面有一层褐色的短绒毛,正面却是油亮光滑的,好奇怪!”……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交流了关于广玉兰的信息,学生从景观用途、药用价值、繁殖能力等方面对广玉兰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至此,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时,学生不仅阅读兴趣浓厚,而且对文中描写广玉兰花色彩和质感特点的“纯白”“青绿色”“柔韧而有弹性”,描写花开形态的“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凋谢”就都有了一个形象而直观的感受。
  二、拓展思维,学会质疑
  适时地引导学生质疑,既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可以挖掘文本资源,动态生成,从而实现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一)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疑
  “敢疑”是“会疑”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呢?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把“你们”变成“我们”。在学习《广玉兰》一文时,有位学生问:“‘数世同堂’是什么意思?”刚问完,其他同学的手就举了起来,他的脸色马上通红。我知道,此时他最需要我的鼓励。“你看,同学们都想帮助你。可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自己解决,是吗?”我微笑着对他说,“联系第三自然段花开的各种形态想一想。”我提醒他。“知道了,同一棵树上有各种姿态的广玉兰花!”他兴奋地说道。“你真聪明!”我真心地赞扬他。这一过程中,我没有因他预习不扎实就批评他,相反,以鼓励和引导保护了他。长此以往,何愁学生不敢质疑呢?同时,还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对同学和老师的发言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
  (二)引导发现问题,让学生有疑
  刚开始时,学生提的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总是围绕着字词句展开,没有新意,也没有研究的价值。如何让质疑的活水长流,新鲜生动呢?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发现问题。
  《广玉兰》第三自然段描写了花开的各种形态。我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有学生找的是“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一句。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1:这句话写出了广玉兰的香气十分浓烈。
  师:说得多好呀!这句话写到花香了吗?
  生1:没有,但是通过小蜜蜂就让我们感受到花的香气了。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都是写花香,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广玉兰的花很香,而要通过小蜜蜂来表现呢?
  师:多有价值的问题!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我觉得通过小蜜蜂来表现更加形象。这个香味本来是靠嗅觉来感受的,可作者却用“迫不及待”和“钻”这两个词,生动地写出了广玉兰的幽香引得小蜜蜂纷纷来采蜜,似乎整幅画面都变得活灵活现了。
  师:这就是侧面描写的魅力。
  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疑”就会源源不断,而且水平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会疑
  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找文章的突破口,以求发现问题。一般是抓住课文的课题、重点句、关键词、空白处、首尾、矛盾处、特殊标点上设疑,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写作特点进行思考。
  在学习《广玉兰》“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一句时,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形态的广玉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有疑,而且还想疑、乐疑。
  三、各抒己见,合作探究
  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一一得到解决。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广玉兰》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1.当我们再次看到广玉兰时,你想怎样来赞美它呢?(指名回答)是的,作者在文中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出示,齐读)
  “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2.作者为什么会对广玉兰有如此深的情感呢?文字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互相合作,寻求答案。(引导学生查找、阅读关于陈荒煤的书籍,上网搜索他的资料)最后学生整理出这样一段资料:1985年,陈荒煤已73岁高龄。当时他的许多作家朋友已相继离世,但他对生活依然充满热情,写下这篇文章。他说:“我爱广玉兰的嫩芽、花苞、盛开的幽香和洁白的花朵,但是更加使我敬爱的是玉兰花那棵挺立在枝头上不断哺育出新芽的红心!”1996年重病期间的他又创立并首次颁发了“夏衍电影荣誉奖”,用他那颗不死的红心把光和热留在了人间!
  3.了解了陈荒煤的人生经历,再读他写的《广玉兰》,你有什么新的感受?(托物言志)
  4.是啊,陈荒煤虽然写的是广玉兰,但更多表达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力的赞美。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指显示屏,齐读)
  四、融会贯通,迁移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
  学完《广玉兰》的第二自然段,针对文中“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这样的表达方式,我设计了如下练习,以达到迁移训练、内化情感的目的。
  师:有时候,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爱之物或亲爱之人时,常常会觉得像作者一样无法用文字来准确形容。我们就学习作者的写法来练习表达。(出示,指名交流)
  我真是无法说清爸爸的特点,说他和蔼吧,有时他也会对我大发雷霆;说他严厉吧,有时他也会和颜悦色地跟我谈话。
  我家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会追着老鼠逗它半天;说它贪玩吧,它有时也会找一个阴凉的地方,美美地睡上几个钟头。
  师:看来同学们已尽得作者表达的妙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们不仅了解了广玉兰花瓣的色彩和质感,感受到它无法言说的美,我们还学到了作者表达的方法。
  新课标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呼唤课堂策略的改变。我们要掌握种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培养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人才。
其他文献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源都应该来自学生。教师应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工具,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环节,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运用他们喜欢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节奏等方式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这其中的教学节奏就是一种高层次活动,是教师在掌握了基本的教学规则之后,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设计教学环节,形成波澜起伏  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相当于文艺演出中的节目安排。
虚伪编造——为作文而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移花接木——套用同题范文,对精彩句段进行“乾坤大挪移”是当今小学生习作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多数学生认为生活单调,每天进学校出学校,出家门进家门,没什么值得写的。其次,学生热衷于将别人作文里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认为这样的文章能得高分,可一旦要写一篇没有范文的作文,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了。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作文该怎么写。上述这些问
中国传统私塾板脸式的课堂氛围与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交织,形成了当前积重难返的“中国式小学语文课堂”。空洞繁琐的分析,枯燥乏味的讲解,繁难偏怪的测试,成为其主要特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思考被抹杀,求知欲望和感悟灵性被泯灭。这种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广大师生挥之不去梦魇。笔者认为:破解“中国式语文教学”,挽救语文教学必须先从挽救语文课堂开始。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当务之要是要先投放“情”和“
文本解读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讲述了在物质极度贫乏的上个世纪60年代,母亲不顾生活的艰辛与劳累,依然支持儿子看书的感人故事。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梁晓声以他惯有的蒙太奇式的表现风格,通过一组组特写镜头,在寥寥数笔之中将母亲拼命劳作、积劳成疾的形象凸显出来,撼人心魄。母亲平平淡淡的一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又足见慈母情深!“养儿不读书,赛如养头猪。”希望子女多读点书,将来成为
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够撬动地球。”我也力图给学生——我的“阿基米德”们一个支点,让学生“撬动”课本。低年级儿童毕竟受其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的影响,他们对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知识、情意、方法的理解难以到位。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如何在学生前方的适当位置作有效的引领呢?本文就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运用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重组教材,变式呈示,为学生打开一个“攻城略地”的突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局面,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新理念,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思。借此,我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以此共勉。  一、以读为本: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没有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汤姆和爸爸一起钓鱼,有生以来第一次钓到了一条大鲈鱼,高兴之际却被爸爸要求必须放掉,因为还未到钓鲈鱼的时间。面对这一要求,汤姆不得不选择了服从,但却成就了他对“必须遵守”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并因此在以后的人生中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情节简单,语言平实自然,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既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拷问,也是人生规则的一种教育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少年王冕》一课选编自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对这一教学过程作一番寻绎。  先学:抵达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静静地读一读课文,想想:王冕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作适当的批注。  通过自学,学生很容易抓住王冕孝
语文教学与美育息息相关。语文教学始终贯穿着美育,借助直观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学会用文字去再现美和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一、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古语云:“集字成句,集句成章。”词、句、章都是以字为基础的。张志公先生说过:“凡是读有困难,笔下文理不通的十之八九被这道关口拦住了。认的字少,不够用;认的字没弄清楚,不管用。”新课标也指出:“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汉字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识字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