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龙:“改革文学”作家的代表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te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子龙,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8月生,河北沧县人,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副主席。他是“改革文学”的创始者和代表性作家,其作品致力于改革者形象的塑造。1979年创作并发表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首开“改革文学”先河。始终把创作的着眼点放在人们关心的经济改革领域,以雄放刚健的风格,把改革者的个性心理、精神风貌以及为现代化建设进行可歌可泣的奋斗表现得极具感染力。陆续发表的《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等一系列表现工厂、城市改革的中短篇小说,对引领思想观念转变、推进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激发了全国上下的改革热情。其多部作品荣获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

  在2018年12月18号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蒋子龙作为“改革文学”作家的代表,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他也是为数不多的上榜作家之一,另一位作家,是已经去世多年的路遥。
  提起蒋子龙,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太了解,但他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要提到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就不能不提蒋子龙。对于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蒋子龙也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名字。
  他以雄放刚健的风格,把改革者的个性心理、精神风貌以及为现代化建设进行可歌可泣的奋斗表现得极具感染力。
  面对“改革先锋”的荣誉称号,他说:“改革开放40年,我的写作也已40年。用手中的笔去反映现实、讴歌时代,是一名作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却没有想到国家给了作家这么大的荣誉。特别激动,更感到欣慰。參加这次大会,可以说是为自己曾经的文学创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天写就成名作


  1979年,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 “乔厂长”也自此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小说人物之一。
  乔光朴是一个中年干部,他面对“文革”所遗留下来的种种困难,迎难而上,主动请缨到某电机厂任厂长。
  他一上任,就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他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对阻挠势力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斗争,使工厂在短时期内改变了面貌,并充满了发展的生机。
  那大概是在1978年前后,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被推至一个临界点。
  当时,蒋子龙正在天津重型机器厂的锻压车间担任副主任,原本攒足了力气想好好干的他,却发现自己面临重重积弊,用他的话说:“许多地方不对劲儿了。”
  “没有自主权”成为蒋子龙作为企业中层管理者最大的困惑。
  他只能像个消防员一样,到处连轴转地去“救火”: “我的车间里虽然有1000多人,但是管理者没有自主权,就连扣个奖金、设备想要大修、申请技术人员都不行。”
  这不是蒋子龙一个人的困惑,而是当时国有企业的普遍问题—如何对旧有的陋习陈规进行改造,从而走出困局,成为了人民和时代的共同呼声。
  或许是时势造英雄。因为久拖未治的肠胃病,蒋子龙去医院做了个手术。在病床上,三天时间,一天一万字,他几乎是一气呵成完成了《乔厂长上任记》。
  他结合了自己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验,设计了一种“乔厂长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将他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苦恼与理想付诸纸上。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乔厂长”火了。蒋子龙感慨说:“《乔厂长上任记》的创作过程非常简单,简单到不是我找到了乔厂长,而是乔厂长找到了我。”

人人争说乔厂长


  《乔厂长上任记》发表后,主动要求到濒临破产的重型电机厂担任厂长、并以铁腕手段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乔光朴厂长,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一时间,整个社会几乎到是“人人争说乔厂长,举国皆知蒋子龙”。
  《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报刊纷纷对小说进行转载,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很多读者根据自己的体会来理解乔厂长,甚至还参与其中来完善“乔厂长”。全国上下渴望变革的人们从这本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与此同时,工业战线上,还涌现出了不少“乔厂长”。
  蒋子龙曾收到一封兰州石化总厂办公室主任的来信,十几页的信中讲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
  兰州石化总厂的一位领导,有一天上班后,看到办公桌上摆着一本《人民文学》,并且翻到了《乔厂长上任记》一页,书页中有办公室主任留下的字条,上面写着:请你读读,中央有新精神。
  于是,这位领导,拿起书来研究了几天后,立马召开了全体干部大会,按照书中“乔厂长”的路子改革公司。随后企业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后来,那位留字条的办公室主任特意给蒋子龙写了一封十几页的长信,讲述了事件过程,并诚挚表示:“我们经理感谢你救了我们厂。”
  蒋子龙回忆道:“当时甚至有人贴出大标语,欢迎我的‘乔厂长’到他们那里去‘上任’。”
  可见,乔厂长这个人物形象出现得恰逢其时,寄托了当时人们对现实变革的热切期待,而蒋子龙也自然而然地被视为“改革文学”的扛旗者。
  后来,在许多不同的场合,蒋子龙总会被人问到:“作为‘改革文学’的缔造者和工业题材的代表作家,您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每当此时,直爽的蒋子龙就会实话实说:“其实我至今也搞不清楚‘改革文学’的概念,作家是不可能按照‘改革’的定义去创作文学作品的。只有当‘改革’真的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主题时,正在剧烈地摇荡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时,才能让作家把激情和材料融合成创作之火,把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融于真实的生活旋律之中。”

干遍工农兵,不舍文学梦


  1941年,蒋子龙出生于河北沧州豆店村。童年的他听到最多的,就是怪力乱神的故事,在那里,他滋生了对文学的最初兴趣。
  小学四年级,初步“识文断字”的他,便迫不及待地做起了“念故事的人”。夜灯初上,他便给村民念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济公传》都是他翻来覆去演习的读物。
  14岁时,蒋子龙转到天津念中学。一脚从农村跨到城市,难免受到一些歧视。一向成绩优异的他在“整团运动”中成了全校重点“帮助对象”,受到了严重警告处分,原因是他有着“想当作家”的名利思想。
  突然遭此“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生性倔强的蒋子龙暗下决心,要发几篇货真价实的文章给这些人看。可惜他投出的稿件全都如泥牛入海,对文学的首轮冲击宣告“惨败”。
  1960年,蒋子龙中学毕业,进入了天津铸锻中心技术学校学习,他对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和操作技术同样有着强烈的兴趣。
  从技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天津重型机器厂工作。此时的他将“大工匠”作为人生目标,只有在每天闲暇时刻,他才能翻上几页书。
  同年,在工厂生活刚开始不久时,蒋子龙应征入伍,考取了海军测绘训练学校,加入到新中国领海绘制的事业中。用他的话说,是“从农村到城市,由城市进工厂,从工厂到部队,经过三级跳把工农兵全干过来了”。
  正是在部队的时候,蒋子龙再度与自己少年时代的文学梦想重逢。
  当时,部队成立了文艺宣传队,蒋子龙被认为是最会“摇笔杆子”的人,话剧、相声、快板、歌词,无所不能。
  这些闲暇时间的文艺创作,却改变了蒋子龙的一生—他亲眼目睹一位农村社员因他写的诗而感动落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开始重新看待手中的笔,更加敬重文学的力量。
  经过长期的坚持与努力,他的小说处女作《新站长》终于在1965年的《甘肃文艺》发表。这篇小说源于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位气象站站长在战时状态下不敢预报天气,不想承担责任,进而延误战机的故事。
  从这篇作品开始,蒋子龙的创作模式已经很明确了,那便是生活“逼”着他去写下最真实的观察和思考。
  1965年,蒋子龙复员转业,重回天津重型机器厂。他从基层做起,先后任过工人、厂长秘书、车间主任等职,因而对工厂生活非常熟悉,拥有扎实的生活基础。
  1976年初,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塑造了在极“左”时代敢于冲破阻力致力于工作的老干部霍大道形象,并开始初具影响。
  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创作力更见旺盛,1979年发表成名作《乔厂长上任记》,此后在新时期反映现实工业题材的创作中独领风骚,成为这一题材创作者的优秀代表。其《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等分获数年的全国优秀小说奖。
  有文学评论文章指出:“《乔厂长上任记》展现了作者对工业体制改革的文学想象,本来是非常枯燥的工业题材,但蒋子龙却写得活灵活现,激昂起伏,快意恩仇。”
  在叙述方法上,蒋子龙一般少作细描和心理活动刻画,而是营设波澜壮阔的剧烈矛盾冲突,将人物置身于漩涡中,着重从人物行为和语言上表现人物;在语言上,他崇尚气势的雄浑和雄辩力,与工厂生活语言也较为切近。这使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充满激情和阳刚之美。
  他的小说关注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大胆描摹体制改革的艰难。在中篇小说《开拓者》中,德才兼备的车篷宽具有改革远见,对现实经济体制的缺陷有明确体察并提出改革设想,但结局却是以无奈退出政治舞台而告终。《拜年》也對现存干部体制的弊端有所揭示和抨击,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对权力的追求与维护已经异化了不少领导干部的心灵。《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也同样提出了干部体制改革的问题。《赤橙黄绿青蓝紫》则关注工厂青年的思想和生活,展现当代青年工人的新风貌和思想现状,要求社会予以理解和关怀。
  蒋子龙的这些作品,表明蒋子龙对改革的思考具有相当的深度,也显示了他在强烈激情之下蕴含的内在理性。

文学给我的自省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使得蒋子龙的作品浓缩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矛盾冲突。他要的是催动读者精神上的觉醒,而不是用粉饰太平来哄骗读者。
  他笔下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许多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1982年底,时值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高峰期,蒋子龙却毅然放下了这类创作。众人无法理解他的举动,但在他看来,他只是做出了符合创作规律的一次选择。
  他在《“重返工业题材”杂议——答陈国凯》一文中写道:“登上了文坛,一定还要懂得什么时候离开文坛。当时我感到自己成了自己无法逾越的疆界,我的工业题材走投无路。它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它束缚了我。我受到我所表现的生活、我所创造的人物的压迫……我需要暂时与工业题材拉开点‘历史的距离’,对工业生活及自身进行一番感悟、自省和玩味。”
  这是蒋子龙作为一位清醒的作家的可贵自省——因为熟悉工业生活,而对这一切产生警醒;拥有独特的写作风格,但要打破领域与题材对创作的限制。写作对于蒋子龙而言,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可以自由驰骋。
  因此,从1984年开始,他写下了以医生邵南孙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蛇神》和以《收审记》为代表的“饥饿综合征”系列小说。
  《蛇神》脱离了改革小说的轨迹,塑造了“蛇神”邵南孙这个人物形象。他有重情崇美的理想主义个性,亦有游迹于现实的人情练达,更有与白露婵的情缘、铁弓岭行医的传奇经历。“文革”前,他以善良者多情者形象出现,“文革”后,却表现出恶意报复与道德的沦丧。善与恶、美与丑的循环,交织在他的身上,使这一形象充满了正反性,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而对于蒋子龙来说,他只是不再想驾驭文学,而是自愿且自如地被文学所驾驭。也正是得益于这一阶段的积累,使得蒋子龙打开了一片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对作家来讲,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想象力打开了。想象力打开表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题材的深度挖掘;还有一个是对文体的放开,各种各样的文体,各种各样的花样,意识流、先锋派,你怎么玩都可以。”
  2000年,蒋子龙开始创作小说《农民帝国》。这部作品传递了蒋子龙对于农村生活变革与农民性格的深刻思考,也折射了他深入骨髓的农民本色以及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浓烈乡愁。
  为此,他专程去农村采风,让自己重新变回一个农村人,在农村的天然氛围里写作。
  每一个作家都喜欢构建一个自己的文学世界,也希望一个人物或一个故事让人家记得住,我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就是《农民帝国》。这篇是我下工夫最大、拖得时间最长的,实际就写农民怎样向工业人生转变,如果转变不成功就成悲剧。
  从《机电局长的一天》发表,直到《农民帝国》的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在一次次锤打与磨砺中走向成熟。
  回头望去,蒋子龙感慨道:“磨砺总是最具有积极意义,走过那样一段漫长而坎坷的文学道路,回过头去看如同一次远游。一个远游的人归来,总会有故事可说,于是就又写下来了。仍然还有是非,还有风波,但是,写的好坏越来越无所谓,写作成了保持做人尊严的手段。”
  当年写《乔厂长上任记》的年轻小伙子,如今已是77岁。可于蒋子龙而言,写作依旧是精神动力,是生命跳动的脉搏。
其他文献
黎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民族,其所特有的“三月三”具有复杂的文化现象,与黎族的历史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是将艺术文化、民俗文化及农业文化三者进行了有效融合,展
已故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1917-2002).是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农业奖章,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黑龙江省荣誉公民.
党的十九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大
期刊
本文试看以标准化为基础,本着标准化、科技化、人性化的理念,结合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管理流程再造理论以及标准化流程建设的经验教训、检察机关的特点,从什么是标准化;标准
传统社会道德建设中德性伦理路径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公德不如私德,压抑个体的主体道德性,导致出现伪伦理的现象。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中制度伦理路径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具有普遍
【摘要】文章首先对房屋建筑渗漏部位及机理分析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其次分析了外墙渗漏的成因,最后讨论了预防外墙渗漏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外墙渗漏,施工成因,防治措施  一、前言  注重对设计、材料、施工等造成裂缝的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则可以做到外墙外保温节能达到国家要求,不产生裂缝,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二、房屋建筑渗漏部位及机理分析  1、主要渗漏部位  通过上述调查和分析得出,在房
归真堂计划上市消息披露以来,公司方面对此始终沉默。一方主管部门中药协鼎力支持,另一方动物保护人士坚决抵抗,双方激辩不断升级。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对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研究基础上,从资本运营的概念开始介绍,并结合效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知识,对上市公司资本运营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