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动式”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课堂上“动”起来。一、心动:要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激情,使之“心动”。二、眼动:要善于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也要让学生多看书预习。三、脑动:应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诱导他们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口动:营造轻松、融洽、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乐问。五、手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多动手操作,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总之,通过教师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提问和交流等探索过程,即在“动”中学,在“动”中体验和求知。
  关键词: “五动式”课堂;心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动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每个学生主体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获得初步的经验,构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努力创设这样的条件,使数学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只有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才会“活”起来。
  
  一、心动
  
  人的认知活动与人的情感总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应该启动学生的情感系统。教师平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和沟通,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去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激情;教师特别要重视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一上课就能进入状态。如可以设置悬念,利用儿歌、故事、游戏、谜语和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可以从数学的终身发展和实用性出发,如在讲新教材中“地砖的铺设”、“打折销售”、“有奖销售”等事例,带领学生立足课堂,面向社会;走出课堂,观察、体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只要学生“心动”了,他们就会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各个活动都想跃跃欲试,也必然会有以下的各种“行动”了。
  
  二、眼动
  
  数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观察力是人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也是构成人的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如在学习“圆柱体和圆锥体”时,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再抽象成水平放置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平时课堂上也要有意识地安排一组数据或等式,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判断、猜测和推理得到一定的规律。别忘了,看书预习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必经之路。因为看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静心地阅读教材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脑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新课程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改掉学生的“死读”和教师的“死灌”,要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诱导他们大胆猜想,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口动
  
  1.有“问”数学课堂才会有活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是智慧的火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问”起来呢?
  (1)营造轻松融洽、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问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者。教师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民主和谐、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学生心情才会舒畅,思维才能活跃,才能做到敢想、敢说、敢问。
  (2)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问的机会,使学生乐问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不能简单地复制在大脑中,而应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2.有“争”课堂才会有活力
  真理越辩越明,讨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争论能体现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使思维高度运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牢固。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积极地想,勇敢地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3.有“猜”课堂才有活力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科学家那样的猜想,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正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我们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深入挖掘,恰当处理,引导学生进行正向、反向猜想,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在猜想中得到发展。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多彩,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五、手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试一试。操作探究题,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所启发。如讲“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看自己的作品,乐在心里,激发兴趣。通过操作,手脑并用,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猜测、验证设想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活”与“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实”与“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要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要追求实而不死,放而有导,活中求新,而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真正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教师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动用各种器官,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提问和交流等探索过程,即在“动”中学,在“动”中体验和求知。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不再“枯燥乏味”而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生机,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活”起来,这也是新课标所追求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梅里尔·哈明(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2]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0
  [4]石中华王卫东《基础教育新概念》(H)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夏秋高温酷热,管理稍有不慎猪就会掉膘或生长缓慢,严重的还会中暑死亡,影响养猪效益。下面谈谈夏秋季节养猪不掉膘的诀窍。1做好环境控制猪舍应选建在水源充足、四周植被良好和
单纯从主观或实体的角度认定公共利益是困难的,只有设置正当程序,通过立法程序、行政程序以及司法程序,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间进行公平博弈,才能够尽可能的准确辨析和界定公共利
在推进新课程的新形势下深化课堂改革,对于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否对学生产生兴趣,是这种实效性的关键。本文笔
深入推进“产业强市”已成为无锡发展经济的主导战略,其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无锡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无锡物联网产业具有明显的
一、品种来源与引种表现  美国无架豇豆即直立无支架豇豆,简称无豇,属于豇豆的一个变种,是我国蔬菜科研部门20世纪80年代引自美国的无蔓豇豆良种,1985年首次引入福建试种,云南省麻栗坡县蔬菜站于2009年从河南省民权县蔬菜研究所引进试验示范并获得成功。连续3年的种植结果表明,该品种植株直立,株高50~60厘米,分枝性强,节间短,花梗稠,具有无限结荚习性,每株先后结荚20~25个。豆荚长40~60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