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爱唱爱跳。少儿舞蹈教育可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理解力、观察力、注意力、创造力、模仿力和表现力。舞蹈可以培养孩子们真诚、坦率,培养他们的专注与自信,培养他们的团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更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不怕苦、不畏难、善于克服困难的勇敢精神。所谓“音舞诠释真善美,雨露滋润细无声”,就是这个道理。少儿舞蹈工作者如何边教学、边研究、边学习、边总结,不断提高自身对少儿舞蹈的认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不断创新,已成为我们目前工作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中图分类号】G6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要做到少儿舞蹈创作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寓教于乐,让孩子从舞蹈中得到收益
创作编排少儿舞蹈必须紧紧扣合时代的主旋律,配合学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选准适合儿重特点的教材创编舞蹈,为学生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服务。例如,我们在创作编排少儿舞蹈《拾稻穗的小姑娘》时,从社会上孩子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中得到启示:社会为孩子成长提供了优越条件,但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限制了孩子健康成长。这造成少年儿童普遍集体意识薄弱,劳动观念淡薄。排练舞蹈前我这样启发少儿舞蹈队的孩子们:大家去过农村吗?大自然美不美呀?农民伯伯种稻子辛苦不辛苦呀?稻穗掉在田里烂掉可惜不可惜呀?这群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七嘴八舌,答案不一。等我给她们统一了认识,并利用星期天组织孩子们去郊区农村实地体验后,孩子们立刻来了精神,要求排练的热情极高。
在编排中,我注意运用恰当准确的舞蹈语汇反映少年儿童的特殊愿望和心声,用夸张活泼的动作来表现舞蹈主题和时代火热生活。我借鉴了云南花灯的小蹙为基本动作运用到舞蹈中。很快,一群在窄窄的田埂上走得七扭八歪,欢快地捡拾稻穗,挥汗如雨却不怕苦累的农村小姑娘形象立在了舞台上,演出效果非常成功,并得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的家长也纷纷反映,自从排练舞蹈后。孩子知道主动做家务了,吃饭时再也不掉米粒了。看来,通过排练演出,劳动光荣,节约光荣的观念已经悄悄地根植于孩子们的意识中了。这种美育效果比家长老师的言传口教来得直观、有效。
二、注意儿童特点,要防止少儿舞蹈成人化、专业化
少儿舞蹈必须是少儿心灵与少儿天性的真实写照。只有这样,少儿才能接受,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美育目的。在儿童舞蹈编排与教育中,应以健康、快乐为基调,在玩中舞、舞中玩,更富情趣,更具娱乐性,更有利于保证孩子身心健康以及心理素质和艺术素质的提高。
要避免少儿舞蹈成人化、专业化,千万不要违背孩子心理和生理年龄,不能以孩子健康为代价去参赛获奖。把成人舞蹈的编舞模式及高难度技巧动作强加在孩子的舞蹈中。有的孩子由于功底不足,为了完成技巧满足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在紧张、压抑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去完成自己能力达不到的技巧,如连续几个“前桥”落地后接“劈叉”,或者连续几个“抢脸”接“五龙绞柱”等等。动作是勉强做了,可是孩子身心疲惫不堪,在重力失衡的状态下,头晕目眩,立起来辨不清方向,甚至跌倒在台上,受伤的是孩子,舞台下的观众也是随之紧张担心。所以,编导在创作少儿歌舞时首先要做到角色的转换,即用少儿的思维来构思少儿舞蹈,同时还应注意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
少儿天性爱美,喜欢幻想、模仿、猎奇、求知欲强。优美的童话寓言故事为孩子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引起他们的联想,诱发他们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对于促进少儿由形象思维到具象思维将起到有益的帮助。在创作中,我经常用自然界的花草、枝叶等作道具,而且在舞蹈中我多加入一些模拟飞禽走兽、鱼蟹的动作或佩戴它们的标志,利用情节来增长少儿的自然知识。我编排少儿独舞《春芽》时,特意带小演员到苗圃观察花草从种子出土、发芽的过程,然后又领她到郊外观看长成的小树,详细地给小演员讲解小树苗在雨露阳光的滋润下,在与狂风暴雨的抗争中成长为一棵小树的生长过程,融知识情趣为一体,这不仅使孩子了解到一棵幼苗成长的不易,而且形象地教育启发了孩子们,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知道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得起风吹雨打,经得起困难考验。仅仅做到寓教于乐还不够,少儿舞蹈的創作还应注意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如何激发少儿奇思妙想,调动聪明乖巧的灵性。儿童的思维尚未具备理性,更达不到严密的逻辑性。这样,孩子的思维就界定在既懂又不懂、既合又不合逻辑的层面上。所以,孩子们会认为树儿会疼,花儿会笑,鸟儿会哭,月亮能知道自己的愿望。一个孩子还天真地问过我,种子在泥土里会发芽,那我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种个愿望在花盆里会不会实现呀?这种奇异、充满幻想的提问怎么不让你的心灵得到一次震动和净化?你的创作冲动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三、舞蹈语汇要来源于儿童生活
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爱跳、好胜、好玩,喜欢手舞足蹈。他们喜欢小兔蹦、小猴跳、燕子飞、熊翻筋斗,对于这些他们倍感亲切,容易接受和理解并常常在生活中去模仿。作为舞蹈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爱好,从这些爱好和儿童本能动作中去提炼舞蹈素材,去捕捉儿童动作的造型美。
舞蹈表演要儿童化,少儿表演表情丰富多彩,喜欢夸张,他们常借助面部表情来代替语言的表达,所以在儿童舞蹈表演上,儿童表情的特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
四、少儿舞蹈教育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爱你的学生,理解你的学生
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会颇深:让孩子们喜欢你!
少儿舞蹈教学中,首先孩子喜欢你才能喜欢舞蹈。所以,你作为教师,首先是孩子们心中舞蹈的代言人,那么,老师在上课时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坏情绪带到课堂上,你要永远保持火热的激情,开朗的情绪,让学生随着你的舞蹈和激情兴奋起来,让学生全身的关节与细胞兴奋起来,让学生的心情兴奋起来。这样,学生与老师就会沟通起来,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动作,他们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就能达到合谐统一,舞蹈的感觉就会得到升华,对美的感觉就能达到最高境界。
总之,少儿舞蹈是舞蹈艺术一枝鲜嫩的花朵,对少儿的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项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事业。每一个从事舞蹈事业的文化工作者都要增强使命和责任感,为之努力奋斗,尽心尽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孩子们的作品来。
【中图分类号】G6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要做到少儿舞蹈创作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寓教于乐,让孩子从舞蹈中得到收益
创作编排少儿舞蹈必须紧紧扣合时代的主旋律,配合学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选准适合儿重特点的教材创编舞蹈,为学生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服务。例如,我们在创作编排少儿舞蹈《拾稻穗的小姑娘》时,从社会上孩子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中得到启示:社会为孩子成长提供了优越条件,但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限制了孩子健康成长。这造成少年儿童普遍集体意识薄弱,劳动观念淡薄。排练舞蹈前我这样启发少儿舞蹈队的孩子们:大家去过农村吗?大自然美不美呀?农民伯伯种稻子辛苦不辛苦呀?稻穗掉在田里烂掉可惜不可惜呀?这群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七嘴八舌,答案不一。等我给她们统一了认识,并利用星期天组织孩子们去郊区农村实地体验后,孩子们立刻来了精神,要求排练的热情极高。
在编排中,我注意运用恰当准确的舞蹈语汇反映少年儿童的特殊愿望和心声,用夸张活泼的动作来表现舞蹈主题和时代火热生活。我借鉴了云南花灯的小蹙为基本动作运用到舞蹈中。很快,一群在窄窄的田埂上走得七扭八歪,欢快地捡拾稻穗,挥汗如雨却不怕苦累的农村小姑娘形象立在了舞台上,演出效果非常成功,并得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的家长也纷纷反映,自从排练舞蹈后。孩子知道主动做家务了,吃饭时再也不掉米粒了。看来,通过排练演出,劳动光荣,节约光荣的观念已经悄悄地根植于孩子们的意识中了。这种美育效果比家长老师的言传口教来得直观、有效。
二、注意儿童特点,要防止少儿舞蹈成人化、专业化
少儿舞蹈必须是少儿心灵与少儿天性的真实写照。只有这样,少儿才能接受,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美育目的。在儿童舞蹈编排与教育中,应以健康、快乐为基调,在玩中舞、舞中玩,更富情趣,更具娱乐性,更有利于保证孩子身心健康以及心理素质和艺术素质的提高。
要避免少儿舞蹈成人化、专业化,千万不要违背孩子心理和生理年龄,不能以孩子健康为代价去参赛获奖。把成人舞蹈的编舞模式及高难度技巧动作强加在孩子的舞蹈中。有的孩子由于功底不足,为了完成技巧满足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在紧张、压抑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去完成自己能力达不到的技巧,如连续几个“前桥”落地后接“劈叉”,或者连续几个“抢脸”接“五龙绞柱”等等。动作是勉强做了,可是孩子身心疲惫不堪,在重力失衡的状态下,头晕目眩,立起来辨不清方向,甚至跌倒在台上,受伤的是孩子,舞台下的观众也是随之紧张担心。所以,编导在创作少儿歌舞时首先要做到角色的转换,即用少儿的思维来构思少儿舞蹈,同时还应注意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
少儿天性爱美,喜欢幻想、模仿、猎奇、求知欲强。优美的童话寓言故事为孩子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引起他们的联想,诱发他们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对于促进少儿由形象思维到具象思维将起到有益的帮助。在创作中,我经常用自然界的花草、枝叶等作道具,而且在舞蹈中我多加入一些模拟飞禽走兽、鱼蟹的动作或佩戴它们的标志,利用情节来增长少儿的自然知识。我编排少儿独舞《春芽》时,特意带小演员到苗圃观察花草从种子出土、发芽的过程,然后又领她到郊外观看长成的小树,详细地给小演员讲解小树苗在雨露阳光的滋润下,在与狂风暴雨的抗争中成长为一棵小树的生长过程,融知识情趣为一体,这不仅使孩子了解到一棵幼苗成长的不易,而且形象地教育启发了孩子们,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知道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得起风吹雨打,经得起困难考验。仅仅做到寓教于乐还不够,少儿舞蹈的創作还应注意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如何激发少儿奇思妙想,调动聪明乖巧的灵性。儿童的思维尚未具备理性,更达不到严密的逻辑性。这样,孩子的思维就界定在既懂又不懂、既合又不合逻辑的层面上。所以,孩子们会认为树儿会疼,花儿会笑,鸟儿会哭,月亮能知道自己的愿望。一个孩子还天真地问过我,种子在泥土里会发芽,那我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种个愿望在花盆里会不会实现呀?这种奇异、充满幻想的提问怎么不让你的心灵得到一次震动和净化?你的创作冲动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三、舞蹈语汇要来源于儿童生活
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爱跳、好胜、好玩,喜欢手舞足蹈。他们喜欢小兔蹦、小猴跳、燕子飞、熊翻筋斗,对于这些他们倍感亲切,容易接受和理解并常常在生活中去模仿。作为舞蹈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爱好,从这些爱好和儿童本能动作中去提炼舞蹈素材,去捕捉儿童动作的造型美。
舞蹈表演要儿童化,少儿表演表情丰富多彩,喜欢夸张,他们常借助面部表情来代替语言的表达,所以在儿童舞蹈表演上,儿童表情的特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
四、少儿舞蹈教育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爱你的学生,理解你的学生
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会颇深:让孩子们喜欢你!
少儿舞蹈教学中,首先孩子喜欢你才能喜欢舞蹈。所以,你作为教师,首先是孩子们心中舞蹈的代言人,那么,老师在上课时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坏情绪带到课堂上,你要永远保持火热的激情,开朗的情绪,让学生随着你的舞蹈和激情兴奋起来,让学生全身的关节与细胞兴奋起来,让学生的心情兴奋起来。这样,学生与老师就会沟通起来,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动作,他们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就能达到合谐统一,舞蹈的感觉就会得到升华,对美的感觉就能达到最高境界。
总之,少儿舞蹈是舞蹈艺术一枝鲜嫩的花朵,对少儿的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项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事业。每一个从事舞蹈事业的文化工作者都要增强使命和责任感,为之努力奋斗,尽心尽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孩子们的作品来。